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776050)

作品数:25 被引量:133H指数:8
相关作者:杨晓泉朱建华于淑娟曲家妮郑田要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韶关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蛋白
  • 7篇葡聚糖
  • 7篇聚糖
  • 7篇分离蛋白
  • 6篇糖基化
  • 5篇大豆蛋白
  • 5篇大豆分离
  • 5篇大豆分离蛋白
  • 4篇大豆球蛋白
  • 3篇亚基
  • 3篇乙酸
  • 3篇乙酸酐
  • 3篇乳清
  • 3篇酸酐
  • 3篇球蛋白
  • 3篇琥珀
  • 3篇琥珀酸
  • 3篇琥珀酸酐
  • 3篇酰化
  • 3篇功能特性

机构

  • 28篇华南理工大学
  • 3篇广东食品药品...
  • 1篇福建省农业科...
  • 1篇广西工业职业...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韶关学院

作者

  • 23篇杨晓泉
  • 6篇于淑娟
  • 5篇朱建华
  • 4篇曲家妮
  • 3篇邱礼平
  • 3篇郑恒光
  • 3篇唐传核
  • 3篇袁德保
  • 3篇姚玉静
  • 3篇刘翀
  • 3篇许彩虹
  • 3篇顾炜
  • 3篇郑田要
  • 2篇叶荣飞
  • 2篇滕紫
  • 2篇李琳
  • 2篇郑志雄
  • 2篇黄科礼
  • 2篇齐军茹
  • 2篇孙炜炜

传媒

  • 5篇中国油脂
  • 4篇食品工业科技
  • 4篇食品科学
  • 4篇现代食品科技
  • 3篇中国粮油学报
  • 2篇食品与机械
  • 1篇分析化学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陕西科技大学...
  • 1篇2010年中...

年份

  • 4篇2011
  • 11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变性和热聚集对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的影响被引量:25
2008年
研究了温度和浓度对大豆分离蛋白(SPI)溶解性的影响,并用SDS-PAGE电泳分析了其可溶部分中亚基的组成及聚集方式。结果表明,热诱导大豆蛋白聚集生成了可溶聚集体,使得低浓度热处理后完全变性的SPI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叶荣飞杨晓泉郑田要郑恒光朱建华刘翀司华静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
氯化钠浓度对亲脂性蛋白和7S蛋白分级分离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研究了氯化钠浓度对大豆蛋白中亲脂性蛋白(LP)与7S蛋白分级分离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探讨了氯化钠浓度对蛋白质热变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氯化钠浓度低于100mmoL/L时,7S级分蛋白质得率会显著增加且蛋白质含量基本不变,所得7s级分纯度也有所提高(特别是50mmol/L时);氯化钠浓度在0~100mmol/L范围内LP蛋白质得率几乎不受影响,但蛋白质含量有所降低。各级分的热变性分析表明:7s组分的热变性温度不受氯化钠浓度的影响,但吸热峰焓值变化较大。当氯化钠浓度为50retool/L时对LP和7S的分级分离效果最好。
郑二丽曲家妮杨晓泉吴娜娜顾炜
关键词:大豆蛋白
酰化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0
2008年
为研究化学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SPI)凝胶性质的影响,采用乙酸酐和琥珀酸酐对SPI进行化学改性,研究酰化程度、pH、盐效应等对其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SPI凝胶体的硬度在pH为6.0时最大,随着氯化钠或氯化钙浓度的增加,凝胶硬度先上升后下降。因此乙酰化和琥珀酰化都可阻止SPI形成热致凝胶,离子强度对大豆蛋白凝胶的质构曲线有很大影响。
姚玉静杨晓泉唐传核邱礼平
关键词:乙酸酐琥珀酸酐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质质构特性
大豆中植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抗营养和抗癌效应被引量:9
2008年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蛋白来源,富含植物化学物质,如植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等。传统营养理论认为这些植物化学物质是抗营养因子,然而近来研究显示这些化学成分具有天然抗癌作用。以植酸和STI为例主要介绍了它们的结构、分布、生理活性、抗营养效应及抗癌效应。
黄凯郑田要李聚海滕紫袁德保
关键词:大豆植酸胰蛋白酶抑制剂抗营养抗癌
葡聚糖对大豆7S蛋白凝胶流变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采用小变形振荡流变及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葡聚糖分子质量对热致大豆7S蛋白凝胶的微观结构及动态黏弹性质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热致大豆7S蛋白凝胶的黏弹性质随添加葡聚糖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主要由于大分子质量的葡聚糖可以扩大其在葡聚糖/大豆7S蛋白混合体系中的空间占有体积和降低大豆7S蛋白的临界凝胶浓度所致。同时提高变温速率和葡聚糖分子质量对大豆7S蛋白凝胶黏弹性质有协同增加效应。增加葡聚糖分子质量7S蛋白凝胶结构逐步由相分离结构转变为互穿型蛋白-多糖双连续结构。
朱建华杨晓泉龚倩王思远
关键词:葡聚糖凝胶流变性质微观结构激光共聚焦
热处理对大豆蛋白分级分离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对大豆粕进行不同热处理(湿热、干热和压热),研究热处理对大豆蛋白分级分离的影响。研究表明未热处理低温豆粕11S与7S分级不完全,高温豆粕蛋白质得率虽不及低温豆粕的1/2,但高温豆粕中11S与7S级分更易于分离。湿热处理对7S级分纯度影响较大,特别是90℃时7S级分纯度仅为(23.5±0.71)%、得率仅为未加热低温豆粕的1/14。干热处理(特别是70℃时)所得11S和7S级分纯度较高且蛋白质得率损失少。压热处理蛋白质得率大大降低。各级分的脂含量分析表明:高温豆粕IM和7S级分脂含量明显高于未加热低温豆粕。未加热低温豆粕的脂类主要集中于11S和IM级分,湿热处理使脂类向7S级分富集,70℃干热处理IM级分的脂含量最高。结果表明:70℃干热处理2 h的低温豆粕对大豆蛋白的分级分离效果较好。
曲家妮杨晓泉
关键词:大豆蛋白
7S伴大豆球蛋白及其糖基化产物对大豆11S球蛋白热聚集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研究7S伴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及其糖基化产物对大豆11S球蛋白热聚集的影响。从浊度、ξ-电位、粒度、SDS-PAGE测定得出在30mmol/L Tris-HCl缓冲溶液中(含β-巯基乙醇),7S球蛋白及其糖基化产物能够抑制11S球蛋白的热聚集,并且糖基化产物的抑制效果比未糖基化的7S球蛋白明显;7S球蛋白及其糖基化产物抑制11S球蛋白热聚集的机理不同,7S球蛋白糖基化产物对11S球蛋白热聚集的抑制不是由于电荷的作用。
孙炜炜于淑娟
关键词:大豆11S球蛋白糖基化
温度和大豆分离蛋白质量浓度对其亚基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用差示量热扫描(DSC)和SDS-PAGE电泳分析研究了温度和大豆分离蛋白(SPI)质量浓度对其亚基的影响。结果表明:SPI经80℃热处理后,其上清液中11S的A-B亚基间的二硫键未断开;100℃热处理后,A-B因二硫键断开而解离。SPI热处理时,当质量浓度达到60g/L以上,B和β亚基几乎完全沉淀,而A、α′和α亚基通过二硫键相互作用形成可溶性聚集物。该研究结果可为SPI生产中的热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叶荣飞杨晓泉林福珍郑恒光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温度亚基
两种大豆蛋白分级方法的比较研究
2010年
以低温脱脂豆粉为原料,比较大豆蛋白经Nagano法和Samoto法分级所得组分在蛋白质含量、得率、SDS-PAGE、热力学性质和溶解度等方面的异同。研究表明,两种方法所得11S和7S组分的蛋白质含量均高于IM和LP组分,Nagano三种组分的蛋白质含量均高于Samoto相应组分。Samoto的11S和7S组分以及总蛋白得率较高。两种方法所得11S组分的纯度相近,7S组分中Nagano的纯度明显低于Samoto。IM和LP组分中11S亚基均多于7S亚基,LP组分中储藏蛋白所占比例低于IM。两种11S组分中的7S球蛋白几乎完全变性,Samoto的LP组分中蛋白变性程度较Nagano的IM高。pH7.0条件下,LP组分的溶解性最差,其它组分的溶解度相对较高。
曲家妮杨晓泉
关键词:大豆蛋白
不同物理法提取高温大豆粕中蛋白的比较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比较了加热、均质、超声和微波4种物理手段对提取高温大豆粕中大豆蛋白的辅助作用,并对不同方法提取的蛋白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粒度分布、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热性质分析。研究发现120℃(0.1 MPa,20 min)热处理对大豆蛋白的提取效果最好,蛋白浸出率可达65.58%。SDS-PAGE、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粒度分布结果显示,加热、超声和微波处理所得蛋白提取物为高相对分子质量聚集体,但除微波处理外,其分子粒径也有所减小;均质可使蛋白提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粒径减小。差示量热扫描(DSC)结果表明,均质处理所得提取物尚有吸热峰存在,而其他手段处理所得提取物已完全变性。
郑田要杨晓泉
关键词:物理法大豆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粒度热性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