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刚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建筑科学
  • 2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文化
  • 3篇建筑
  • 2篇社会
  • 2篇适应性
  • 2篇住居
  • 1篇衍化
  • 1篇影响及作用
  • 1篇智能建筑
  • 1篇软件系统
  • 1篇软件系统集成
  • 1篇软系统
  • 1篇商贸
  • 1篇社会文化
  • 1篇社会形态
  • 1篇社会转型
  • 1篇族群
  • 1篇文化考察
  • 1篇系统集成
  • 1篇两湖
  • 1篇美学

机构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江汉大学
  • 1篇奥意建筑工程...

作者

  • 6篇陈刚
  • 4篇李晓峰
  • 3篇陈刚
  • 1篇余庄
  • 1篇谭刚毅

传媒

  • 3篇南方建筑
  • 1篇华中建筑
  • 1篇工程设计CA...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近代汉口街区与住居形态的文化考察1896~1938被引量:1
2016年
对于一个城市的考察或认知,先入感观往往是其空间物质形态的视觉感受,但深入后体验到的却是城市住居文化。住居的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呈现出某种潜在的互动联系,究竟是住居物质形态决定城市文化格局,还是原有文化重塑了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近代以来汉口住居的发展有着较为鲜明的社会发展历时性与地域空间识别性,其中住屋作为街区文化的物质载体强化了这种识别性;在考察近代汉口城市住居的过程中,发现多样的街区类型与住居形态形成不同的亚文化,以致构建了一种因果互动关系场所的"双向关联";有基于此,透过对建构在异质肌理形态上的住宅街区文化宏观特征分析、住居类型的文化分析,过渡到关注特定住居环境下人的"行为与心理范式"等社会文化范畴关联上,这对于当下住宅开发,乃至如何建设可识别的社区文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陈刚陈刚
关键词:族群文化适应性
探究传统聚落中文化的影响及作用--以恩施龙马镇盐茶古道商贸聚落为例
通过对恩施龙马境内现存的盐茶古道商贸聚落进行寻访和实地调研,对现存商贸聚落中的建筑进行对比和归纳,分析盐茶文化以及恩施地区的土苗文化对这些传统聚落和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作用。
黄华李晓峰陈刚
关键词:聚落
IDEF方法与智能建筑软系统集成被引量:2
2002年
智能建筑中包含大量的不同信息软硬件和通讯平台,如何集成这些不同的控制软件和通讯平台是实现建筑智能化的基础。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IDEF的集成化建模方法对智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和信息流程进行分析、重构、集成和和建模。IDEF0用于系统的功能分析,建立系统的功能建模。IDEF3用于对某些重要信息流程进行流程再造,得出新系统的过程模型。IDEF1X用于细化功能模型,得出新系统的信息模型。
陈刚余庄
关键词:智能建筑软件系统集成建筑设计
从莫里斯到伊里亚——两种美学意识下的建筑观比较及其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该文通过对莫里斯与伊里亚两种迥异的美学意识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解读,阐释了不同时代背景的社会文化对美学意识的观念形成及其相互因果关系;归纳并论述了基于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两种建筑观对20世纪世界建筑创作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及其后续意义;探讨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发展阶段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所应思考的:关于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上的辩证启示。
陈刚陈刚
关键词:美学社会文化建筑创作
近代汉口社会转型下的住居形态研究——以街区肌理与界面为例被引量:4
2015年
城市历史街区肌理往往通过其空间界面形态得到某种反映;而影响街区肌理及其界面形态的重要因素,即转型下的社会形态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街区空间肌理产生、界面形态形成、场所识别的内在隐含动因,故而对近代汉口住居街区肌理与界面的物质历时形态进行考察,以1890~1930年代的汉口社会发展时期为时间切片,通过对当时的市政建设、管理、以及住居开发模式等相关因素的文献与案例分析,试图解析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对历史街区空间肌理模式及其界面的作用与影响,这对于当下同样处于急剧社会转型历史进程中的城市住居规划与建设、历史街区复兴与更新,以及探索地域社会形态与住居形式的互适性等人居环境创新思维的构建,均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陈刚陈刚
关键词:社会形态适应性
官学化背景下两湖民间书院建筑形态衍化探讨被引量:7
2014年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是实施教学、藏书与研究三结合的教育机构。元代时,元世祖首次下令广设书院,并将书院山长定为学官,是书院官学化的开始。清初统治者抑制书院自主发展,使之官学化更突出,科举取士成为统治者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书院也逐渐变为科举考试的附庸。书院发端于私学,原属于官学系统之外的教育机构,但在古代专制的社会条件下,书院从它建立的时候起,就开始其官学化的历程。官学化也导致书院在形制和功能上有了新的变化。文章聚焦于两湖民间书院特点,探究清代以后书院在官学影响之下形制和空间的衍化,并分析其成因,以期对民间书院官学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李晓峰潘方东陈刚
关键词:建筑形态官学化衍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