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帕潘立酮对地佐环平损伤脑皮层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帕潘立酮对地佐环平损伤大鼠脑皮层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孕15 d胎鼠脑皮层神经元体外培养,应用地佐环平损伤神经元,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帕潘立酮。采用MTT技术检测脑皮层神经元的生长活性,采用酶标仪检测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及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神经元细胞内Ca2+浓度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通过神经元突起数目及长度检测神经元生长情况,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Akt1、GSK3β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地佐环平损伤组神经元活性明显下降,LDH释放增加,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P均<0.01),神经元突起总长度下降,神经突起数目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P<0.01),RT-PCR结果显示,Akt1及GSK3β表达下降(P<0.01);加入不同浓度的帕潘立酮能明显对抗地佐环平对神经元的损伤,MTT结果显示神经元活性升高(P<0.01),LDH活性明显降低(P<0.001),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显著下降(P<0.01),神经突起数目和长度增加(P<0.01),Akt1及GSK3β表达上升(P<0.01)。结论帕潘立酮对地佐环平损伤脑皮层神经元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可抑制细胞凋亡,并通过Akt1-GSK3β通路促进神经突起的生长。
- 彭雷董海曼张静暴丽华李贵宝宋涛刘增训孙晋浩高英茂
- 关键词:脑皮层神经元地佐环平
- 中脑皮层投射多巴胺神经元的提取及帕潘立酮对其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精确示踪并分离中脑皮层多巴胺(DA)能神经元,检测帕潘立酮对其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采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将荧光逆行性示踪剂注射至鼠脑内嗅皮层区,灌注取脑,行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依据荧光强度分选示踪标记的神经细胞并培养,采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其进行电流注射,并加入抗精神病药物帕潘立酮,检测加药前后动作电位的产生及变化。结果准确标记向脑皮质投射的中脑DA能神经元,呈TH阳性,位于腹侧被盖区;筛选出标记的DA能神经元,电流刺激可诱发出DA神经元典型的动作电位,加入抗精神病药物帕潘立酮后,动作电位幅度降低(P<0.05)、宽度变小(P<0.01)。结论精确分离出向脑额叶投射的中脑皮层DA神经元,帕潘立酮可降低此类细胞动作电位幅度及宽度,从而降低细胞的兴奋性。
- 董海曼高青张静暴丽华李贵宝彭雷冯晓雯岳庆伟刘增训孙晋浩高英茂
- 关键词:多巴胺神经元立体定位技术动作电位
- 白藜芦醇对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2012年
-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β25-35处理PC12细胞,建立细胞毁损模型,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在显微镜下观察PC12细胞形态的变化及突起生长情况。采用MTT检测技术观察PC12细胞的生长活性,采用酶标仪检测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采用瑞士-吉姆萨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损伤组加入Aβ25-35,24 h后细胞形态不规整,突起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破裂,48 h后见不到完整的突起结构;保护组加入白藜芦醇预孵育后明显延缓突起损伤,24 h后仍能观察到比较完整的突起结构,48 h后远端发生轻微断裂。保护组细胞突起长度和D(λ)值明显大于损伤组(P<0.01),细胞凋亡数以及LDH活性明显低于损伤组(P<0.01)。结论白藜芦醇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冯晓雯高青董海曼彭雷岳庆伟张静暴丽华李贵宝孙晋浩高英茂
- 关键词:细胞凋亡白藜芦醇淀粉样Β蛋白PC12细胞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R-133b在甲基苯丙胺致PC12细胞神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MA)致神经细胞毒性过程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miR-133b的表达变化及调控机制。方法用MA建立PC12神经细胞损伤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细胞活性及镜下形态观察确定MA最佳损伤浓度;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通过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总ERK1/2和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变化;并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测定miR-133b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分析ERK/miR133b分子通路的作用关系,经U0126特异阻断ERK通路,检测miR-133b的表达变化。结果给予不同浓度的MA,均可导致PC12细胞损伤,其中800μmol/L MA处理后,大部分胞体变圆,神经突起退缩,神经网络消失。MTT结果显示细胞活性明显下降。进一步的细胞毒性机制分析显示,MA处理后,细胞内ROS水平升高,p-ERK表达增高,miR-133b表达降低;并且给予ERK通路抑制剂U0126(10μmol/L)后,miR-133b表达升高,细胞活性增强,胞内ROS水平降低,镜下细胞损伤改善。结论 MA可通过上调ERK磷酸化抑制miR-133b表达,介导神经元毒性损伤。
- 刘海莉朱德晓吴金涛岳庆伟王辉李泽岩李贵宝刘增训张静孙晋浩
- 关键词:甲基苯丙胺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神经毒性PC12细胞免疫印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