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危险度与易损度进行耦合分析,结合GIS技术,得出单沟泥石流不同降雨频率下灾害风险度,最终获得了段河坝泥石流沟不同降雨频率下风险分区.结果表明:段河坝泥石流沟总体属于中偏高风险等级,50年一遇最大泥石流冲出量为36.5×104m3,极高风险区面积为0.01 km2;100年一遇最大泥石流冲出量为196×104m3,极高风险区面积达到0.13 km2.
考古遗址预测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管理领域,对重建古聚落分布格局及研究古代人地关系的适应过程极为重要。青藏高原东北部河谷地貌是新石器时期先民开展定居生活和向高原拓展的重要通道,其中的庄浪河流域更是连接青藏高原、陇西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关键节点。本研究在庄浪河流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确定含有马家窑文化马厂时期遗存的聚落遗址20处,年代范围为4200~4000 cal.a B. P.;在此基础上,基于对聚落现代水文地貌特征和空间分布形态的认识,利用地图代数法对该流域可能存在遗址的区域进行了预测,新发现9处遗址,并经实地考古调查得到了验证。结合古代水文状况、地貌形态、生业模式和社会意识等,分析该区域新石器晚期聚落的选址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单个遗址的微环境尺度上,聚落倾向于选择取水便捷、地势平坦、日照充足、避免水患的河岸高地,可能与阶地形成年代、频发的水患以及生业模式对土地资源、水源和日照辐射的需求有关;2)在流域尺度上,聚落沿河呈带状集中分布在南北两个区域,具有“相聚成群”、“以大带小”的空间特征,可能与社会组织的主动性选择相关。与周边区域对比,不同环境下同时期聚落选址策略差异显著。本研究提出的遗址预测方法在河谷盆地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为提高田野考古调查效率,以及认识青藏高原东北部史前人地关系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