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旭

作品数:11 被引量:20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省肿瘤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影像
  • 3篇乳腺
  • 3篇乳腺癌
  • 3篇肿瘤
  • 3篇腺癌
  • 3篇肝脏
  • 2篇断层
  • 2篇影像报告
  • 2篇数据系统
  • 2篇肿瘤扩散
  • 2篇肿瘤侵袭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癌
  • 2篇浸润性
  • 2篇浸润性膀胱癌
  • 2篇扩散
  • 2篇肌层
  • 2篇肌层浸润
  • 2篇肌层浸润性膀...
  • 2篇非肌层浸润性...

机构

  • 10篇四川省肿瘤医...
  • 1篇自贡市第四人...
  • 1篇四川石油管理...

作者

  • 10篇梁旭
  • 4篇任静
  • 4篇周鹏
  • 3篇杨学刚
  • 2篇吴毅
  • 2篇曹英
  • 2篇张芳
  • 2篇许国辉
  • 2篇钟磊
  • 2篇陈丽
  • 1篇董晓蕾
  • 1篇汪毅
  • 1篇姚建莉
  • 1篇邓和平
  • 1篇王聪
  • 1篇陈垦
  • 1篇朱兰
  • 1篇扬世平

传媒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肝脏
  • 1篇西部医学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及临床诊断治疗价值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进行影像分析,并对CT和MRI检测诊断做以探究。方法:30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分别接受CT、MRI检查,指定高年资专科临床影像学检查医师完成相关操作,对比不同检查方法(CT、MRI)对疾病检出率,将所得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后给予相应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30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均顺利完成CT、MRI检查,经分析可知MRI对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检出率(93.33%)显著高于CT(70.00%),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MRI检查可显著提高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检出率,有利于使患者尽快确诊病情并获得相应治疗,值得今后推广应用。
陈垦扬世平王聪朱兰梁旭
关键词:CT检测MRI检测免疫组化
基于图像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率预测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图像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率预测方法和系统,本发明涉及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使用肌层浸润判断模型判断病人是否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基于图神经网络模型对两个节点和两个节点之间的一条边进...
钟磊吴毅陈丽梁旭张芳
数字乳腺断层重建2D图像技术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通过与全视野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ull 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对比,探讨数字乳腺断层重建的合成二维图像(Synthetic Mammography,SM)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3例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的FFDM与SM图像,比较2组图像病变可见性评级、影像征象、BI-RADS分类及平均腺体剂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ROC曲线评估2组图像诊断效能。结果FFDM与SM病变可见性评级存在统计学差异,SM病变显示略优于FFDM(Z=-3.130,P=0.002);2组图像显示乳腺病变影像征象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27~0.900;FFDM与SM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7(95CI%:0.774~0.921)和0.861(95CI%:0.789~0.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47,P=0.178);FFDM与SM的平均腺体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M+DBT平均腺体剂量相比FDM+DBT降低约45%(3.29/6.01)。结论SM与FFDM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相当,SM可替代FFDM作为二维图像与DBT联合应用于乳腺病变检查,且没有增加辐射剂量。
梁旭姚建莉董晓蕾徐忠孜许国辉周鹏
关键词:乳腺癌
基于图像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率预测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图像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率预测方法和系统,本发明涉及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使用肌层浸润判断模型判断病人是否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基于图神经网络模型对两个节点和两个节点之间的一条边进...
钟磊吴毅陈丽梁旭张芳
乳腺癌X线征象与ER、PR、HER-2、Ki-67表达及分子亚型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 探讨乳腺癌X线征象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及分子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26例乳腺癌患者的影像及病理资料,采用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分析乳腺癌X线征象与ER、PR、HER-2、Ki-67表达及分子亚型的关系。结果 肿块征、分叶征HER-2多为阴性(P=0.01、P=0.04);钙化征HER-2多为阴性、Ki-67多>14%(均P<0.01);毛刺征ER和PR多为阳性、Ki-67多>14%(P<0.01、P=0.02、P<0.01);凹陷征、病灶≥2cm的Ki-67多>14%(P=0.03、P=0.02)。肿块伴或不伴钙化、结构扭曲HER-2阴性多见,单纯钙化HER-2过表达相对多见,肿块伴或不伴钙化、单纯钙化、结构扭曲均是Ki-67>14%多见(均P<0.01)。钙化征Luminal B1型、HER-2过表达型多见,毛刺征Luminal B1型、Luminal A型多见(均P<0.01)。单纯肿块Luminal A型、Luminal B1型多见,肿块伴钙化Luminal B1型多见,单纯钙化HER-2过表达型、Luminal B1型多见,而TNBC型最少,结构扭曲Luminal A型、TNBC型相对多见(P<0.01)。结论 乳腺癌X线征象可以为乳腺癌的免疫组化指标和分子亚型提供相关信息。
廖雪芮许国辉任静周鹏徐忠孜梁旭曹英
关键词:乳腺癌X线征象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分子亚型
3种乳腺癌分子亚型与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显像X线特征的关系:基于BI-RADS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分子亚型与数字乳腺断层合成(DBT)X线征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乳腺癌患者的DBT影像及病理资料,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水平分为激素受体(HR)阳性组(n=90)、HER2阳性组(n=20)及三阴性组(n=33)。以第5版ACR乳腺X摄影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定义的影像征象为标准,比较不同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DBT征象。结果HER2+、三阴性组组织学分级、Ki67表达水平高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分子亚型表现为单纯肿块、单纯钙化、肿块伴钙化、不对称致密及结构扭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组、三阴性组表现为圆形/卵圆形肿块发生率(50.0%、59.3%)高于HR+组(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HR+组、HER2+组表现为分叶征的发生率(93.8%、95%)高于三阴性组(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R+组表现为毛刺征的发生率(72.3%)高于HER2+、三阴性组(20.0%、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ER2+组表现为细线分支状钙化及线/段样分布特征发生率高于HR+、三阴性组(P<0.001)。HER2+组、三阴性组周围腺体结构扭曲、小梁增厚发生率高于HR+组(P<0.05)。结论乳腺癌分子亚型与DBT影像征象有一定关系,认识这些征象有利于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
梁旭徐忠孜廖雪芮曹英任静周鹏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亚型
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数据系统诊断小肝细胞癌(≤3 cm)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数据系统(LI-RADS)诊断小肝细胞癌的效能和阅片者间一致性。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20年7月四川省肿瘤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15例患者(115个病灶)的CT和MRI影像资料,其中手术病理证实HCC 89例、非HCC恶性肿瘤9例,良性病灶17例。两名放射科医生盲法独立回顾性阅片,依据LI-RADS v2018分类法则,对所有病灶进行分类。两名医生的LI-RADS分类结果行Kappa一致性检验;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两名医生应用LI-RADS v2018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差异行McNemar检验。结果两名医生LI-RADS分类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84(95%CI:0.692~0.876);以LR-5类为阳性值,两名医生应用LI-RADS v2018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1.8%、96.2%、69.6%及58.4%、88.5%、6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LR-5/4类为阳性值,两名医生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8.8%、80.8%、79.1%及78.8%、65.4%、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8版肝脏影像影像报告数据系统诊断小肝细胞癌有中度的敏感性和较高的特异性,并具有较好的阅片者一致性。
梁旭刘圆圆杨学刚任静
关键词:肝细胞癌X射线计算机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及MRI影像学与病理特征探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的影像学与病理特征。方法选择四川省肿瘤医院2012-09~2019-09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HE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学与病理特征。结果15例HEAML平扫均呈稍低密度/信号,边界清楚,5例病灶内见少许脂肪成分。增强扫描动脉期15例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含丰富强化血管,呈斑片、结节样状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11例仍持续强化,相对周围肝实质呈“快进慢出”强化方式,4例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4例可见畸形引流静脉,1例可见假包膜。镜下均可见上皮样肿瘤成分及不同比例的脂肪样细胞、厚壁血管组成,免疫组化15例黑色素标志物HMB45、Melan-A及平滑肌标志物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肌酸激酶(CK)、S-100、肝细胞抗原(Hep Par 1)、甲胎蛋白(AFP)均阴性。结论HEAML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表现,肿瘤内丰富强化血管、畸形引流静脉等有助于诊断,但确诊往往依赖于病理检查。
梁旭颜佳欣邓和平杨学刚周鹏
关键词: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
CT动态增强扫描参数与肺癌患者射频消融前后血清肿瘤指标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研究CT动态增强扫描参数与肺癌患者射频消融前后血清肿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接受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静脉化疗,观察组接受静脉化疗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CT动态增强扫描参数水平,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参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两组治疗前CT动态增强扫描参数水平、非器官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血管性肿瘤标志物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T动态增强扫描参数PH、灌注值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中非器官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1)的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中血管性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2(Ang-2)、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检验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参数PH、灌注值的水平与血清非器官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血管性肿瘤标志物含量呈正相关。结论:射频消融辅助治疗可明显降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恶性程度。
汪毅梁旭詹蕊羽
关键词:肺癌射频消融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标志物
基于2018年版肝脏影像报告数据系统对比分析CT和MRI诊断肝细胞癌的效能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比较CT和MRI按照2018年版肝脏影像报告数据系统(LI-RADS)诊断肝细胞癌(HCC)的效能。方法2017年9月~2020年7月四川省肿瘤医院诊治的有HCC高危因素的72例患者(HCC 53例、非HCC恶性肿瘤10例、良性病变9例),接受CT和MRI检查。根据2018年版LI-RADS定义的影像学征象和分类法则,对所有病灶进行分类,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两种检查方法的分类结果,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I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计算LR-5类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CT和MRI的LI-RADS分类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693【(95%CI:0.545~0.841),P<0.001】;两种检查方法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827(95%CI:0.708~0.946)和0.856(95%CI:0.761~0.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LR-5为阳性,MRI诊断HCC的敏感性为81.1%(43/53),显著高于CT诊断的66.0%(3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诊断HCC的特异性分别为78.9%(15/19)和89.5%(1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I-RADS定义的主要征象中,MRI对强化包膜的显示率为40.3%,显著高于CT的5.5%(P<0.001)。结论基于肝脏影像报告数据系统,CT和MRI诊断HCC有相当高的效能,而MRI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性高于CT,特别在显示强化病灶包膜方面优于CT。
梁旭刘圆圆杨学刚任静
关键词:肝细胞癌磁共振成像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