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评价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性选择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例15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切除术后13例22眼,应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的眼压以及视力、视野、房角及角膜内皮数等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前平均眼压(23.07±4.01)mmHg,术后第l小时眼压为(25.07±3.65)mmHg,术后1d眼压降至(16.45±3.03)mmHg,术后l周为(18.39±2.71)mmHg,1个月为(18.14±2.15)mmHg,3个月为(19.04±2.35)mmHg,6个月为(18.17±2.23)mmHg。术后1d、1周、1月、3月、6月的眼压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眼压下降最明显,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为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视力、房角、视野、角膜内皮计数无变化。结论: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房角大部分开放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压。 刘爱华 徐延山 季建 杨瑾 袁佳琴关键词: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 青光眼 眼压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SITA视野变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评价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SITA(瑞典交互式阂值算法)视野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非对照性研究,32例(37只眼)原发性开角型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行标准SITA24—2视野检查,评估平均偏差(MD)及模式标准差(PSD)的变化,同时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青光眼用药情况。结果32例(37只眼)最佳矫正视力从术前0.32±0.16提高至0.58±0.21(P〈0.05),抗青光眼用药量从术前2.16±0.73降至术后0(P〈0.05),眼压从术前(23.32±10.69)mmHg降至(11.73±3.28)mmHg,(P〈0.05)。手术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视野平均偏差(MD)从术前(-14.12±9.37)增加至术后(-13.61±9.21)(P〈0.05)。模式标准差(PsD)从术前(6.41±3.92)至术后(6.38±3.89)(P〉0.05)。结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MD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PS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光眼患者SITA检测的PSD值未受晶状体混浊的影响,数值相对稳定,可以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随访中作为观察青光眼进展的重要指标。 杨瑾 刘爱华 孙慧敏 李筱荣关键词:青光眼 白内障 SITA 兔眼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的实验研究 目的:1.通过动物实验了解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后兔眼睫状体组织病理改变特点,研究手术降低眼压的机理。
2.明确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的降压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杨瑾关键词:内窥镜 睫状体光凝 组织病理学 动物实验 文献传递 子宫内膜异位症关键通路的鉴定和诊断模型的建立 2023年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诊断困难且目前病理机制不清的妇科疾病。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鉴定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关键通路和基因,并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模型。方法:利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获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基因芯片数据和临床信息。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转录组数据中获取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SEA和GSVA。两者结果的交集就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表达途径,随后又构建这些关键通路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利用Cytoscape对关键基因进行鉴定,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和逻辑回归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模型,最后利用另一组GEO数据集验证和评估该模型。结果:共鉴定出394个上调基因和37个下调基因和2个关键通路(FOSTER_TOLERANT_MACROPHAGE_DN和TGGTGCT_MIR29A_MIR29B_MIR29C)。2条通路中分别鉴定出96个和142个关键基因。进一步筛选后,建立了包含4个基因和2个基因的2个预测模型,并根据其风险评分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3个模型在训练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60、0.805、0.883]和验证集(AUC=0.606、0.636、0.633)中均表现良好。结论:本研究运用GSEA和GSVA交集法初步筛选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通路,建立了诊断模型,这些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杨瑾 杨瑾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列线图 剥脱综合征 被引量:11 2000年 杨瑾 孙慧敏 袁佳琴关键词:剥脱综合征 ES 患病率 PAMAM-D纳米颗粒介导双自杀基因抑制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用无免疫原性的非病毒载体阳离子聚酰胺-胺型树枝状聚合物(PAMAM-D)纳米颗粒做为载体,介导双自杀基因TK及CD,转染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TFs),观察其在体外对HTFs的杀伤情况及未转染细胞的“旁观者... 杨瑾关键词:青光眼滤过手术 自杀基因 细胞增殖 兔眼内窥镜与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比较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比较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ECP)与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SCP)的睫状体组织病理学改变特点,了解ECP的降眼压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青紫蓝兔30只,选择1只眼行ECP,对侧眼行TSCP,另取2只兔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后的第1、3、5、7、14、28、42、56天行裂隙灯及眼压测量。术后第7、14、28、42、56天分别随机抽取6只实验兔处死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光镜下观察2组光凝术后睫状体组织结构的改变以及邻近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情况。结果与TSCP组相比,ECP组术后眼部炎症反应轻微但晶状体混浊。ECP组术后各时间点降低眼压的幅度大于TSCP组(P<0.01)。ECP组术后早期睫状突水肿、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破坏明显,42 d后光镜下可见睫状体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及睫状突萎缩;TSCP组睫状突水肿、出血、结构破坏,而睫状体上皮细胞层破坏不充分,42 d后可见睫状体萎缩、色素上皮和无色素上皮细胞不规则增生、巩膜变薄及睫状体基质瘢痕化。结论与TSCP相比,ECP对睫状突无色素上皮细胞的破坏更彻底,对邻近部位组织损伤轻微,但可引起晶状体混浊。 杨瑾 孙慧敏 李筱荣 林锦镛关键词:内窥镜 睫状体光凝术 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睫状体 眼压 子宫附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4年 子宫附腔(ACUM)是一种先天性苗勒管异常疾病,临床罕见。严重痛经和盆腔痛为主要临床症状,有独特的影像学表现,但鉴别诊断困难,需组织病理学确诊。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切除,结局良好。ACUM为良性疾病,但缺乏规范化诊治策略。现对ACU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提高诊疗水平。 曹玉盈 杨瑾 周芳竹 李圃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SITA视野变化的临床观察 杨瑾 孙慧敏 李筱荣 刘爱华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疗效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评价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elective laser trabeculoplasty,SL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glaucoma,POAG)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眼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就诊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34例61眼,其中POAG组患者18例34眼,CPACG组患者16例27眼,2组均应用SLT治疗。观察患者术后1h、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眼压以及术后6个月视力、视野、房角及角膜内皮细胞数等变化。结果2组患者眼压在激光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POAG组患者术前平均眼压为(25.2±2.2)mmHg(1kPa=7.5mmHg),术后1h、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28.9±1.3)mmHg、(17.0±1.9)mmHg、(19.9±1.7)mmHg、(20.1±1.8)mmHg、(18.2±2.1)mmHg、(18.0±2.1)mmHg。CPACG组患者术前平均眼压为(24.9±2.1)mmHg,术后对应时间点眼压分别为(29.3±1.6)mmHg、(16.9±2.0)mmHg、(20.3±1.8)mmHg、(19.3±1.9)mmHg、(20.1±2.0)mmHg、(18.9±2.2)mmHg。2组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眼压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d眼压下降最明显,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为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6个月2组患者随访视力、前房角、视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结论SLT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POAG和房角大部分开放的CPACG患者的眼压。 刘爱华 徐延山 季建 杨瑾 袁佳琴关键词: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 青光眼 眼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