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作品数:20 被引量:51 H指数:5 供职机构: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编辑·再造·嵌入:耳机的物质性声景实践 被引量:4 2023年 物质性转向是对以往重文本、轻物质研究取向的革新,让那些“习以为常”的媒介技术物重要性得以显现,耳机正是被忽视的声音媒介之一。研究通过访谈和观察深入到耳机的认知、购买、使用和分享实践,探究媒介技术物如何在涉身经验、时空感知、行动方式、听觉文化和社会规范中参与社会媒介化进程。耳机作为具身性可穿戴设备,用技术对抗着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消逝,使听者对内部声景的能动性与控制权得以实现,进而调控听觉、情绪和行为;作为实践主体通过再造异质空间影响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其间夹杂着“封闭-交流”“逃离-融入”“整体-片段”的传播悖论,并引发关系、经济、秩序和审美的再生成;耳机进化伴随着体制权力的释放、生存空间的狭隘和个体趣味的追寻,使用者在片刻宁静中得以短暂松弛、逃离现实、反思自我和抵抗压力,却也挣脱不了技术驯化、资本掌控、在线裹入和符号权力的包围。 李娜 高鑫鹏 邓晶心关键词:耳机 物质性 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内生逻辑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3 2023年 本文认为,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在于架构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科价值体系,构造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话语通道,参与舆论引导的国家协同治理体系;其内生逻辑来自媒介技术变革、高校教师评价转型和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价值需求。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应从环境系统论和学科特性观要求出发,以“四源头”“六落点”“三向度”协同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李娜 付鹏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社会技术想象视域下ChatGPT的“媒介神话叙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 被引量:8 2023年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的问世,引发有关技术与人、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大讨论,其中裹挟着恐慌、焦虑、迷茫的社会情绪,从具象传播文本梳理宏大命题更有利于人类的技术认知。本研究结合社会技术想象理论和“地位-框架-定位”科学传播分析框架,利用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的方法,解析微信公众平台中多元话语行动者对ChatGPT的建构与想象。研究发现ChatGPT社会技术想象的“权力秩序”、“身份区隔”、“现实投射”特征。自媒体通过“想象-传播-观念”模式,将风险社会的定义权向普通民众拉近,提升个体参与公共技术设计的可能与可行性,成为“公众参与科学”范式的典型样态。媒介文本框架和技术想象表述了异质群体间的意义协商、抵抗与共识,“精英-民众”、“民族-他国”、“规制-戏谑”、“赋能-风险”等互斥话语,成为技术嵌入社会实践中的“强制性通过点”。ChatGPT传播作为“话题媒介”,承载着智能时代人们的现实不满、未来期待及弱抵抗自我表达。媒介参与的社会技术想象“神话叙事”中容纳了偏向、争夺和投射,这为理解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提供了辩证案例。 高鑫鹏 李娜关键词:媒介叙事 重新部落化阅读群体的文化透视——以童书妈妈三川玲公众号为例 被引量:1 2019年 图书选择焦虑症是当前青少年阅读的现实问题,技术迭代催生阅读主体、关系、思维发生变化。本研究从文化传播视角关注重新部落化阅读群体的社群意义和阅读文化,解析阅读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的阅读生态圈文化建构路径和中产家庭阅读文化版图。研究发现,阅读公众号利用价值共识圈定受众,通过情感传播、模块咬合、服务再塑造和价值共塑,在阅读引导、阅读生态和文化传播上体现新型数字出版的独特优势;中产家庭阅读价值观将阅读作为个体文化资本培育载体承载幸福和增值的意义;阅读社群存在文化阶层"窄播"和外来与商业文化侵蚀的问题;倡导建立阅读"传播的社区"分众引导,推进价值阅读和语言阅读。 李娜 王会关键词:阅读文化 文化传播 全媒体时代的话语变革与价值传播 2019年 2019年1月习近平在人民日报社就媒体融合发表重要讲话,将全媒体内涵首次界定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而后,在《求是》发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发展格局》,提出“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媒体融合是对当前我国媒体生态发展的重要论断和路径指引,是传统媒体回应时代挑战的实践答卷,那么,全媒体进程给以价值为核心的社会意义系统带来什么变革,如何更好地形塑并传播社会主导价值观,成为新闻舆论工作操作层面的首要问题。 王会 李娜关键词:主导价值观 全媒体 新闻舆论工作 话语 生态发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短视频的情感动员机理研究 被引量:13 2021年 协同治理时代,媒体以实际行动参与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传递与舆论动员,尤其短视频情感动员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宅家”共意行动不可或缺的建构力量。研究跳出惯常关注冲突性突发事件中愤怒、戏谑和悲情等负向情感的结构性偏向,从89个疫情短视频文本中重新发现积极情感的动员价值和治理效能,图像框架和互动仪式链等为此提供了理论资源。疫情短视频将原始情感米姆作为联结扩散的武器,以故事、符号、标语、仪式等图像框架裹挟情感参与动员实践。情感动员以激发情感共鸣铺陈价值秩序,以扩散和奖惩形塑情感共同体,以情感能量增强促发行动实践,以独特文化延续情感符号图腾,完成从“身边日常”到“家国共生”的视觉意义构建。情感传播能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跨越阶层、文化、民族区隔成为新的动员核心行动者,形成渗透并影响社会结构的微观权力系统,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隅。 李娜 曹茹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从爱国到文明:建国70年主流媒体环境话语变迁与共意动员 被引量:7 2019年 话语与社会变迁理论认为话语能够投放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影响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和信仰,由此构成利益角逐的社会力量。研究选取主流媒体《人民日报》1949-2019年环境报道1254篇抽样样本为研究对象,以"话语包"和"价值观框架"研究中国在地性环境话语变迁与意义实践路径。主流媒体环境报道存在七种话语框架生产模式:环境卫生框架、国家主权框架、经济争夺框架、制度理性框架、技术治理框架、生存危机框架;框架签署矩阵显示环境话语生产存在变迁性、匹配性和修辞性,爱国、规范、文明构成意义实践系统的"纽结点";通过制造对立认同、价值定位、凝聚共识进行媒介动员。建议主流媒体环境话语传播从劝服到构建生态价值共同体转变,话语体现环境元价值和规范性价值,凭借对环境话语的价值定位、合法定性的话语供给和意义建构来共意动员。 李娜关键词:环境传播 微信朋友圈精神交往的路线与生成 2018年 传播技术的革新促使新的社会主导力量、新的观念、新的交往方式和新的需求的产生。微信朋友圈不同于论坛或微博等开放性平台,不仅是信息交流的虚拟社区,更是个体现实生活的“网建社区”,是人社会交往的第二空间。信息传播的信源、讯息、信宿理论范式,已不能完全解读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新现象,黄旦教授就此倡导新闻传播研究要从功能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化。“用时间消灭空间,是现代交往手段给现代物质与精神交往带来的革命性的现实。” 王会 李娜关键词:精神交往 朋友 新闻传播研究 虚拟社区 社会交往 交往方式 居里夫人在中文传记中的形象演变 2007年 著名科学家之所以著名,大多是因为他们科学成就的伟大,但是在"伟大"的盛名之下,人们常常忽略了他们之为普通人的平凡一面。本期我们选取了三篇关于著名科学家的文章。阅读它们,我们或许可以重新发现,印象中那些圣人一般的科学家,原来竟也是如此的普通。 李娜关键词:居里夫人 传记 中文 科学家 潜流与新生:新闻传播视域下的科学传播研究图景 2019年 中国的科学传播自始至终与科普、科技传播关系紧密,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CSSCI、CNKI数据库,检索包含"科学传播""科技传播""科普"关键词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揭示中国科学传播研究的核心期刊、经典文献、热点流变、核心作者和科研前沿。研究发现,科学传播的媒体化现象愈加凸显,研究者应用传播建构主义范式拓展和深化研究方向,关注科学传播中的在线交流、社交互动和文化建构。 李娜关键词:知识图谱 科普 CIT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