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混凝土
  • 2篇混凝土中
  • 2篇钢筋
  • 2篇钢筋混凝
  • 2篇钢筋混凝土
  • 1篇地坑
  • 1篇地坑院
  • 1篇动力机制
  • 1篇多孔
  • 1篇多孔结构
  • 1篇锈蚀
  • 1篇锈蚀产物
  • 1篇早龄期
  • 1篇天井
  • 1篇拓扑
  • 1篇拓扑分析
  • 1篇温度
  • 1篇温湿度
  • 1篇相对湿度
  • 1篇力学性能

机构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6篇王磊
  • 2篇朱晓天
  • 2篇姬永生
  • 2篇申建立
  • 1篇吴一强
  • 1篇袁广林
  • 1篇周立欣
  • 1篇刘阳
  • 1篇耿欧
  • 1篇张博雅
  • 1篇张超
  • 1篇徐从宇

传媒

  • 2篇四川建筑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混凝土
  • 1篇土木建筑与环...
  • 1篇河南城建学院...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空间句法的徐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徐州市在《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中提出了"双核心、五组团"的空间形态构想,文中运用空间句法理论中的重要参数—集成度对徐州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中的城市路网进行拓扑分析,进而得到徐州整个城市的集成度轴线分析图,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发现其城市的内在动力机制,并运用城市自组织生长理论对城市的自组织性进行分析,寻求自组织与他组织的调和,最后提出优化方案。用以促进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性建设。
王磊朱晓天吴一强
关键词:空间句法集成度拓扑分析动力机制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过程非氧扩散控制的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通过恒温干燥试验研究了钢筋锈蚀电流随混凝土孔隙饱和度PS的变化规律.通过未锈浸泡、锈蚀后浸泡、锈蚀后继续自然锈蚀的对比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条件下钢筋锈蚀速率变化过程,并进行了浸泡前后钢筋锈蚀产物物相变化的XRD分析.恒温干燥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内钢筋的锈蚀速率随混凝土孔隙饱和度PS的增大而增大,和氧扩散速率的变化规律截然相反.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氯盐溶液长期浸泡下未锈试件即使活化也无法锈蚀,而锈蚀试件却可以继续高速锈蚀3个月以上,从而说明氧仅是混凝土内钢筋开始锈蚀的必备条件,而不是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过程的控制因素.XRD分析表明,钢筋一旦已经开始锈蚀(即有锈蚀产物存在),锈蚀产物中FeOOH可以取代氧成为钢筋锈蚀过程阴极反应的新的去极化,即使在饱水条件下,钢筋的锈蚀仍然可以继续进行.
姬永生申建立王磊张超耿欧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锈蚀产物
混凝土中钢筋腐蚀过程的温湿度综合效应被引量:7
2012年
环境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混凝土中钢筋锈蚀速度的重要因素,这2个因素对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电流强度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交织在一起彼此产生影响的。通过试验研究了温湿度共同作用下混凝土中钢筋腐蚀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温度愈高,钢筋的腐蚀电流强度达到最大峰值时所对应的相对湿度愈大;相对湿度不同,温度升高对钢筋的腐蚀电流强度提高的幅度也不同。
姬永生徐从宇王磊申建立张博雅
关键词:温度相对湿度
早龄期钢筋混凝土柱高温后力学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养护龄期(14、28 d)受高温后的钢筋混凝土柱在小偏心荷载下构件的承载力及变形退化规律。结果表明:养护龄期为14d的柱高温后其相对抗压强度和残余抗压强度均大于28d龄期柱,且柱的挠度和轴向变形增长幅度明显小于龄期为28 d柱的增长幅度;14 d龄期的钢筋混凝土柱在常温下和550℃高温后测得的荷载-挠度曲线及荷载-轴向变形曲线都有明显的下降段,而28 d龄期柱高温后的曲线下降段不完整。这说明,养护龄期为14 d的柱高温后残余强度、延性均优于龄期为28 d的柱,14 d龄期的钢筋混凝土柱耐火性能较好,这些研究成果可为不同龄期钢筋混凝土结构受火后的评估提供参考。
王磊袁广林周立欣
关键词:早龄期高温钢筋混凝土柱力学性能
地下四合院——陕县地坑院的研究保护与开发被引量:5
2010年
"地坑院"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最早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窑洞地坑院,称这种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地坑院因此闻名中外。
王磊朱晓天
关键词:地坑院
多孔结构孔隙特征的分形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基于Menger海绵体分形模型和压汞实验原理提出了多孔结构体的孔隙体积分形维数、表面分形维数的算法,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多孔结构比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研究发现,孔隙比表面积与孔隙率和孔隙的表面褶曲粗糙程度有关,孔隙比表面积需要用体积分维和表面分维两个独立变量表示。鉴于孔隙比表面积的测量比较困难,给出了表面分形维数的间接算法。
刘阳贾俊超王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