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敏

作品数:11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杭州临床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杭州市医学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技术研究社会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病理
  • 3篇大疱
  • 3篇大疱型
  • 3篇脓皮病
  • 3篇皮病
  • 3篇皮肤
  • 3篇临床及病理
  • 3篇坏疽性
  • 3篇坏疽性脓皮病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瘤
  • 2篇上皮
  • 2篇上皮样
  • 2篇上皮样血管瘤
  • 2篇小体
  • 2篇临床病理
  • 2篇临床病理分析
  • 2篇黑素
  • 2篇黑素小体
  • 2篇病理分析

机构

  • 1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浙江省杭州市...

作者

  • 11篇宋秀祖
  • 11篇王敏
  • 8篇高亚丽
  • 4篇相文忠

传媒

  • 4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2018全国...
  • 1篇2017全国...

年份

  • 2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疱型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王敏章泳高亚丽耿清伟宋秀祖
大疱型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2017年
患者男,30岁,因全身红斑水疱伴疼痛20d就诊。患者20d前无明显诱因左大腿内侧出现片状水肿性红斑,感疼痛,红斑向外周离心性扩大,边缘出现水疱、大疱。部分融合;右大腿、躯干相继出现类似皮损。患者来我院就诊,诊断为接触性皮炎,给予左西替利嗪片、炉甘石樟脑洗剂等抗过敏治疗3d,皮损无明显好转,渐增多,疼痛加重。遂再次来我院就诊并收住入院。病程中患者精神睡眠尚可,无畏寒发热、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关节痛。
王敏章泳高亚丽耿清伟宋秀祖
关键词:坏疽性脓皮病大疱型左西替利嗪片全身红斑水肿性红斑抗过敏治疗
窄谱中波紫外线对体外培养人黑素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对黑素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探讨NB—uVB治疗白癜风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给予单次0(对照组)、50、100和200mJ/cm^2NB—UVB照射,照射后24h收集细胞,单丹酰戊二胺染色法(MDc)检测细胞自噬体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信号磷酸化磷酸腺苷蛋白激酶(p-AMPK)、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I(Lc3Ⅱ/I)及P62表达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与黑素小体超微结构变化。免疫印迹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黑素小体、自噬体与自噬溶酶体数量采用Kmskal-wallis日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Dc染色显示,对照组、50、100和200mJ/cm^2NB.uVB组自噬体染色阳性率分别为(21.83±3.50)、(23.66±4.12)、(38.08±4.10)、(40.23±1.45)%,100、200mJ/cm^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0mJ/cm^2 NB—UVB组(均P〈0.05)。免疫印迹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0、200肌l/cm^2组p—AMPK、Lc3Ⅱ/I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0.05),而p—mTOR及P62表达均显著下降(均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自噬体与自噬溶酶体数量(1.88±1.18)相比,100、200mJ/cm^2组(5.12±1.13、5.25±1.04)均显著增多(P〈0.05)。50、100、200mJ/cm^2组黑素小体数量(39.12±9.42、57.38±7.11、59.75±15.15)均较对照组(18.50±4.18)显著增多(均P〈0.05)。结论NB—UVB照射不仅可以促进黑素小体生成,还可以激活黑素细胞的自噬信号通路,促进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的形成,推测其为白癜风的治疗机制之一。
王敏耿清伟高亚丽华优宋秀祖
关键词:黑素细胞自噬紫外线疗法黑素小体
大疱型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正>患者男,30岁,因全身红斑水疱伴疼痛20天就诊。体检:皮肤科检查:左大腿大片环形水肿性红斑,离心性扩大,中央浅溃疡,部分结痂,边缘水疱大疱;右大腿及肩背部可见类似皮疹;面部亦可见小片状水肿性红斑,红斑上可见水疱和结...
王敏章泳高亚丽耿清伟宋秀祖
文献传递
皮肤上皮样血管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皮肤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发病年龄16~62岁,平均45.91岁;病程1个月至20年,平均37个月。皮损位于头部14例(63.6%),耳部6例(27.3%),额部2例(9.1%),大腿部1例(4.5%),其中1例同时累及头皮及额部。组织病理学检查:22例均表现为血管增生,内衬上皮样内皮细胞,管周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所有皮损均累及真皮层,另外皮下组织受累8例(36.4%)。6例免疫组化显示,血管壁CD31、CD34、Ⅷ因子均为阳性。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以血管增生和炎症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疾病,需要临床结合组织病理检查进行诊断。
耿清伟王敏宋秀祖
关键词:KIMURA病上皮样血管瘤
Rab蛋白在黑素小体合成及转运中的作用
2017年
Rab蛋白家族是小G蛋白超家族中最大的亚家族,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真核生物中,是囊泡运输重要的调节因子,具有调节囊泡的靶向运输、囊泡的拴系、与靶膜泊位与融合、囊泡的芽生等作用。皮肤的颜色与黑素小体的合成和转运密切相关。哺乳动物的Rab蛋白大约有60种,其中的Rab32/38和Rab9a在黑素小体的合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ab27a、Rab21、Rab17及Rab36在黑素小体的转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Rab7及Rab11即参与了黑素小体的合成,又参与了黑素小体转入角质形成细胞的过程。因此,这些Rab蛋白基因的突变将会引发相应的遗传性色素性疾病。
王敏宋秀祖
关键词:黑素小体RAB蛋白囊泡运输皮肤病
感染性肉芽肿患者39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感染性肉芽肿的临床与病理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9例诊断感染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表现及真菌培养结果.结果 39例感染性肉芽肿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6,17例为真菌性肉芽肿,22例为结核性肉芽肿,两者的性别与平均发病年龄[(54.6±19.6)与(47.6±18.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平均病程[(0.88±0.67)与(5.54±3.4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1,P=0.00).真菌性和结核性肉芽肿发病部位为面部者为4与18例、四肢者为13与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发生在躯干者1例(结核性肉芽肿).真菌性和结核性肉芽肿临床表现为斑块/结节者分别为14与2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溃疡、脓液渗出者分别为10和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组织病理特点表现为表皮不规则增生分别为12与4例,浸润模式表现为结节型分别为4与21例,浸润性细胞有中性粒细胞者分别为14与3例、浆细胞者分别为15与5例、嗜酸性细胞者分别为10与0例,坏死者分别为1与1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1).结论 真菌性肉芽肿和结核性肉芽肿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以及组织病理上存在区别,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华优夏修蛟沈宏王敏高亚丽耿清伟相文忠宋秀祖
感染性肉芽肿患者39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39例感染性肉芽肿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不同病因的感染性肉芽肿在临床及病理上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9例诊断感染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表现及真菌培养结果。结果:39例感染性肉芽肿患者,男女比例...
华优夏修蛟沈宏王敏高亚丽耿清伟相文忠宋秀祖
文献传递
39例感染性肉芽肿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39例感染性肉芽肿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9例诊断感染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表现及真菌培养结果。结果 39例感染性肉芽肿患者,男女比例为1:1.6。真菌性肉芽肿和结核性肉...
华优夏修蛟沈宏王敏高亚丽耿清伟相文忠宋秀祖
文献传递
糖皮质激素诱发类固醇糖尿病3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发类固醇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3—2016年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798例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类固醇糖尿病发生的影响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类固醇糖尿病患者三餐后血糖水平,t检验比较类固醇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结果 798例患者中,类固醇糖尿病患者38例,年龄(66.86 ± 13.30)岁,显著高于非类固醇糖尿病患者[760例,(39.95 ± 17.01)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86,P 〈 0.01),但两组间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61,P = 0.20)。类固醇糖尿病患者伴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肝功能异常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类固醇糖尿病组(χ2 = 12.25、19.25、32.69、21.47、16.70,均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肝功能异常、激素用量、激素使用时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糖尿病家族史是类固醇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 〈 0.05)。0.50 ~ 0.74、0.75 ~ 0.99、1.00 ~ 1.25 mg·kg?1·d?1激素用量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组之间空腹血糖及三餐后末梢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类固醇糖尿病患者早餐、午餐及晚餐后末梢血糖分别为(11.50 ± 2.90)、(16.02 ± 5.81)、(16.81 ± 4.52) mmol/L。类固醇糖尿病组与2型糖尿病组间空腹血糖及HbA1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3.74、9.92,均P 〈 0.01)。结论 年龄、激素用量、激素使用时间及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肝功能异常等相关基础疾病、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糖尿病家族史是发生类固醇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类固醇糖尿病患者血糖主要于午餐后及晚餐后升高,空腹血糖及HbA1c升高不明�
华优王敏高亚丽耿清伟相文忠宋秀祖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类糖尿病类固醇糖尿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