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玮

作品数:6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容积
  • 2篇乳腺
  • 2篇肿瘤
  • 2篇各向同性
  • 1篇动态增强MR...
  • 1篇动态增强扫描
  • 1篇新征象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通透性
  • 1篇植入
  • 1篇肉芽
  • 1篇肉芽肿
  • 1篇肉芽肿性
  • 1篇肉芽肿性乳腺...
  • 1篇乳腺炎
  • 1篇乳腺肿
  • 1篇乳腺肿块

机构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作者

  • 5篇郭吉敏
  • 5篇曹满瑞
  • 5篇朱志军
  • 5篇陆玮
  • 2篇虞祝娟
  • 2篇张碧娟
  • 1篇阮继银
  • 1篇刘春霖
  • 1篇杜牧
  • 1篇刘炳光
  • 1篇刘鹏程
  • 1篇张方璟
  • 1篇邹立秋
  • 1篇赵弘

传媒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胎盘植入的磁共振新征象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通过MRI观察胎盘植入病例胎盘下血管改变,探讨胎盘植入的新征象,以提高MRI对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方法 41例经MRI检查,临床和病理诊断的胎盘植入患者,与41例随机选取的前置胎盘病例对照,比较两组胎盘下血管的差异。结果以胎盘下出现单纯增粗血管,不均匀增粗血管,增粗血管进入胎盘为异常。植入组胎盘下血管异常者占87.8%(36/41),对照组占9.8%(4/41),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增粗血管进入胎盘,穿透型占61.5%(8/13);植入型占38.9%(7/18);粘连型占10.0%(1/10)。三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胎盘下血管异常有可能是胎盘植入的新的征象,增粗血管进入胎盘可能有助于产前胎盘植入分型。
曹满瑞刘炳光郭吉敏杜牧张方璟陆玮朱志军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胎盘植入
动态增强MRI微血管通透性参数与Ⅱ期宫颈癌复发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四维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4D-THRIV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分析Ⅱ期复发宫颈癌微血管通透性参数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Ⅱ期宫颈癌患者(宫颈癌复发17例,无复发39例)术前常规MRI及4D-THRIVE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在Matlab平台下对兴趣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STC)及时间-平均对比剂浓度曲线(CTC)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血管通透性参数(Ktrans、Kep及Ve)值,评估宫颈癌复发组和无复发组血管通透性的特点。结果:宫颈癌复发组较无复发组的Ktrans及Kep值显著升高(P<0.05),以Ktrans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AUC=0.92,当Ktrans≥0.73min-1时,其诊断Ⅱ期复发宫颈癌的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79.5%。结论:复发宫颈癌的微血管通透性指标Ktrans显著升高,并且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术前指导临床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以及评估预后的参考依据。
朱志军张碧娟郭吉敏曹满瑞陆玮虞祝娟
关键词:肿瘤复发动态增强扫描微血管通透性
临床病史、X线和MRI三者结合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临床病史、X线和MRI三者结合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价值。方法:搜集术前两周同时行乳腺MRI及X线检查的患者635例,其中14例经病理证实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分析单纯X线、单纯MRI以及三者结合(临床病史、X线和MRI)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X线,MRI及三者结合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灵敏度分别为14.3%、71.4%、85.7%;特异度分别为98.6%、99.2%、99.5%;漏诊率分别为85.7%、28.6%、14.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8.2%、66.7%、8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99.4%、99.7%。三者结合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明显提高(P值分别为0.00、0.00、0.01、0.01),漏诊率显著降低(P=0.00)。结论:依据临床病史、X线及MRI三者结合能够提高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
郭吉敏刘鹏程阮继银曹满瑞赵弘陆玮朱志军
关键词:肉芽肿性乳腺炎磁共振成像
MR动态增强判断Ⅱ期宫颈鳞癌复发的价值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应用MR动态增强判断Ⅱ期宫颈鳞癌复发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分析Ⅱ期宫颈鳞癌患者48例(包括12例复发宫颈鳞癌患者,36例无复发宫颈鳞癌患者)术前的常规MRI、4D-THRIVE动态增强扫描以及术后常规MRI,在Matlab平台下对术前动态增强的兴趣区STC及CTC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血管通透性相关参数Ktrans,Kep及Ve值,评估复发组和非复发组血管通透性的特点以及MRI在Ⅱ期宫颈鳞癌术后随访中的价值。结果Ⅱ期宫颈鳞癌复发组的Ktrans,Kep及Ve值较非复发组均升高(P<0.05)。Ktrans的曲线下面积AUC=0.90,当Ktrans≥0.73min-1时,其诊断Ⅱ期复发宫颈鳞癌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7.8%;Kep的曲线下面积AUC=0.81,当Kep≥0.95min-1时,其诊断Ⅱ期复发宫颈鳞癌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61.1%;Ve的曲线下面积AUC=0.50,不具有诊断价值。宫颈鳞癌复发具有特定的MRI表现。结论术前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判断Ⅱ期宫颈鳞癌复发具有较高诊断效能,术后MRI定期随访有助于尽早发现宫颈鳞癌的复发。
郭吉敏朱志军张碧娟曹满瑞陆玮虞祝娟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双指数模型评价乳腺肿块样病变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应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双指数模型探讨真性弥散系数(D)、与灌注相关的假性弥散系数(D*),灌注分数(f)在诊断乳腺肿块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恶性肿块48例(恶性组)、良性肿块26例(良性组)及正常体检者19名(对照组),均行常规MRI检查及多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3组间D值、f值、D*值及ADC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各个指标对乳腺良恶性肿块样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对照组、良性组及恶性组间D、f、D*及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良性组D值低于对照组、且高于恶性组(P均<0.01);恶性组f值高于对照组及良性组(P均<0.01),而对照组与良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良性组D*值低于对照组、高于恶性组(P均<0.01);良性组ADC值低于对照组、高于恶性组(P均<0.01)。恶性组的D值显著低于ADC值(P<0.01)。分析采用各DWI参数鉴别诊断乳腺恶性肿块样变的ROC曲线,D值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次依次为ADC值,f值及D*值,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95、0.90、0.87、0.75。结论 IVIM双指数模型能够真实反映乳腺肿块样病变水分子的弥散情况,尤其是D值对乳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郭吉敏刘春霖曹满瑞陆玮朱志军邹立秋
关键词:乳腺肿瘤扩散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