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强

作品数:22 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岩溶
  • 5篇土壤
  • 5篇群落
  • 4篇可培养细菌
  • 3篇断陷
  • 3篇断陷盆地
  • 3篇岩溶区
  • 3篇岩溶学
  • 3篇有机碳
  • 3篇石灰土
  • 3篇水库
  • 3篇土地利用
  • 3篇盆地
  • 3篇群落特征
  • 3篇微生物
  • 3篇灰土
  • 3篇CITESP...
  • 2篇稻田
  • 2篇稻田土
  • 2篇稻田土壤

机构

  • 2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2篇联合国教科文...
  • 8篇桂林理工大学
  • 4篇西南大学
  • 3篇广西农业科学...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桂林医学院
  • 2篇教育部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桂林市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22篇李强
  • 19篇李强
  • 7篇靳振江
  • 5篇彭文杰
  • 4篇梁月明
  • 4篇宋昂
  • 3篇曹建华
  • 3篇李忠义
  • 3篇刘畅
  • 2篇唐红琴
  • 2篇周岐海
  • 2篇何铁光
  • 1篇杨慧
  • 1篇贺秋芳
  • 1篇陆祖军
  • 1篇韦彩会
  • 1篇于奭
  • 1篇李强
  • 1篇杜红梅
  • 1篇蒲俊兵

传媒

  • 4篇环境科学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微生物学报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中国岩溶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农机化学...

年份

  • 3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9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土壤细菌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利用文献计量法,结合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技术,对2010—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土壤细菌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土壤细菌领域研究者跟踪研究前言、把握研究方向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土壤细菌领域发文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未达饱和状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是土壤细菌研究领域发文数量最多的国家,达9458篇,占全球总发文量的27.09%;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科研机构和学者发文量中国分别占据6位和4位;土壤细菌研究方法、土壤细菌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机制(包括土壤细菌群落空间分布及环境响应、群落构建过程)以及土壤细菌的功能特征(包括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修复、植物和土壤健康)是近年来该领域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综合来看,土壤细菌研究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但面临的挑战仍很大,需要突破现有技术手段对其注释,将土壤细菌特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联系起来,推动其向前发展。
钟菊新唐红琴何铁光李忠义李强
关键词:土壤细菌文献计量分析可视化分析
断陷盆地生态环境地质分异及石漠化演变机理的研究途径被引量:20
2017年
针对2016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之课题一"断陷盆地生态环境地质分异及石漠化演变机理",旨在揭示喀斯特断陷盆地碳、氮、钙、水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规律,阐明生态系统演替和石漠化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为此,选择蒙自盆地南洞地下河流域和泸西小江喀斯特盆地流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在对岩性、地形、地貌、生态水文、植被、社会经济、气象、土壤等因子分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同位素技术、生态化学计量学和模型模拟预测等技术手段,定量刻画典型流域植被与水文过程的交互作用,确立流域生态需水关键期及需水量,明确植被生态水文耦合过程对碳、氮、钙、水等物质传输的影响,评价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获取影响生态系统演替和石漠化演变过程的关键控制因素,预测生态系统演替和石漠化演变趋势,进而为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区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李强李强蒲俊兵杜红梅杜红梅王力杨慧
关键词:断陷盆地石漠化
桂林五里峡水库丰水期溶解有机碳特征被引量:10
2018年
为更全面、准确把握岩溶碳循环特征,本文在获取桂林五里峡水库丰水期水化学及溶解有机碳(DOC)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还借助紫外吸收光谱技术对水体有机质分子量大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里峡水库丰水期水化学类型仍为HCO_3-Ca·Mg型,水体营养状态为中等营养型,未达到富营养状态;五里峡水库丰水期DOC质量浓度比枯水期低,DOC为TOC的主要组成部分,DOC质量浓度在垂直方向上呈表层至底层降低的趋势,这是Chl-a、DIC等水环境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S_(275~295)、M、SUVA_(254)、E_(253)/E_(203)吸收光谱特征参数表征下的库区水体有机质以小分子量物质为主,富里酸所占比例高,腐殖酸所占比例低,芳香性较弱,苯环上脂肪族等非极性官能团含量较多,表明库区水体DOC内源特征较强,有机质生物活性较好,在水库碳循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卢晓漩李强李强靳振江彭文杰黄炳惠宋昂
关键词:岩溶区溶解有机碳
绿肥配施化肥对岩溶区水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研究绿肥翻压对岩溶区稻田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为岩溶区绿肥替代化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绿肥–水稻轮作田间试验连续进行了3年,供试绿肥为紫云英(桂紫7号)。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单施化肥(CK)、单种绿肥(MV)和绿肥配施化肥(MF)。利用Illumina Novaseq PE250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0—20 cm土壤细菌群落,分析了施肥方式对岩溶区水稻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特征及共现网络模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MV和MF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降低了土壤pH、速效钾含量和C/N值。不同施肥处理的稻田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岩溶区稻田土壤优势细菌菌群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在属水平上,地杆菌属(Geobacter)、厌氧绳菌属(Anaerolinea)、RBG-16-58-14等为岩溶区石灰性稻田土壤的优势菌属。与CK相比,MF处理显著增加了新鞘脂菌属(Novosphingobium)、互养棍状菌属(Syntrophorhabdus)、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降低了脱硫酸盐菌属(Desulfatiglans)的相对丰度。共现网络分析表明,CK和MV处理的细菌共现网络结构相似,而MF处理增加了土壤细菌网络复杂性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等富营养性细菌的相对丰度。RD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交换性钙离子和全氮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绿肥翻压配施化肥,可提高土壤养分和富营养性细菌的相对丰度,效果优于单施化肥和单种绿肥处理,对于维持岩溶区稻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钟菊新唐红琴李忠义董文斌韦彩会李强李强
关键词:绿肥岩溶区稻田土壤土壤养分细菌群落结构
不同演替阶段岩溶石灰土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特征
岩溶土壤是岩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母质碳酸盐岩在气候、地形、时间及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可依次演替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目的]了解可培养细菌群落对岩溶石灰土演替过程的响应,可为岩溶石漠...
严嘉慧周岐海胡林安钟菊新李强
关键词:岩溶石灰土可培养细菌
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过程——“岩溶作用与碳中和”专栏特邀主编寄语被引量:2
2022年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CO_(2)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不仅是全球气候治理、保护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需求,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内在需求。碳中和战略涉及深度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以期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和基于技术变革的增汇目标,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不但记录着地球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而且还是地球最大的碳库,对地球大气和生命演变起到重要的作用。据统计,现代全球岩溶分布面积2200万km^(2),占陆地面积的15%,其中中国岩溶面积达344万km^(2),约占全球岩溶总面积的15.6%。在水-二氧化碳-碳酸盐岩-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岩溶碳循环活跃,在全球形成0.824 Pg C/a的岩溶碳汇,约占全球“遗漏汇”的29.4%。鉴于岩溶作用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2021年中国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均明确提出要巩固提升岩溶碳汇能力。然而,岩溶碳汇的流域尺度效应及其稳定性机理还不十分清晰,以至于岩溶碳汇研究存在不确定性问题。为揭示流域尺度岩溶碳汇效应以及岩溶碳汇的稳定性问题,明确岩溶作用与碳中和的耦合关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地球学报》组织了“岩溶作用与碳中和”专栏。
李强
关键词:岩溶作用碳循环流域尺度
17β-雌二醇对岩溶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为明确17β-雌二醇对岩溶区稻田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关系的影响,通过17β-雌二醇室内添加模拟实验,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研究有氧和厌氧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丰度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1)0.05 mg·kg^(-1)和0.20 mg·kg^(-1)17β-雌二醇对岩溶稻田土壤微生物丰度具有一定的表观刺激效应,这种表观刺激效应在厌氧条件下尤为显著。岩溶稻田土壤细菌和真菌总拷贝数及归一化结果进一步显示,17β-雌二醇的添加量为0.05 mg·kg^(-1)时,岩溶稻田土壤微生物丰度最高,这可能是岩溶稻田土壤微生物对17β-雌二醇产生应急反应的一个重要应答点。(2)在厌氧培养条件下,岩溶稻田土壤细菌和真菌均匀度指数与其丰度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尽管17β-雌二醇能够促进少数厌氧微生物种属及其数量的增加,但整体上降低了岩溶稻田土壤微生物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3)培养条件与微生物群落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土壤通气状况(有氧和厌氧)是影响岩溶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的极显著因素。这说明,定期对岩溶稻田进行翻耕、晒田或水-旱交替耕作能够促进岩溶稻田土壤中17β-雌二醇的降解,降低厌氧微生物活性,缓解17β-雌二醇对岩溶稻田土壤微生物带来的生态风险,从而为岩溶区稻作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黄雅丹靳振江李强李强
关键词:17Β-雌二醇微生物多样性
亚热带典型岩溶水库细菌丰度和细菌生产力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
2018年
细菌丰度是反映水体污染状况的敏感指标.为了解亚热带岩溶区水库营养状况,细菌丰度和细菌生产力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以亚热带典型岩溶水库——广西上林县大龙洞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评价大龙洞水库水体的营养化类型、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细菌丰度分布情况以及14C标记法测定细菌生产力.结果表明,大龙洞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细菌丰度在调查水域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沿着水流方向从上游到下游表层水的细菌丰度呈先递减后增加的趋势;细菌丰度垂向分布特征均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细菌生产力的变化特征为表层水的细菌生产力明显高于中层和底层.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丰度与细菌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细菌丰度与温度、p H、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和DIC呈显著负相关,与DO、叶绿素a、DOC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菌生产力则与p H、DOC、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DIC呈显著负相关,与DO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影响细菌丰度和细菌生产力的10个环境因子均划分为两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为温度、p H、电导率、DIC、DO、Chla、DOC和高锰酸盐指数,第二主成分为TN和TP,表明大龙洞水库细菌丰度和细菌生产力受多种环境因子共同影响,进而使光合细菌成为水体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
辛胜林梁月明彭文杰彭文杰宋昂朱美娜靳振江
关键词:岩溶水库环境因子富营养化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2016年度岩溶学研究热点被引量:20
2017年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16年度岩溶领域发表论文的关键词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便获取该领域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而为国内外学者及时凝练研究目标和寻找后续研究的突破口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以"Karst"或"Stalagmite"为主题词,检索到795篇论文,在国际上的热点问题涉及"岩溶水文地球化学"、"岩溶石漠化与岩溶生物地球化学"、"全球变化与古环境重建"和"岩溶工程与地质灾害"。中国在国际岩溶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充分发挥了中国岩溶研究的地域优势,但国际间合作有待加强。而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岩溶"或"喀斯特"或"石笋"为主题词,检索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共得到677篇论文,在国内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涉及"岩溶水文地球化学"、"岩溶石漠化与岩溶生物地球化学"、"岩溶油气资源"和"岩溶工程与地质灾害"。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热点问题,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对国内外岩溶领域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李强
关键词:岩溶石笋文献计量学CITESPACE
五里峡水库初级生产力对水气界面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速率时空变化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近年来水库温室气体备受关注,为揭示水库水气界面CO_2和CH_4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于2016年7~12月采用静态箱法在五里峡水库对其CO_2和CH_4排放速率进行4次监测,并测试微型光合生物初级生产力等.结果表明,五里峡水库夏季为大气CO_2的汇,变化范围在-30.14^-3.47 mg·(m^2·h)^(-1),秋、冬季均为大气CO_2的源,变化范围在15.57~115.06 mg·(m^2·h)^(-1).甲烷排放速率在夏季变化幅度明显,变化范围在0.08~1.03 mg·(m^2·h)^(-1),而在秋、冬季变化稳定,变化范围在-0.07~0.43 mg·(m^2·h)^(-1).受水库周期性蓄水和排水影响,CO_2和CH_4排放速率在空间上表现为水库消落带和坝尾较低而库区较高的分布格局.此外,CO_2和CH_4排放速率时空变化与微型光合生物初级生产力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r为-0.477和0.771).这是因为产甲烷菌能够将夏季微型光合生物固定的有机碳转化成CH_4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微型光合生物对水圈CO_2和CH_4循环产生负反馈效应和正反馈效应.因此,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评估微型生物对岩溶水体碳循环的贡献提供了理论依据.
彭文杰李强李强宋昂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