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作品数:6,369 被引量:27,827H指数:61
- 相关作者:贺来田毅鹏孙正聿姚大志白刚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我国农村残疾人精准脱贫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可行能力视角
- 2020年
- 我国脱贫攻坚战现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我国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着贫困成因更复杂、贫困程度更重、脱贫难度更大、异质性特征更明显、能力与收入转化困难等愈发严峻的新难题。然而,以"收入中心论"唯是的扶贫,缺乏从根源脱贫的多维度深层考量。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认为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为脱贫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并基于提高基本可行能力提出了一些对策:激发农村残疾人的内生动力,提高参与意识,改善社会条件,强化扶贫效果评估,明确扶贫长期目标,健全兜底保障和特惠政策等,以求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 李兵兵
-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
- 分娩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我国产妇的分娩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产妇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变量与分娩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并找出其重要的预测因子.本研究选用产妇人口学特征问卷、SCL-90、分娩自我效能感问卷,对130名被试进行问卷调...
- 金庆英
- 关键词:人口学特征SCL-90影响因素
- 主体确证的形式及辩证逻辑——从霍布斯到马克思的路径被引量:1
- 2016年
- 现代政治哲学中一个未需言明的立场就是理性的自我,亦或说是理性的秉持特殊原则的主体。从哲学史来看,近代政治哲学对政治主体的不断界说和勾画正展示出其从自然原始状态到基于现实的辩证的认同道路,其中蕴含了对于主体理解的辩证过程。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应如何从历史和时代出发,从预设性的为人的主体性找到合理的生存确证到为人的自由的实现找到根源和出路,这正是近代及当代政治哲学最需阐明的问题,马克思基于现实的人的主体观为实现现代性语境中的普遍交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答。
- 邵长超
- 关键词:契约自律
- 流动的公共性被引量:19
- 2009年
- 自人类迈人工业社会门槛以来,即开始面临复杂的城乡关系问题。19世纪末叶,英国学者霍华德曾按照城乡一体的原则设计了著名的“田园城市”方案,他把城市比喻为“磁铁”,把人喻为磁针,断言“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①但在现实中,城乡关系远非霍氏想象的那样简单和浪漫。揆诸历史,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现代化的早发国还是后发国,
- 田毅鹏
- 关键词:公共性城乡一体工业社会城乡关系城市
- 马克思主义经典通识化的学风与文风被引量:2
- 2010年
- 通识化是与专门化相对应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通识化就是要摆脱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门化倾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学风与文风。
- 温皓袁中树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研究通识文风学风时代化
- 马克思政治解放批判的逻辑后果及其现实意义被引量:1
- 2017年
- 布鲁诺·鲍威尔将人的解放归结为政治解放,其实质是市民社会从专制政治中的摆脱,他没有看到政治解放的世俗基础——市民社会的内在缺陷。马克思对鲍威尔政治解放观的批判针对的是其市民社会立脚点,这一批判的逻辑后果是引发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立脚点的重新设定,这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表现为"类存在物"概念,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则被明确提升为"人类社会"。这一重新设定的意涵是,个体只有建立一种自觉的为他性、在团结合作与互惠互利中促进彼此发展,才能真正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人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对这一逻辑结果的阐释,为人们深入理解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缓和当代复杂紧张的国际局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刘兴盛
- 关键词:人类社会市民社会
- 互助式养老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互助式养老是以互助为理念的一种养老模式。推进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保障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且还可以减轻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养老负担。目前既有的互助型养老机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促进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来转变老年人的传统思想、增加社会力量的参与来扩展服务内容与完善相关政策方针等途径来实现。
- 牛思涵
- 关键词:养老保障社会资源
- 从人工智能的角度看现代性的筹划及其未来被引量:4
- 2019年
- 人工智能在今天的广泛应用,不仅赋予了现代性新的问题域,也塑造了一条新的现代性自我筹划之路。人工智能引领的现代生产方式,以数字自动化的姿态运行自身,这种"自动性"的现代生产方式成为今天我们考量现代性的反射棱镜。现代性的一系列体系模态、组织原则、生存方式、价值原则等等,在人工智能时代都要通过这个反射棱镜去看世界,现代性因此也开始携带"自动性"的特质。然而,"自动性"的现代性同时也意味着"自反性"的现代性。现代生产方式倚仗人工智能毫无节制的发展,使得主体性原则呈现碎片化的风险,这种风险在根基上使现代性的合理筹划受到了戕害。因此,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求我们考虑到对人工智能的驯服路径以及现代性的合理筹划方式,即自觉到"界限意识"的构筑。唯有如此,现代性才能以"自觉性"的方式达到成熟状态。
- 郝志昌
- 关键词:人工智能自反性自觉性
- 技术主导与情感零度:“非遗”数字化技术伦理反思被引量:13
- 2020年
- 从社会文化元素到信息数据编码,"非遗"数字化利用日趋普遍。在由技术媒介替代传承人媒介的数字化过程中,"非遗"在特定技术空间内面临着技术伦理问题。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理论为框架,分析发现参与主体在"非遗"数字化中处于技术远程在场状态,存在技术话语统治和文化情感"零度化"的技术伦理问题。因此,需对"非遗"数字化的技术主导性进行反思,尊重传承人群体知识权力,引导非遗数字化由注重文化吸引力向注重文化感染力发展。将数字技术与日常文化实践相结合,丰富"非遗"数字化展示的文化情感。
- 高旸陈鹏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伦理文化失语
-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对工人的抽象统治——主体性哲学的三重批判维度被引量:3
- 2022年
- 反思机器替代人类体能与人类智能引起的工人阶级传统社会地位深刻变革的主体性困境,必须超越"非批判的实证主义"的"技术决定论"或"非批判的唯心主义"的"技术威胁论"的非历史性价值立场。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人与世界关系的三重基本向度出发,自然科学技术分别推动建构并异化反噬了三种不同的现代性主体:认知主体、权利主体和欲望主体。首先,作为工人理性认识进而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资料,机器在信息时代的"去技能化"加速催生模糊生产同生活之间界限的"非物质劳动"新型协作形态。资本则越来越成为自主吸纳智力资源来全面筹划制造剩余价值的生命权力。其次,以技术合理性特别是算法治理为重要统治方式的资产阶级将应当享有生命、财产、自由和平等的政治解放权利成果的无产阶级管控成隐匿维护当前极权主义等级结构的"无用阶级"。最后,消费领域景观符号通过大众媒介捕捉操控的数字化虚拟需要,又在休闲时间内填充劳动者自由解放的意识形态幻象。这样,机器体系的资本化应用最终产生了对工人活动从生产到消费、从物质到精神的整体规训。而立足于马克思澄清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的唯物史观,新时代亟须重构历史主体位置的"卢德分子"的革命任务就有赖于打破资本主义对人工智能的垄断占有,使其自觉转变为走向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指示器"。
- 程萌
- 关键词:人工智能非物质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