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 作品数:8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照亮中西比较诗学的来时路——读《逐点点燃的世界——中西比较诗学发展史论》
- 2010年
- 向天渊先生的新著《逐点点燃的世界——中西比较诗学发展史论》出版了。这部著作的重要贡献在于,它第一次以专著的形式对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
- 王强
- 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诗学发展史论出版
- “诗性地理”的影像书写及其困境被引量:1
- 2011年
- "诗性地理"的概念是意大利哲学家维柯首先提出来的,他将"诗性"逻辑推及古代初民的地理想象上,提出"人类本性有一个特点,在描绘未知或辽远的事物时,人类对它们没有真正的了解,或是想对旁人也不了解的事物做出说明,总是利用熟悉的或近在手边的事物的某些类似点。
- 徐国源王强
- 关键词:地理诗性影像人类本性哲学家
- 中国新诗的知性传统与视听传播被引量:1
- 2011年
- 中国新诗百年历程中形成了薪火相传的知性传统。印刷媒介时代的知性新诗借助"现代解诗学"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传播劣势。视觉文化时代,中国新诗试图通过与影视媒介的联姻突出重围。与易懂易诵、轻快明朗的抒情诗相比,知性新诗在视听传播的范式转型中更易受到忽视和遮蔽。这与它在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定位和评价形成鲜明反差。知性新诗的视听传播应当成为诗学界和电视文艺界关注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 王强
- 关键词:中国新诗影视媒介
- 诗人·读者·史家——闻一多文学史写作的三重视点
- 2011年
- 闻一多从研究唐诗起步,上溯到先秦文学、远古神话,进而探秘中华文明的源头,有着贯通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宏大气魄。与其他文学史家迥异的是,在打量纷繁复杂的研究对象时,闻一多持有诗人、读者和史家三重视角。
- 王强
- 关键词:文学史写作文学史家闻一多诗人视点先秦文学
- 心愿说与远天听——漫谈庄云惠的诗
- 2010年
- 庄云惠,台湾著名女诗人,画家。辑录她代表作的《庄云惠诗选》,2008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品读庄云惠的诗,就像踏进一个空灵寂然的浩渺时空,尘世的大门在身后缓缓关闭,耳边响起女诗人感伤的叹息。庄云惠是个“有故事的人”,一路走来颇为辛苦。这一声声貌似平淡的叹息,就牵引着每个来客敬畏的目光。不过,诗人似乎并不在意有没有人能听懂她“心里的歌”,她只求“把这秘藏的心愿/透过迢遥的山河影/付与彩云知/说与远天听”(《心语》)。
- 王强
- 关键词:女诗人心愿《心语》代表作诗选空灵
- 张力和变奏——从电影选曲破解《太阳照常升起》的主旨意蕴
- 2010年
-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选用了《美丽的梭罗河》和《红色娘子军》两部非原创音乐作品。通过解码这两部音乐作品,可以探寻出姜文影像内蕴的"张力"和"杂耍"因素,而这正是破解影片剧情之谜的关键。
- 王强
-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电影音乐杂耍
- “变”中守“常”:中国现代诗学体系的一种建构
- 2010年
- 本刊"中国现代诗学"专栏在2009年举办了"中国现代诗学学科建设笔谈"。原计划3辑,但欲罢不能,最后共推出4辑,朱德发、李怡、古远清、袁忠岳、周晓风、子张、曹万生、向天渊等诸多先生都参与其中,《新华文摘》等也有所转载。在今年,从第2期开始,由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打头,我们又举办了"新诗的‘变’与‘常’笔谈",到本期已是第5辑,张炯、王珂、江弱水、张中宇、张全之和许多新锐都发表了不少精彩之见。我们以为,笔谈是一个活跃原创性思维、让更多人有发表意见机会的好方式。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都在体制内生存,不可能游离于现有的学术评价体制、学术管理体制、学术发表出版体制、人才选拔体制之外。这些以行政思维和理科思维为基础的体制的力量往往限制了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原创性的发挥。一些人为职称、为学位、为获奖、为当官"做"学问,形成浮躁、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一说到学术失范,有人就爱拿抄袭剽窃说事。这当然也是问题。但在我们看来,原创性是学术的最高规范。丧失原创性、丧失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努力,这才是人文学科的最大失范。我们必须善于跳出庸人思路而提出新问题,打破习惯定势而提出新见解,避免炒陈饭而运用新材料,摒弃学术八股而提供新表达。"通中求变"地"发前人之未发","接着讲"地"发前人之已发",把学科推向前进,这就是我们喜爱笔谈的原因。本期我们推出向天渊、张全之、李祖德、童龙超、王强的文章,这也是"变常"笔谈的"闭幕式"了。
- 王强
- 关键词:诗学体系中国新诗众声喧哗时代语境
- 大众文化研究的“边界”被引量:2
- 2010年
- 当下,文化研究的学术范式建设方兴未艾,为大众文化研究划定"边界"正当其时。确定适用对象和批评范式,是绘制大众文化研究版图的关键。当代审美文化正呈现出从崇尚美感到追求快感的嬗变。从适用对象上看,快感文化现象应当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聚焦内容;与注重审美自主性的"鉴赏性解释"不同,大众文化研究是一种"表征性解释",具有疏离美学问题的倾向。从批评范式上看,大众文化研究适宜进行症候式批判,并以此揭示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复杂机制。
- 王强
- 关键词: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