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60167)

作品数:11 被引量:61H指数:6
相关作者:李瑗曹骥刘银坤苏建家代智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6篇肝细胞
  • 5篇树鼩
  • 5篇肝癌
  • 4篇癌组织
  • 3篇蛋白
  • 3篇蛋白质
  • 3篇蛋白质组
  • 3篇基因
  • 3篇肝癌组织
  • 3篇白质
  • 3篇表达蛋白
  • 3篇差异表达蛋白
  • 3篇PEROXI...
  • 2篇蛋白质组学
  • 2篇毒素
  • 2篇曲霉毒素
  • 2篇黄曲霉
  • 2篇黄曲霉毒素
  • 2篇黄曲霉毒素B...

机构

  • 7篇广西医科大学...
  • 6篇复旦大学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北京蛋白质组...

作者

  • 8篇李瑗
  • 6篇曹骥
  • 5篇苏建家
  • 5篇刘银坤
  • 4篇崔杰峰
  • 4篇代智
  • 4篇杨春
  • 4篇欧超
  • 3篇岳海英
  • 3篇郭坤
  • 3篇韦薇
  • 3篇秦雪
  • 3篇康晓楠
  • 2篇陈晓燕
  • 2篇谢丽
  • 2篇岳惠芬
  • 2篇李山
  • 2篇梁宏洁
  • 1篇周钢桥
  • 1篇谢伟敏

传媒

  • 5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癌症防治...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醛酮还原酶1B10基因沉默对MHCC97H细胞生长和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探讨醛酮还原酶1B10(AKR1B10)基因在肝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化学合成AKR1B10序列特异性小干扰RNA,用脂质体LipofectaminrTM2000介导转染人肝癌细胞系MHCC97H,设实验组转染AKR1B10-小干扰RNA,设阴性对照组转染非编码序列双链小RNA,设空白对照组不作转染.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和酶活性检测法检测AKR1B10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转染细胞的生长增殖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双标记的凋亡细胞变化,并用实时定量PCR检测c myc、c-fos、N-ras、ki-67、caspas 3、bax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和完全随机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LSD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 转染24、48 h和72 h后,AKR1B1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实验组分别为0.382±0.048、0.098±0.008和0.257±0.032;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797±0.092、0.742±0.086和0.794+0.105;空白对照组分别为0.808±0.118、0.716±0.083和0.706±0.067.不同转染时间和不同实验组中AKR1B10 mRNA的表达比较,F值分别为11.650和566.971,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转染24、48 h和72 h后,实验组的AKR1B10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被明显抑制,抑制率分别为52.7%±5.6%、86.3%±4.4%和63.7%±6.1%,以转染48 h的抑制率最高(t=80.68,P<0.01);阴性对照组的表达水平接近空白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24、48 h和72 h后,实验组的AKR1B10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下降,其中以转染72 h的降低幅度最大;阴性对照组的表达水平接近空白对照组.转染24、48、72h和96h后,实验组450nm处吸光度值分别为1.465±0.040、1.724±0.106、1.934±0.069和2.377±0.163;阴性对照组分别为1.528±0.044、2.019±0.091、2.711±0.204、3.151±0.159;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567+0.057、2.102±0.099、2.642±0.198、3.069±0.180;不同转染时间和不同实验组间比较,F值分别为128.092、36.535,P值均<0.0
韦薇梁宏洁崔杰锋郭坤康晓楠曹骥苏建家李瑗刘银坤
关键词:肝细胞基因转染RNA干扰
醛糖还原酶1B1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术前血清AFP水平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醛糖还原酶1B10(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 member B10,AKR1B1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术前血清AFP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5例肝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肝组织、14例正常肝组织中AKR1B10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AKR1B10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术前血清AFP水平的关系。结果 AKR1B10蛋白在正常肝组织、癌旁肝组织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和表达量均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肝癌组织中AKR1B10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6.9%,明显高于患者术前血清AFP的阳性率55.4%(P<0.05)。术前血清AFP阴性的29例患者中,有21例肝癌组织中AKR1B10蛋白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2.4%。AKR1B10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术前血清AFP的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 AKR1B10蛋白在正常肝组织、癌旁肝组织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升高,尤其是在肝癌患者术前血清AFP阴性的肝癌组织中表达较高,提示AKR1B10在肝癌的诊断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韦薇曹骥欧超李瑗
关键词:肝肿瘤AFP
Peroxiredoxin Ⅱ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7年
岳海英黎丹戎李瑗
关键词:抗氧化酶超家族真核生物原核生物CYS
Peroxiredoxin Ⅱ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观察peroxiredoxinⅡ(PrxⅡ)mRNA和蛋白在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树鼩HCC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在人肝癌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进行验证,以探讨PrxⅡ在肝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6例AFB1诱发的树鼩肝癌、癌旁组织和这些动物肝癌发生前的活检肝组织,以及6例对照组动物相应时期的肝活检组织PrxⅡ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并在18例人肝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以及17名正常人肝组织进行验证。结果PrxⅡ在树鼩肝癌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和癌前组织,也高于对照组同期活检肝组织(P〈0.05);人肝癌组织中PrxⅡ的mRNA和蛋白表达改变和树鼩相符,即肝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结论PrxⅡ基因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有可能成为防治肝癌的分子靶标。
岳海英曹骥崔杰峰代智苏建家段小娴杨春岳惠芬李瑗刘银坤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类黄曲霉毒素B1树鼩
树应用于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6年
秦雪伊瑶毕胜利李瑗
关键词:疾病动物模型树鼩亚热带地区啮齿类动物发病机理灵长类
黄曲霉毒素B1与乙肝病毒协同诱发树鼩肝癌形成过程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比较黄曲霉毒素B1(AFB1)与乙肝病毒(HBV)协同诱发树鼩肝细胞癌生长不同阶段的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筛查在AFB1与HBV共同诱发的肝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蛋白质分子。方法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MALDI-TOF-MS/MS)对同一动物自身的癌发生前的肝组织(C45w)、癌发生后的肝癌组织(CCa)及未经AFB1处理的对照组动物肝组织(E45w、E105w)进行了相互比较。结果 C45w组、CCa组、E45w、E105w组分别平均检测到(1233±30)个蛋白点(n=3),(1257±35)个蛋白点(n=3),(1249±51)个蛋白点(n=3)和(1208±36)个蛋白点(n=3)。以各组中2-DE效果好、点数多的一块胶作为参考胶,分别进行两组间的匹配分析(E45wvsC45w、C45wvsCCa、E45wvsE105w),筛选出两组之间差异大于或等于2倍的蛋白点65个。应用质谱鉴定出细胞色素C氧化酶等25种胶内差异蛋白质。结论在AFB1与HBV共同诱发的树鼩肝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有明显的差异性蛋白表达谱,为进一步对人肝癌蛋白质组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陈晓燕谢丽李山代智崔杰峰康晓楠苏建家曹骥欧超李瑗秦雪
关键词:肝细胞树鼩科蛋白质组学
DNA修复基因ERCC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26例HCC癌组织、65例HCC癌旁组织和17例非癌肝组织中ERCC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ERCC1阳性率为44.2%(100/226),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非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6.9%和5.9%,P<0.05)。有门静脉癌栓组的ERCC1阳性率为66.7%,无癌栓组为4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RCC1阳性表达与性别等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均>0.05)。接受根治术的184例患者中,ERCC1阳性率随着中位复发转移时间(TTR/M)的延长而显著降低(x^2=9.630,P=0.047);ERCCI阳性组TTR/M为10.3个月,而阴性表达组为20.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术前谷草转氨酶>2.5倍正常值、病灶最大径>5 cm和ERCCl阳性表达是HC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癌组织中ERCCl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及非癌肝组织,其阳性表达与门静脉癌栓形成及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增高显著相关。
谢伟敏房亮梁安民陆永奎周文献王洪学胡晓桦廖小莉李瑗张春燕周钢桥张红星黎乐群
关键词:肝细胞癌ERCC1复发转移
PeroxiredoxinⅡ基因在Hep3B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peroxiredoxinⅡ(PrxⅡ)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化学合成两对针对PrxⅡ基因的小干扰RNA,即PrxⅡ1和PrxⅡ2,分别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转入人肝癌细胞系Hep3B。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确定PrxⅡ在转染细胞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受到明显抑制后,对PrxⅡ基因沉默的Hep3B细胞分别进行细胞生长、细胞凋亡、细胞集落形成等检测,观察PrxⅡ对Hep3B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通过二氯荧光素双乙酸和硫代巴比妥酸试验,检测细胞内过氧化代谢产物活性氧类和丙二醛的水平,探讨PrxⅡ的作用机制。结果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PrxⅡ基因沉默的Hep3B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生长抑制率在转染96h后达40%以上;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形成集落的能力降低,PrxⅡ-1组和PrxⅡ-2组的细胞集落形成数分别为42.0±2.8和40.5±0.7,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121.5±2.1和130.0±1.4(P〈0.05)。PrxⅡ基因沉默的Hep3B细胞内活性氧和丙二醛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PrxⅡ具有促进Hep3B细胞生长的生物学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抗氧化作用形成有利于肿瘤细胞生长的微环境有关。
岳海英代智郭坤孙瑞霞曹骥崔杰峰苏建家杨春欧超岳惠芬李瑗刘银坤
关键词:肝细胞基因表达PEROXIREDOXINRNA干扰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癌前病变阶段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筛选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通过比较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细胞癌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蛋白质表达谱,筛选在大鼠肝癌前病变阶段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分子。方法大鼠分为DEN组和正常对照组,诱癌过程中定期处死动物并取其肝组织;以γ-谷氨酰转肽酶染色阳性的肝细胞增生灶为标志,识别和获取肝癌前病变的组织标本。用双向电泳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对大鼠正常肝组织、癌前病变组织和肝癌组织的全蛋白质组表达谱进行比较和鉴定。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对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质(如层黏连蛋白受体1和鲱精胺酶)进行表达水平的验证。结果筛选出表达水平差异≥2倍的蛋白质共82种,其中在癌前病变阶段即发生明显改变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有47种,包括在正常对照组、癌前病变组、肝癌组呈现依次上调的层黏连蛋白受体1等8种蛋白质和在上述组织中呈现依次下调的鲱精胺酶等22种蛋白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对层黏连蛋白受体1和鲱精胺酶表达水平的验证结果与双向电泳的结果相似。结论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蛋白质表达谱有所不同;对癌前病变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如层黏连蛋白受体1和鲱精胺酶等进行深入探讨,有望为人类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梁宏洁韦薇康晓楠郭坤曹骥苏建家杨春欧超李瑗刘银坤
关键词:蛋白质组
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跨种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应用跨种属肿瘤关键基因筛选策略,从已报道的大量肝癌相关基因中筛选、定位出影响肝癌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分子。方法结合本课题组的前期实验数据及国内外文献数据,建立肝癌差异表达分子的跨种属数据集,对首批筛选出的候选分子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验证其在人、树鼩和大鼠的肝癌、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差异表达情况。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初步建成跨种属肝癌差异表达数据集,RT-PCR检测结果显示E-FABP mRNA在人肝癌及其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7±0.14、0.64±0.12和0.67±0.07I在树鼩肝癌及其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7±0.25、0.73±0.19和0.68±0.19;在大鼠肝癌及其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7±0.22、0.78±0.16和0.80±0.13。人、树鼩和大鼠肝癌组织中的E—FABP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F值分别为20.910、3.807、4.482,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E-FABP在人、树鼩和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癌旁和正常肝组织显著上调。结论跨种属肿瘤关键基因筛选策略可能有助于发现肝癌关键基因,E—FABP有可能是影响肝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分子之一。
史俊林曹骥苏建家杨春欧超汪多平李瑗
关键词: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