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军

作品数:14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磁异常
  • 3篇位场
  • 3篇龙门山
  • 2篇东南
  • 2篇正则
  • 2篇正则化
  • 2篇深部
  • 2篇铁铜
  • 2篇铁铜矿
  • 2篇铜矿
  • 2篇盆地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琼东南盆地
  • 2篇重磁
  • 2篇位场转换
  • 2篇反演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物理模型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因素

机构

  • 14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教育部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贵州理工学院

作者

  • 14篇李军
  • 4篇王绪本
  • 4篇吴兴
  • 3篇李大虎
  • 2篇邱林
  • 2篇陈进超
  • 2篇李军
  • 2篇刘晓葳
  • 1篇梁明剑
  • 1篇苏琴
  • 1篇闵刚
  • 1篇简兴祥
  • 1篇文晓涛
  • 1篇林凯
  • 1篇张刚
  • 1篇李军
  • 1篇丁志峰
  • 1篇周军
  • 1篇张兵
  • 1篇张兵

传媒

  • 4篇物探化探计算...
  • 2篇中国科技论文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华南地震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2017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Tanimoto相似的重力异常相关成像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相关成像方法主要用于求解异常源空间赋存位置,但其成像结果不理想,在深度方向上存在发散现象。由于正演对成像的验证性作用,笔者设计了简单模型、多个异常源叠加模型,对传统基于Pearson相似算法、余弦相似算法的相关成像方法进行研究,指出传统相关成像中利用Pearson相似计算重力异常时出现假异常的现象,同时提出了基于Tanimoto相似的相关成像,并针对该算法改进了核函数,对多源异常采取窗口化的异常分离方式。研究表明笔者提出的方法具有异常源纵、横向分辨率较传统相关成像方法有所提高,异常源形态勾勒准确的特点,为重力资料的解释提供了有力信息。
王颖舜李军简兴祥
关键词:核函数
云南香格里拉、德钦—四川得荣交界5.9级地震加速度记录的时频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2013年8月31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香格里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s5.9级地震,发震构造为德钦—中甸—大具断裂。采用基于聚类经验模态分解(EEMD)的HHT计算方法,对通过对震区附近架设的2个流动强震观测台站获取了的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时频分析,得到了不同台站加速度记录分量的边际谱、傅里叶谱及瞬时能量谱,量化提取了平均周期、中心频率和最大振幅等时频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过EEMD分解及谱分析所得到的FFT谱与Hilbert边际谱相比,随着频率的增加会放大其幅值;并且随着震中距的增加,最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迅速衰减,加速度记录主频成分则随之增加。最后从四川境内近年来不同断层的错动类型与强震加速度记录的时频特性及Hilbert瞬时能量谱所反映的信号能量释放特点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断层的错动类型对边际谱与傅里叶谱之间的关系影响不大,无论是走滑断层还是倾滑断层错动,Hilbert边际谱在低频处的地震动幅值均大于傅里叶谱的幅值,但断层的错动类型对能量随时间的释放过程影响较大。
李大虎李军邓艳严媚安东妮黄成程汤才成
关键词:HHT加速度记录
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综合地球物理模型与深部动力学特征
<正>1、引言龙门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也是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缘松潘地块和川滇地块中下地壳存在广泛的塑性物质,扬子克拉通地块(四川盆地)则表现出明显刚硬物...
王绪本李军蔡学林夏时斌
文献传递
基于重力异常正则化位场下延的龙门山推覆构造探究
2021年
在重磁异常资料处理中,向下延拓处理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方法,相对于传统的位场下延方法,正则化向下延拓可以有效抑制位场下延过程中的振荡效应。龙门山断裂带区域,是研究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变化以及其隆升机制和印度板块相互碰撞作用关系的重要地区。这里利用重力异常数据正则化向下延拓处理方法,对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模型实验论证了重力异常正则化下延的可行性和优势;然后选取了三条覆盖龙门山地区的典型地质剖面,并对各剖面的重力异常数据进行了位场下延处理。通过对位场下延60 km重力异常场断面分布特征的分析得出结论:明显的重力异常差异带为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构造演化过程的体现;由重力异常特点可以推断出龙门山构造带具有典型的推覆构造特征。
朱家富王绪本高永才梁生贤李军
关键词:青藏高原龙门山推覆构造
四川地区流动重力资料的位场分离与异常特征提取被引量:11
2014年
用于监测四川地区重力场随时间变化的流动重力测网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后进行了全面改造,形成了新的闭合环线并对整网点位每年实施2次重力观测工作.该文以2010—2012年获取的5期流动重力资料为基础,分别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三维视密度反演等位场分离方法,对测区内重力场的动态变化进行多层次分解及异常特征提取,以探求四川测区范围内重力异常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地震前后不同深度范围内密度变化情况与重力场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同一期资料进行小波分解得到不同阶次的细节图像,揭示了不同深度处重力异常动态变化特征;分解结果同时也表明了四川测区范围内重力场的变化形态与川内特有的断裂构造格架和深部结构环境及过渡带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差分重力异常资料进行三维视密度反演对比研究发现,在地震前后四川测区范围内由浅到深密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震区附近出现较为明显的横向密度变化特征且浅层物质密度局部性的异常变化差异较为突出,测区范围内中上地壳深度层密度反演切片显示出的趋势性差异基本上反映了地震前后测区内地下物质的动态变化趋势,因此,深刻认识不同深度范围内重力场的动态演化特征,对研究壳内物质密度变化以及与地震的孕育和发展有关的深部介质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李大虎丁志峰梁明剑李军苏琴
关键词:小波多尺度分解
重磁数据的重加权正则化共轭梯度法约束反演被引量:4
2021年
重磁异常的物性线性反演多是欠定问题求解,求解不仅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还会导致其垂向分辨率大大降低,反演的“趋肤效应”明显。针对重力数据反演中的这一问题,引入重加权正则化共轭梯度法的约束反演,即在目标函数中加入正则化方程加以约束,以深度加权函数对核矩阵进行补偿,在反演过程中实现了正则化因子的自适应选择。引入了PRP公式,改善了反演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引用一个相对复杂的Y型岩脉的重磁加噪数据,对比分析了FR公式和PRP公式下的重力反演和磁异常反演的结果,并对马角坝3号地质剖面磁异常数据进行了磁反演,论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吴昊天李军李军王堃鹏
关键词:重磁数据正则化共轭梯度法约束反演
应用航磁资料研究大巴山地区基底构造的初步结果
2014年
对大巴山地区最新1:20万航磁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大巴山地区航磁异常特点,找出推覆体下磁性结晶基底存在的证据;通过帕克尔界面反演法定量反演计算出磁性结晶基底的深度及范围,确定四川盆地的结晶基底应以陕西安康-竹山断裂为界;重新厘定盆地东北部边界,计算出大巴山推覆带推覆距离约100 km,并推测推覆带下可能存在四川盆地沉积地层。为巴山地区深浅部构造关系的系统解析以及四川盆地油气勘探远景提供一定的参考。
别路李军
关键词:航磁异常
云南大红山铁铜矿重磁解释被引量:2
2016年
大红山铁铜矿产于早元古界大红山群红山组、曼岗河组古海相火山岩中。为了详细研究该矿的重磁特征,在矿区布设一条重磁精测剖面,结合物性测试与模型进行重磁正演建模。结果显示:岩矿石磁倾角主要集中在30°附近,与当地的正常倾角吻合,表明基性岩体受后期位移改造不明显;铁矿与红山组表现出高重力高磁异常特征,铜矿与曼岗河组表现出较低的重力与磁异常特征;正演模拟显示铁铜矿应该为重磁同源体,但在地面的响应特征不尽相同。高磁高重的异常响应特征主体应为红山组与其内部的铜铁矿、铁矿,次为曼岗河组与其内部的铜铁矿、铁矿;而铜矿由于埋深较大等原因,重磁响应不明显。
邱林李军吴兴柳康伟刘晓葳
关键词:重磁异常
重力异常转换梯度在琼东南盆地构造识别中的应用
2015年
为了了解琼东南盆地的深部地质构造分布特征,利用频率域中由重力异常换算重力梯度异常的计算式,通过模型的建立和试算,分析重力梯度异常特征,并在获取琼东南盆地重磁异常数据的基础上,求其重力异常梯度张量异常,从6个分量异常特征中分析和识别盆地内断裂位置、走向,以及密度异常体的分布,从而获取琼东南盆地的基底断裂构造分布。
吴兴李军彭江英叶云飞韩文文
关键词:重力学重力梯度张量位场转换琼东南盆地
新工科背景下的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以成都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
2021年
新时代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应用地球物理方向)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改革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的理念,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成都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近8年的建设,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与培养模式,有力促进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我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闵刚陈进超文晓涛李军刘爱疆林凯
关键词: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教育认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