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251)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1
相关作者:王宏伟卞瑶刘淼姜朋周旭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分子
  • 4篇分子分析
  • 2篇温度
  • 2篇光照
  • 2篇光照强度
  • 2篇放散
  • 2篇分子鉴定
  • 2篇RBCL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英文
  • 1篇早期发育
  • 1篇生态学
  • 1篇生态学研究
  • 1篇生物量
  • 1篇丝状体
  • 1篇孢子
  • 1篇温度性质
  • 1篇物量
  • 1篇链状

机构

  • 8篇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王宏伟
  • 4篇卞瑶
  • 1篇周旭
  • 1篇刘婧
  • 1篇刘淼
  • 1篇姜朋

传媒

  • 4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缢基蜈蚣藻的修订——基于形态观察、早期发育及分子序列分析
2021年
通过形态结构和早期发育过程的观察,结合分子分析,对采自青岛(模式标本产地)的缢基蜈蚣藻(Grateloupia constricata Li et Ding)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1)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呈红褐色或紫红色,质地黏滑,软骨质,高10—30 cm,主枝扁平;1—3回羽状分枝,小枝对生、互生或偏生,基部缢缩;藻体由皮层及髓部构成,皮层由7—10层细胞组成,厚80—120μm,髓部由不规则排列的髓丝组成,雌配子体的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分别由6个和5个细胞构成,为典型的Grateloupia(6cpb—5auxb)型;四分孢子囊经十字分裂形成。上述特征均与亚洲蜈蚣藻(G. asiatica Kawaguchi et Wang)一致。(2)缢基蜈蚣藻孢子的早期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型,其早期发育过程与亚洲蜈蚣藻一致。(3)基于rbc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8个缢基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与青岛和大连的亚洲蜈蚣藻均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与韩国和日本的亚洲蜈蚣藻碱基差异分别为2 bp(0.17%)和3 bp(0.25%),均属于种内差异;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8个缢基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与产于韩国的亚洲蜈蚣藻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通过形态、结构及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缢基蜈蚣藻与亚洲蜈蚣藻为同一种,根据优先法则,将缢基蜈蚣藻作为亚洲蜈蚣藻的同物异名。
王惠娜卞瑶丁媛媛李晶蕊刘婧刘婧
关键词:分子分析早期发育
温度及光照强度对日本角叉菜(Chondrus nipponicus Yendo)果孢子放散与附着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以日本角叉菜(Chondrus nipponicus Yendo)成熟雌配子体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其果孢子放散与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光照强度对果孢子的放散附着均有显著影响,温度为15℃、光照强度为50μmol/(m2·s)时,果孢子放散附着量最大,温度低于8℃或高于22℃、光照强度低于30μmol/(m2·s)或高于80μmol/(m2·s)时,果孢子的放散附着受到明显抑制.
王宏伟周汝金姜朋
关键词:放散
黏管藻的分子鉴定与生长特性研究
2019年
对分布在辽宁大连黑石礁、付家庄、石槽、金石滩、獐子岛与海洋岛沿岸的黏管藻[Gloiosiphonia capillaris(Hudson)Carmichael]的外部形态、营养与生殖结构、生物量、成熟个体比例与成熟个体生物量/总生物量(R/T指数)的变化、温度性质以及rbcL、COⅠ基因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黏管藻配子体为雌雄同体,直立,单生或丛生,主轴明显,固着器呈圆盘状,质地胶质,颜色为红色或紫红色。采集于獐子岛与海洋岛的藻体长度和宽度明显高于其他采集地点;(2)藻体由皮层及髓部组成,皮层由6—10层细胞组成,髓部存在假根丝细胞。成熟囊果小,突出于藻体表面,呈球形或半球形,通常2—4个囊果聚集在一起;(3)黏管藻配子体的生物量在6月达到最大,平均生物量为3.628 g/m^2。3—6月成熟个体比例逐渐增大,6月达到100%;(4)黏管藻配子体生长周期为3—7月,温度性质属于温带性;(5)rbcL基因序列分析表明,6个采集地点的样本间无碱基差异,与产自加拿大的黏管藻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COⅠ基因序列分析表明,6个采集地点的样本间无碱基差异,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均确定为黏管藻。
王昊林卞瑶王永宇李佳俊王宏伟
关键词:生物量温度性质分子分析
亮管藻(Hyalosiphonia caespitosa)的分子鉴定与生长特性研究
2019年
基于rbcL与COI基因序列分析,对分布在辽宁省大连海域的亮管藻(Hyalosiphonia caespitosa)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对其外部形态、生长过程、各月份生物量、成熟个体比例及成熟个体生物量/总生物量(R/T指数)的变化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大连海域6个采集地点样本的rbcL与COI基因序列间无碱基差异,均与产自加拿大的亮管藻聚在同一进化支中,确定为亮管藻;②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线形圆柱状,有明显的主轴或分枝,颜色为红色或紫红色,质地胶质,固着器为盘状;③亮管藻生物量4月达到最大,平均生物量为3.483g/m^2.6月藻体全部成熟且均为四分孢子体.④亮管藻的生长周期为12月至次年6月,属于一年生海藻.
王宏伟李佳俊卞瑶王永宇王昊林
关键词:RBCLCOI
三种中国蜈蚣藻属海藻的分类学研究
(1)基于形态结构、早期发育、生活史和分子分析的方法,发现产自山东省麦岛的蜈蚣藻属(Grateloupia C. Agardh)一新种,结果如下:①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质地粘滑,软骨质,紫红色,高10—20cm,宽2—...
丁媛媛
关键词:分子分析
文献传递
带形蜈蚣藻盘丝体孢子的形成及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其放散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首次发现了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盘状体产生的丝状体能够形成孢子,暂命名为"盘丝体孢子"。研究详细观察了该盘丝体孢子的形成过程,并探讨了不同温度6、12、16、20、24和30℃及不同光照强度10、30、45、60、90和120μmol/(m^2·s)对盘丝体孢子放散的影响。结果表明:(1)带形蜈蚣藻雌配子体的囊果释放果孢子,果孢子发育形成盘状体,盘状体经过诱导再生出单列细胞的丝状体,丝状体形成多室孢子囊,并放散出大量盘丝体孢子;(2)温度和光照强度均对丝状体中盘丝体孢子的放散产生显著影响。在温度为16℃、光照强度为60μmol/(m^2·s)时盘丝体孢子放散量有最大值;(3)在温度低于12℃或高于24℃时,盘丝体孢子的放散受到影响,数量明显减少;(4)在光照强度低于30μmol/(m^2·s)或高于90μmol/(m^2·s)时,盘丝体孢子的放散明显受到抑制。研究结果补充了带形蜈蚣藻无性繁殖过程,为其种质保存、人工育苗及养殖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为探讨带形蜈蚣藻的起源与演化提供新思路。
陈蕾卞瑶周旭娄宇依朋王宏伟
关键词:丝状体温度光照强度
三种红藻的形态观察、分子分析及个体生态学研究
对红藻门的三种海藻分别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其中对采自青岛的叉枝蜈蚣藻(Grateloupia divaricata Okamura)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分析;对采自大连六个不同地点的金膜藻(Chrysymenia wri...
王惠娜
关键词:形态学观察分子分析
文献传递
红藻门新种博鳌蜈蚣藻——基于形态观察和rbcL序列分析(英文)被引量:9
2014年
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bcL序列分析报道产自海南省文昌的红藻门海膜科蜈蚣藻属一新种:博鳌蜈蚣藻(Grateloupia boaoensis Wang et Luan sp.Nov.)。博鳌蜈蚣藻的藻体紫红色,表面光滑,软骨质,高15—40 cm;主枝侧枝均扁形,叶片状;分枝顶端呈剑形,厚度为400—800μm,由4—9层皮层细胞和髓部组成,髓丝纵走,错综交织;助细胞生殖枝丛为典型的Grateloupia型;囊果在主枝与分枝上均有分布并分布密集。在用rbcL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中,四个博鳌蜈蚣藻样品聚在一起并与莺歌海蜈蚣藻(G.yinggehaiensis)聚成一个小分支。通过形态观察和rbcL序列分析,认为博鳌蜈蚣藻和莺歌海蜈蚣藻的亲缘关系最近。
刘淼王宏伟栾日孝
关键词:RBCL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