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娜

作品数:7 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施肥
  • 2篇土壤
  • 2篇籽粒
  • 2篇小麦
  • 2篇轮作
  • 2篇秸秆
  • 2篇秸秆还田
  • 2篇还田
  • 1篇氮肥
  • 1篇氮量
  • 1篇氮素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品种
  • 1篇优化施肥
  • 1篇生物炭
  • 1篇施氮
  • 1篇施氮量
  • 1篇施肥量
  • 1篇施肥水平
  • 1篇土壤氮

机构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陕西省循环农...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宁夏中科精科...

作者

  • 7篇李娜
  • 3篇冯永忠
  • 3篇张保军
  • 3篇任广鑫
  • 3篇张正茂
  • 3篇刘芳亮
  • 3篇吕冰
  • 2篇杨改河
  • 1篇高小丽
  • 1篇孔德杰

传媒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施肥水平对长期麦豆轮作体系土壤氮素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探索施肥对长期轮作下土壤氮素变化及产量的影响,对优化氮素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优化施肥方案,对关中地区冬小麦-夏大豆长期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及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动态变化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微生物生物量氮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土壤中氮素各组分含量均表现为表层土高于下层土,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平均含量及铵态氮层化比、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比值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硝态氮层化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与不施肥相比,优化施肥促进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的提升,而常规施肥导致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下降。试验连续运行9a后,施肥导致土壤pH和水分含量下降,对小麦、大豆产量有显著影响,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小麦、大豆平均增产50.20%、45.29%。麦豆长期轮作种植模式下优化施肥在基本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土壤中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增加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
孔德杰李娜任成杰王维钰任广鑫任广鑫冯永忠杨改河
关键词:优化施肥作物产量
绿豆生产及功能产品研发进展
绿豆属药食兼用作物,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目前已成为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西部开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物。本文从绿豆的起源、生产分布、品种以及种质资源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随着国内绿豆需求的稳定增长和国家对小...
李娜高小丽
关键词:绿豆
不同施氮量和播量对‘普冰151’干物质积累特征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6
2017年
为确定旱地小麦品种‘普冰151’达到高产时合理的施氮量和播量,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2个播量,分别为240×10~4 hm^(-2)(D1),375×10~4 hm^(-2)(D2);副区设6个施氮量水平,分别为0kg·hm^(-2)(CK),60kg·hm^(-2)(N1),120kg·hm^(-2)(N2),180kg·hm^(-2)(N3),240kg·hm^(-2)(N4),300kg·hm^(-2)(N5),研究施氮量、播量对其干物质积累特征、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施氮量和播量可以提高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积累速率,促进花前储藏物质与花后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有利于提高产量;施氮量(N2至N4)虽然降低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但延长籽粒灌浆持续期,主要延长快增期和缓增期的时间,最终使粒质量增加;施氮量×播量交互作用对产量及各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普冰151’的最佳施氮量与播量组合为180kg·hm^(-2)和240×10~4 hm^(-2)。
李娜张保军张正茂张赵星吕冰刘芳亮
关键词:籽粒灌浆特性
播期和密度对普冰151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为确定关中地区小麦适宜播期和密度,以普冰151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10月—2015年6月设置10月3日、10月8日、10月13日3个播期和基本苗135、195、255、315万·hm^(-2)4个密度,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普冰151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普冰151的籽粒产量降低,通过增加密度可以提高小麦成穗数,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从播期和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来看,普冰151的适宜播期为10月3日至10月8日,播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基本苗由10月3日的195万·hm^(-2)增加到10月8日的255万·hm^(-2)。随着播期的推迟,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下降趋势,面团稳定时间呈上升趋势;当密度为255万·hm^(-2)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最大,分别为14.25%、30.72%和10.22 min。因此,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最适宜的播期和密度,使产量和品质协调统一。
刘芳亮张保军张正茂陈魏涛张赵星李娜吕冰
关键词:播期
肥密互作对旱地冬小麦品种普冰151旗叶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为给旱地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选用旱地冬小麦品种普冰151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施肥量,设229、459和688kg·hm^(-2)3个水平,副区为种植密度,设180×10~4、240×10~4、300×10~4和360×10~4株·hm^(-2) 4个水平,研究了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普冰151旗叶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均显著影响普冰151的旗叶光合特性,旗叶净光合速率(Pn)和SPAD值在施肥量为459kg·hm^(-2)和种植密度为240×104株·hm^(-2)时达到最高值。随施肥量增加,普冰151产量先升后降,在施肥量为459kg·hm^(-2)时最高;当种植密度为30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增加施肥量可显著提高普冰151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稳定时间在施肥量为459kg·hm^(-2)时达到最大值;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升后降,沉降值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实现普冰151高产和优质的适宜施肥量为459kg·hm^(-2),种植密度为300×104株·hm^(-2)。
张赵星刘芳亮张保军张正茂李娜吕冰
关键词:小麦施肥量种植密度光合特性
氮肥和秸秆还田方式对麦玉轮作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7
2020年
为探究氮肥和秸秆还田方式对N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在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常规施氮(G)和减量施氮(70%G);副区为秸秆不还田(N)、秸秆还田(S)和秸秆还田+生物炭(SB),分析对N2O排放和产量的影响及与相关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季和玉米季各处理在施肥后第5~16d内相继出现N2O排放高峰,在降雨后也出现N2O排放峰值.N2O通量和土壤温度、NH4+-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同等施氮水平下,S处理增加了N2O排放量,SB处理可降低N2O排放量,S和SB处理均能显著增加作物产量,且SB增产幅度更大;70%G水平的N2O年排放量较G水平减少了40%~48%,而产量并没有明显减少.综合考虑,在常规施氮基础上减氮30%配合秸秆+生物炭,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同时,N2O减排效果最好.
许宏伟李娜冯永忠冯永忠任广鑫吕宏菲马星霞郝嘉琪
关键词:氮肥秸秆还田生物炭N2O排放
秸秆还田对关中地区麦玉复种体系土壤氨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3
2020年
农业氨减排是雾霾治理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而农田肥料施用造成的氨排放是农业氨排放的重要部分。本研究旨在探讨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下土壤氨排放对秸秆还田的响应,为减少农业氨排放和控制雾霾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陕西关中杨凌地区,对土壤氨排放、0~40 cm土壤无机氮以及产量进行了测定分析。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还田方式,设不还田(S0)、半量还田(S0.5)和全量还田(S1)3个水平;副区为施肥,设不施肥(F0)、减量施肥(F0.8)、常规施肥(F1)3个水平。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施肥及两者互作对夏玉米季土壤氨累积排放量(C)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季土壤氨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影响。整个麦玉复种体系的氨累积排放量为1.31~19.26 kg·hm^-2,占施肥量的2.17%~4.69%,各处理之间表现为:S0F1>S0.5F1>S1F1>S0F0.8>S0.5F0.8>S1F0.8>S1F0>S0.5F0>S0F0。在不施肥情况下,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氨累积排放量,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较不还田处理显著减少土壤氨累积排放量和氨损失率,秸秆全量还田和半量还田之间的氨排放无明显差异。其中S1F0.8和S0.5F0.8处理在整个复种体系中减排效果最为显著,分别较S0F0.8处理(11.62 kg·hm^-2)减排38.64%和37.35%。相比于只施氮肥,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显著减少土壤中无机氮,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6.23%~20.20%,冬小麦产量16.60%~28.17%。通过PCA分析发现,S1F0.8和S0.5F0.8处理是减排增产的最优组合。综合考虑土壤氨排放和作物产量,长期秸秆还田配减量施肥处理,能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减少土壤氨排放,可在关中地区实施。
吕宏菲马星霞杨改河冯永忠任广鑫李娜谢呈辉许宏伟
关键词:秸秆还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