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刚

作品数:1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霍英东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定量构效关系
  • 1篇遗传算法
  • 1篇偏最小二乘
  • 1篇评价函数
  • 1篇最小二乘
  • 1篇建模技术

机构

  • 1篇重庆大学

作者

  • 1篇张巧霞
  • 1篇杨善彬
  • 1篇田菲菲
  • 1篇周原
  • 1篇吴世容
  • 1篇李根容
  • 1篇梅虎
  • 1篇李志良
  • 1篇覃仁辉
  • 1篇杨胜喜
  • 1篇陈刚

传媒

  • 1篇中国科学(B...

年份

  • 1篇2008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将潜因多元建模技术与遗传虚拟筛选模式相结合:改善定量构效关系被引量:1
2008年
提出了改进的定量构效关系(mmQSAR)研究方法,即认为在知晓配基与受体相互作用模式前提下建立一种较可靠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从而克服了传统做法中仅根据样本集分子自身信息来构建预测模型的某些弊端.将此思路应用于功能肽/蛋白质亲和活性考察,采用遗传算法(GA)筛选虚拟受体结合靶点及相互作用模式,结合偏最小二乘(PLS)潜因多元建模技术,通过交互检验均方根误差(RMSCV)作适应度评价函数筛选变化位点和受体残基,完成种群进化以最优个体为最终确定模型,得到一种新颖QSAR方法(mmQSAR):基于功能肽/蛋白质作用模式的遗传虚拟筛选(暂称GVSPPC).该法成功解决了诸多QSAR研究难题,即大多数情况下受体结构未知而难以了解的配基与之结合方式.分别使用生物功能寡肽和多肽体系对GVSPPC加以检验,其结果表明,GVSPPC得到了优于传统方法QSAR结果(R2cu>0.75~0.91,Q2cv>0.71~0.86,ERMS为0.19~0.95)且深入阐明配基与受体间作用机理,物理意义较为明确;同时计算选中模式作用能并与样本活性建立PLS模型,以其交互检验均方根误差(ERMScv)作评价函数完成种群进化.通过大规模迭代直到规定的终止条件或到达最大繁殖代数,以该过程最优个体作为最终确定QSAR模型.
李志良田菲菲吴世容杨善彬杨胜喜张巧霞周原覃仁辉梅虎陈刚李根容
关键词:定量构效关系偏最小二乘遗传算法评价函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