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769)

作品数:11 被引量:68H指数:6
相关作者:刘红刚赵作涛李丽丽韩一丁朴颖实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病理
  • 4篇曲霉
  • 4篇临床病理
  • 4篇鼻窦
  • 4篇鼻窦炎
  • 3篇曲霉菌
  • 3篇淋巴
  • 3篇霉菌
  • 2篇性病
  • 2篇性疾病
  • 2篇炎性
  • 2篇炎性病变
  • 2篇眼附属器
  • 2篇真菌性
  • 2篇侵袭性
  • 2篇球蛋白
  • 2篇曲霉菌病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相关性疾病

机构

  • 11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河北省儿童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刘红刚
  • 3篇赵作涛
  • 2篇朴颖实
  • 2篇韩一丁
  • 2篇阎玉彦
  • 2篇李丽丽
  • 2篇何小金
  • 2篇邢莉
  • 1篇何春燕
  • 1篇方微
  • 1篇周全
  • 1篇李若瑜
  • 1篇田澄
  • 1篇万喆
  • 1篇昌红
  • 1篇高颖

传媒

  • 7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国真菌学杂...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大学耳鼻...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宿主抗曲霉菌感染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艾滋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免疫受损患者日益增多,侵袭性曲霉菌感染逐渐增加,并越来越受到关注。阐明曲霉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从而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者的共同命题。宿主的免疫对于曲霉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宿主对曲霉菌的免疫机制是研究曲霉菌感染的基础,该文就宿主对曲霉菌感染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阎玉彦赵作涛刘红刚
关键词:曲霉菌侵袭性曲霉病免疫机制真菌
睾丸核蛋白表达和基因重排在上呼吸道睾丸核蛋白中线癌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睾丸核蛋白(NUT)抗体表达及基因重排在上呼吸道NUT中线癌(NMC)中的应用,以及NMC的发病情况、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1990年至2010年诊断的上呼吸道小圆细胞型恶性肿瘤163例,包括低分化鳞状细胞癌(31例)及未分化癌(1例)、非角化型未分化鼻咽癌(60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6例)及其他非上皮性小圆细胞型恶性肿瘤(65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病理学特点,行EB病毒编码的小RNA探针(EBER)原位杂交检测及NUT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染色。NUT抗体阳性表达的病例以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NUT基因重排、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标记角蛋白(AE1/AE3、CK7、CK8)、p63及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嗜铬粒素A、S-100蛋白、CD56)。结果(1)3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及1例未分化癌中发现NUT抗体呈强阳性核表达,约占该组病例的12.5%(4/32),占本组上皮性恶性肿瘤的4.1%(4/98),全部病例的2.5%(4/163);其年龄范围为42~59岁;其他各组病例NUT抗体均为阴性;(2)4例NUT抗体阳性表达的病例其瘤细胞均表达角蛋白及p63,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及EBER检测均阴性;(3)4例NUT阳性表达的病例中2例FISH检测证实有NUT基因重排,此2例患者死亡,另2例未检测到NUT基因重排,患者存活(分别为40及12个月)。结论(1)NMC是发生于上呼吸道的少见小圆细胞型恶性肿瘤,既往被归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及未分化癌中,其NUT抗体阳性表达及NUT基因重排阳性;(2)NMC好发于中线器官,特别是鼻腔鼻窦,与EB病毒感染无关,临床病程及预后有所不同;(3)NU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FISH检测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主要作用。
方微Christopher A. FrenchMichael J. Cameron韩一丁刘红刚
关键词:呼吸道肿瘤核蛋白类
提高耳鼻咽喉感染性肉芽肿病的病理诊断水平被引量:1
2011年
肉芽肿(granuloma)是由法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开始应用的,当时他把结核、癌及肉瘤形成的肿块统称为肉芽肿。随着癌和肉瘤起源及本质的阐明,人们逐渐把两者作为独立的疾病单元从肉芽肿中区分出来;而形成结核肉芽肿的细胞起源于单核吞噬细胞,其本质为吞噬细胞的炎性聚集,使病理学家把镜下各种活化状态的单核吞噬细胞(如类上皮细胞、Langhans多核巨细胞)的非肿瘤性聚集均视为类同于结核的肉芽肿,保留了肉芽肿这一名词,随之把有肉芽肿形成的炎症统称为肉芽肿性炎。
刘红刚朴颖实
关键词:肉芽肿病病理学家耳鼻咽喉感染性单核吞噬细胞
鼻咽喉黏膜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与炎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被引量:6
2012年
NK/T细胞淋巴瘤多见于鼻腔,其临床病理特点的报道已较多,典型病例的诊断也不困难。当病变不典型、卅现瘤细胞以小细胞为主、炎性背景或坏死较重、与某些病变并存或出现在较少见部位时,加之取材标本通常较小,便会出现诊断困难及需要鉴别诊断,尤其是与鼻咽喉部炎性病变的鉴别,这方面的观察还较少。现谈谈本文作者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刘红刚
关键词:NK/T细胞淋巴瘤炎性病变鼻咽喉黏膜临床病理特点典型病例
眼附属器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病理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附属器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该组眼附属器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疾病中最常见的是非霍奇金淋巴瘤(100例,47.6%),其次为炎性假瘤(45例,21.4%)和良性淋巴上皮病变(Mikuliczs病,41例,19.5%)。2该组病变部分类型在发病年龄和性别上有特点,组织病理学上的表现有交叉。3该部位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为结外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74例),眼附属器的结外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有其不同于其他解剖部位的该肿瘤的特点。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该部位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眼附属器的Ig G4相关性疾病(10例)的诊断和临床病理表现有其独有的特征。结论眼附属器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疾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在发病年龄、性别等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类型上都具有明显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掌握这些对临床病理诊断将提供较大的帮助。
何小金邢莉
关键词:眼附属器细胞淋巴瘤相关性疾病
眼附属器 IgG4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IgG4相关性疾病( IgG4-RD )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2至2013年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病例103例,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IgG和IgG4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及血清学IgG和IgG4浓度检测,选取符合IgG4-RD诊断标准的病例17例,分析总结其临床和病理改变特点。结果(1)17例眼附属器IgG4-RD,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11~71岁,平均年龄48.5岁。17例均以眼睑肿胀或眼球突出就诊,11例可见双侧累及,6例为单侧累及。病程从5个月到7年,其中13例病程>2年。6例既往有过敏性疾病(药物食物过敏)史。眼外常累及的部位有淋巴结、涎腺、肺脏和肾脏等。9例术后出现复发。5例口服激素有效,3例为部分有效。(2)血清学检查:17例IgG4浓度均>1.35 g/L(1.49~14.88 g/L)。(3)组织学上,假性淋巴瘤样模式8例,混合型模式8例,硬化型1例。14例病变位于泪腺,3例病变累及眶内脂肪结缔组织,未见发生于结膜及眼睑的病例。17例中均可见到不同程度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程度不一的组织纤维化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未见典型的闭塞性静脉炎。(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7例IgG4阳性浆细胞绝对值均>50个/HPF, IgG4/IgG阳性浆细胞比值>40%。结论眼附属器IgG4-RD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学表现上都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应注意与该部位近似病变的鉴别诊断。
何小金邢莉刘红刚
关键词:眼疾病免疫球蛋白G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IgG4在鼻腔鼻窦炎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炎性疾病中免疫球蛋白G4阳性(IgG4+)浆细胞表达情况及其与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IgG4-SD)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有致密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的鼻腔鼻窦炎性疾病10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标记其病变组织中IgG4+和IgG+的浆细胞,用医学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IgG4+和IgG+的浆细胞含量.结果 103例病变组织中IgG4+浆细胞浸润程度如下:重度(> 50/HPF)28例,中度[(30~ 50)/HPF] 23例,轻度[(10~29)/HPF] 30例,阴性(< 10/HPF)22例,经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2例符合IgG4-SD组织学诊断标准,即IgG4+浆细胞>50/HPF、同时IgG4 +/IgG+>40%,包括慢性鼻窦炎3例(3/20)、鼻息肉3例(3/18)、炎性假瘤3例(3/17)、真菌性鼻窦炎4例(4/20)、鼻硬结症1例(1/12)、Wegener肉芽肿7例(7/11)、Rosai-Dorfman病1例(1/2).结论 鼻腔鼻窦炎性疾病中有多种情况符合IgG4-SD时IgG4+浆细胞的诊断标准,但鼻腔鼻窦IgG4-SD的病理诊断还应结合其他临床和检查的结果综合考虑;部分原因不明的鼻腔鼻窦炎性疾病不除外可能是IgG4-SD谱系中的一员;鼻腔鼻窦存在少数IgG4-SD,IgG4在鼻腔鼻窦炎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晶刘红刚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G鼻腔鼻窦炎浆细胞
腺样囊性癌高级别转化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腺样囊性癌高级别转化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问4例腺样囊性癌高级别转化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标记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p53、Ki-67;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c-ye基因。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5.5岁。2例分别于术后29个月、17个月死亡;1例术后23个月发生多处转移带瘤存活(随访26个月);1例存活(随访3个月)。高级别转化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低分化腺癌或未分化癌形态。异型性明显的肿瘤细胞连接成片,面积超过一个低倍视野;核质比明显增高;核仁及核分裂象易见(8-25/10HPF)。2例出现粉刺样坏死,3例出现多灶钙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转化区域SMA和p63阳性肌上皮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或消失,p53强阳性,Ki-67阳性指数增高。4例均未出现c-myc基因扩增或分离。结论腺样囊性癌高级别转化组织病理学改变有显著特征,肌上皮减少,甚至消失,生物学行为差。c-mye基因突变可能不具有关键作用。
周全昌红韩一丁高颖刘红刚
关键词:细胞转化MYC
侵袭性曲霉菌及毛霉菌性鼻---鼻窦炎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观察曲霉菌及毛霉菌侵袭黏膜组织引起侵袭性真菌性鼻一鼻窦炎(IFRS)临床病理学特点的异同,探讨两种真菌组织损伤的致病机制。方法收集经组织学及培养证实为曲霉菌性IFRS19例(Aspergillus,A组)、毛霉菌性IFRS16例(Mucorales,M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病理形态进行观察。用HE染色观察真菌侵袭组织的方式及组织损伤的特点,用六胺银(GMS)、过碘酸一雪夫(PAS)染色显示侵入组织内真菌的形态特征。结果A组临床病程为急性4例,慢性15例;有基础疾病患者13例(糖尿病4例,恶性肿瘤5例,外伤史1例,慢性上颌窦炎行上颌窦根治术后3例),无基础疾病6例。随访13例,死亡7例,死于真菌性脑病4例,死于基础疾病3例。M组临床病程为急性14例,慢性2例;有基础疾病14例(糖尿病8例,恶性肿瘤5例,智齿冠周炎行智齿拔除1例),2例患者无基础疾病。随访14例,死亡7例,4例死于真菌性脑病。两组临床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基础疾病分布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观察:A组:真菌成团生长,附于黏膜表面,附着处黏膜浅层呈条带状坏死(11/19);类上细胞肉芽肿明显(13/19),单个多核巨细胞少见;黏膜深部坏死、真菌性肉芽肿(3/19)、血管炎及菌栓少见(4/19)。M组:黏膜大片彻底凝固性坏死(13/16),多呈地图状、可累及黏膜深部,其内可见肿胀变形的真菌(散在、成簇);单个多核巨细胞多见,也可聚集形成肉芽肿,其内可见真菌(16/16);血管炎、血栓多见(10/16)。结论IFRS时毛霉菌侵袭力较强,以引起急性侵袭型和组织大片坏死多见;曲霉菌侵袭组织相对较慢,临床多以慢性侵袭型为主,镜下以肉芽肿为多见,但两者长期病死率未见明显差异;其机制�
何春燕朴颖实田澄李丽丽刘红刚
关键词:鼻窦炎曲霉菌病毛霉菌病
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反向线点杂交技术在检测及鉴定真菌性鼻窦炎常见致病曲霉菌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反向线点杂交(PCR/RLB)技术在检测和鉴定真菌性鼻窦炎(FS)常见致病曲霉菌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住院手术的FS患者活检石蜡包埋组织26例和活检新鲜组织8例,全部病例进行了病理学真菌检查、真菌培养及真菌ITS2区测序;提取各标本中真菌的DNA,用真菌特异性引物行PCR扩增,针对真菌的ITS2区设计曲霉菌种特异性探针,用5根曲霉菌种特异性探针与PCR产物进行反向线点杂交;将PCR/RLB与ITS2区测序、真菌培养及病理学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阳性对照为5株曲霉菌株,阴性对照为真菌培养为非曲霉的石蜡包埋组织。结果活检标本病理学检查均可见菌丝;真菌培养14例阳性(41.2%);测序16例(47.1%)得到结果;PCR/RLB鉴定34例均得出鉴定结果:黄曲霉14例,烟曲霉10例,黑曲霉4例,构巢曲霉1例,黄曲霉和烟曲霉同时阳性3例,烟曲霉与黑曲霉同时阳性2例。结论PCR/RLB技术可以对FS常见致病曲霉菌进行检测及鉴定,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真菌培养及DNA测序方法相比较,具有经济省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高通量等优势。
李丽丽赵作涛万喆李若瑜刘红刚
关键词:鼻窦炎曲霉菌病聚合酶链反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