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2008ZX08001-004)

作品数:8 被引量:70H指数:5
相关作者:李霞曹昆王超丛伟任承刚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水稻
  • 3篇基因
  • 2篇叶片
  • 2篇玉米
  • 2篇玉米PEPC...
  • 2篇杂交
  • 1篇单点
  • 1篇稻叶
  • 1篇丁醇
  • 1篇对植
  • 1篇叶肉
  • 1篇叶肉细胞
  • 1篇愈伤
  • 1篇愈伤组织
  • 1篇杂交稻
  • 1篇杂交水稻
  • 1篇正丁醇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组织
  • 1篇植物组织培养

机构

  • 6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国家杂交水稻...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篇李霞
  • 3篇丛伟
  • 3篇曹昆
  • 3篇王超
  • 2篇王满
  • 2篇任承刚
  • 1篇刘文真
  • 1篇吕川根
  • 1篇覃静萍
  • 1篇吴超
  • 1篇肖亮
  • 1篇孙宗修
  • 1篇谭炎宁
  • 1篇易自力
  • 1篇程式华
  • 1篇刘旭日
  • 1篇曾慧杰
  • 1篇胡国成
  • 1篇蒋建雄
  • 1篇斯华敏

传媒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一个水稻类病变黄叶突变体的鉴定和精细定位被引量:9
2011年
从15 000多个水稻转基因株系中发现了一个类病变黄叶突变体。该突变体最显著的特征为叶片由下而上依次黄化,同时出现类似病原体感染的病斑。根据突变体表型,将该突变体命名为syl1(spotted and yellow leaves 1)。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PCR检测和潮霉素抗性分析显示,该突变表型不是由T-DNA插入引起的。为了克隆该基因,将此突变体和籼稻品种龙特甫杂交获得F2和F3定位群体,利用网上公布的SSR标记首先将突变基因定位在第12染色体短臂端分子标记RM7619附近。随后利用日本晴和9311序列的差异,在该区域新设计了9对InDel分子标记,进一步将syl1基因定位在BAC克隆OSJNBa0002O20内分子标记WL32与WL35之间约102kb的区域。为进一步克隆syl1基因奠定了基础。
吴超付亚萍胡国成斯华敏刘旭日孙宗修程式华刘文真
关键词:水稻黄叶分子标记
应用G418催芽胁迫体系鉴定携带npt-Ⅱ基因的转育水稻纯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研究了G418胁迫条件下转育后代的发芽特性和长根类比率,筛选获得了高抗G418的抗性株系,并进行其npt-Ⅱ基因及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转育株系如BM-3、BM-10、BM-13具有高发芽率(>90%)、高生根率(>95%)、低死亡率(<10%)和高长根比率(约为90%),经PCR结果发现这些株系内各单株都含有npt-Ⅱ基因及溶菌酶基因,确为转基因纯合体。进一步证实了G418胁迫催芽技术是可行和实用的,对于npt-Ⅱ基因转育纯系的筛选有重要意义。
谭炎宁蒋建雄段美娟曾慧杰肖亮覃静萍易自力
关键词:G418纯合体
水稻悬浮培养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9年
悬浮细胞培养是现代植物生物技术和植物细胞的分子机理研究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其中水稻悬浮培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从水稻悬浮培养外植体的选取、基因型的选择、愈伤组织的诱导、悬浮培养方法的优化、悬浮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变化以及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目前水稻悬浮培养中尚待加强研究的问题。
王满李霞
关键词:水稻愈伤组织
秤锤树叶片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植株生长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本研究从秤锤树叶片中分离内生菌进行分子鉴定,并接种到无菌组培苗中研究其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秤锤树叶片中共分离获得7株真菌。扩增出的6个菌株经ITS测序,在NCBI网站上进行基因序列比对,鉴定出其中5株菌株均属于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1株属于子囊菌(As-comycete)。进一步实验表明:分离的菌株多数对组培苗的株高生长影响不大,可初步鉴定其为内生菌,其中的属于球毛壳菌的F和H菌株对无菌苗的株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李霞曹昆丛伟
关键词:秤锤树内生菌植物组织培养
正丁醇和高光强下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被引量:4
2010年
以高光效高产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PC)和野生型水稻(WT)为研究材料,在水稻苗期进行高光强处理(120 min,1 000μmol·m^-2·s^-1、高光强正丁醇复合处理(120 min,1 000μmol·m^-2·s^-10.04%正丁醇)和正常光强处理(200μmol·m^-2·s^-1CK),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各处理材料叶肉细胞、维管束鞘、叶绿体、叶绿体片层以及线粒体等结构变化特点,并考察它们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以及收获后的产量构成因子等.结果发现:PC植株具有较高Pn和PEPC活性,与其较高的有效穗数、穗长、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相对应;与野生型(WT)相比,高光强处理的PC植株叶肉细胞完整,维管束鞘细胞排列整齐,类囊体片层厚,排列有序,堆叠整齐,并且线粒体有序地在叶绿体周围聚集;但经正丁醇和高光强复合处理的PC叶绿体类囊体片层则降解,淀粉粒累积,表现出类似于高光强下WT植株被损坏的超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叶片的叶肉细胞、叶绿体和线粒体等具有高光效的超微结构特征;PEPC可能通过磷脂酶D(PLD)途径产生的磷脂酸(PA)参与PC在高光强下对类囊体片层稳定性的调节.
李霞王超任承刚丛伟金磊郭士伟
田间杂交水稻单年单点5种不同逆境的批量筛选及聚类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以48个杂交水稻组合(sz744~sz791)为供试材料,分别以三系杂交稻"汕优63"和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对照材料,在单年水稻生育后期,在同一实验田中,分别对其耐高光强、耐低光强、耐水分匮乏、耐高肥及抗早衰等特性进行筛选,并在收获后考察其结实率。结果表明:供试水稻材料对不同逆境的耐性表现不同,结合叶绿素含量、植株干重、穗期田间晒田时叶片Fv/Fm、茎伤流、硝酸还原酶活性等逆境筛选指标以及后期结实率的联合筛选,通过联合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水稻对上述5种逆境的耐性分为5类型,其中结实率与高光强下叶绿素含量变化、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孕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6**、0.295*和0.566**,水稻当年的结实率也可作为水稻广适性筛选的参考指标。
李霞孙志伟吕川根任承刚曹昆王超
关键词:水稻聚类分析结实率
高光效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激素含量与产量的关系被引量:5
2010年
以稳定的转玉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EPC基因)水稻(PC)和未转基因野生型水稻(WT)为供试材料,测定开花期间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EPC酶活性、开花后不同时间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莽草酸含量、地上各部位激素[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iPAS)和脱落酸(ABA)]含量,以及籽粒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淀粉的含量,收获时记录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与WT相比,PC叶片中光合产物可溶性糖和莽草酸含量都显著增加,而且叶片、茎、穗中细胞分裂素以及籽粒中ABA也均显著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莽草酸含量的增加可能是这些植物激素含量增加的重要物质基础,激素含量增加有助于增加单株有效穗数和千粒重。
李霞任承钢王满龚林杰刘蔚曹昆王超丛伟周月兰
关键词:水稻PEPC基因光合产物
不同类型水稻材料成熟胚组织培养力的比较被引量:27
2010年
【目的】研制适应性广的不同类型水稻成熟胚再生技术。【方法】采用生产上应用价值高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成熟胚为外植体材料,比较研究9个粳稻、9个籼稻和11个新近培育的超级杂交稻(两系或三系)或优势组合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出愈、分化和再生等组织培养力表现。【结果】以M8为基本培养基,在添加30g·L-1蔗糖、8g·L-1琼脂和2mg·L-12,4-D(2,4-苯氧乙酸)相同成分的基础上,供试粳稻材料单独添加较低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即0.3mg·L-16-BA(6-苄基嘌呤)可获得较高的出愈率,出愈率在89.2%-61.7%之间;而供试籼稻材料则需在添加2mg·L-16-BA和0.5mg·L-1KT(激动素)两种细胞分裂素的基础上,再添加1mg·L-1NAA(萘乙酸)生长素类激素,可明显提高出愈率,出愈率在100%-9.1%之间;而11个偏籼型超级杂交稻则表现在添加1mg·L-16-BA和1mg·L-1KT(激动素)两种细胞分裂素,即可获得较高的出愈率,出愈率在86.3%-40%之间。在此基础上,在添加了0.5mg·L-12,4-D和1mg·L-16-BA的MS分化培养基(粳稻)以及0.2mg·L-12,4-D和0.5mg·L-16-BA(籼稻和超级杂交稻)的分化培养基上,可分别获得59.5%-9.2%(粳稻)、87.5%-3.6%(籼稻)和43.2%-17.2%(杂交稻)的植株再生率。【结论】初步建立了适合相同水稻类型成熟胚高频再生技术。
阎丽娜李霞吴丹
关键词:粳稻籼稻杂交稻成熟胚培养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