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作品数:9,697 被引量:37,124H指数:54
相关作者:韩大建王世福赵立华肖大威吴庆洲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艺术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886篇期刊文章
  • 1,576篇会议论文
  • 7篇标准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762篇建筑科学
  • 454篇经济管理
  • 413篇艺术
  • 398篇交通运输工程
  • 292篇文化科学
  • 211篇理学
  • 20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4篇水利工程
  • 153篇天文地球
  • 134篇历史地理
  • 103篇自动化与计算...
  • 83篇一般工业技术
  • 69篇政治法律
  • 66篇农业科学
  • 59篇社会学
  • 36篇电气工程
  • 34篇医药卫生
  • 32篇电子电信
  • 31篇轻工技术与工...
  • 28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256篇建筑
  • 1,223篇城市
  • 543篇混凝土
  • 452篇园林
  • 350篇景观
  • 330篇文化
  • 263篇建筑设计
  • 241篇风景园林
  • 238篇钢筋
  • 229篇民居
  • 215篇教学
  • 212篇钢筋混凝
  • 212篇钢筋混凝土
  • 198篇教育
  • 194篇有限元
  • 179篇抗震
  • 172篇城市规划
  • 172篇村落
  • 165篇城市设计
  • 161篇高层建筑

机构

  • 9,47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89篇华南理工大学...
  • 160篇广东工业大学
  • 151篇广州大学
  • 140篇华南农业大学
  • 115篇同济大学
  • 114篇中山大学
  • 109篇广州市城市规...
  • 87篇清华大学
  • 82篇东南大学
  • 62篇西安建筑科技...
  • 60篇广东省建筑设...
  • 58篇哈尔滨工业大...
  • 57篇广西大学
  • 56篇重庆大学
  • 55篇华中科技大学
  • 49篇深圳大学
  • 46篇华侨大学
  • 45篇中国科学院
  • 45篇中国工程院

作者

  • 195篇孟庆林
  • 175篇肖大威
  • 168篇王世福
  • 161篇吴波
  • 155篇蔡健
  • 155篇吴硕贤
  • 143篇莫海鸿
  • 141篇陆琦
  • 138篇赵立华
  • 137篇韩小雷
  • 135篇孙一民
  • 133篇杨医博
  • 125篇唐孝祥
  • 122篇吴庆洲
  • 120篇肖毅强
  • 119篇周剑云
  • 118篇魏德敏
  • 112篇苏成
  • 107篇季静
  • 103篇林广思

传媒

  • 758篇南方建筑
  • 629篇华中建筑
  • 433篇华南理工大学...
  • 270篇新建筑
  • 265篇建筑与文化
  • 228篇建筑学报
  • 211篇城市建筑
  • 207篇规划师
  • 162篇中国园林
  • 154篇城市规划
  • 149篇建筑结构学报
  • 110篇建筑科学
  • 109篇古建园林技术
  • 108篇中外建筑
  • 95篇工程力学
  • 94篇小城镇建设
  • 90篇风景园林
  • 83篇广东园林
  • 83篇广东土木与建...
  • 81篇山西建筑

年份

  • 11篇2024
  • 468篇2023
  • 510篇2022
  • 570篇2021
  • 517篇2020
  • 508篇2019
  • 523篇2018
  • 490篇2017
  • 451篇2016
  • 444篇2015
  • 472篇2014
  • 388篇2013
  • 419篇2012
  • 425篇2011
  • 476篇2010
  • 430篇2009
  • 362篇2008
  • 358篇2007
  • 277篇2006
  • 261篇2005
9,6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中洲中心光篷索支承结构风振性能研究
广州中洲中心光篷支承结构采用车辐式双层索系,轮廓尺寸64×80m,上覆轻型玻璃屋面。由于该类结构对脉动风荷载的作用十分敏感,因此在结构设计阶段进行风振响应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风洞试验结果对该结构在不同风向下的风振响...
陈波孙瑛武岳王帆
关键词:索结构玻璃采光顶风振响应风振系数
文献传递
运河首城帝王州,湖园胜境诗人都--扬州古城历史文化特色探索
本文探索扬州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将这些特色概括为:扬州为中华运河第一城、隋代繁华帝王州、唐代繁华诗人之都、扬州园林有甲天下之誉、清代扬州以园亭胜.文中还探讨了清代扬州园林营建的有利条件和园林特色.
吴庆洲
关键词:历史古城园林建筑
文献传递
UASB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快速启动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预培养的混合污泥作为接种污泥,接种于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来启动厌氧氨氧化,结果表明:采用含氮模拟废水,进水pH控制为7.00~7.40,在30℃条件下,运行52 d,成功启动了UASB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反应器的容积总无机氮(TIN)负荷为3.26 kg/(m^3·d),去除率达到90.85%.稳态运行时,NH4+-N去除量、NO2--N去除量与NO3--N生成量的比值为1.00∶ 1.22∶0.15.启动过程中,在水力负荷与进水基质负荷不稳定的情况下,反应器出水效果良好,说明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NH4+-N去除量、NO2--N去除量与NO3--N生成量的比值变化可指示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性能的演变.
马炜豪周少奇
关键词:厌氧氨氧化启动过程脱氮性能
简支墙梁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1995年
本文探讨墙梁在垂直荷载及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工作机理和承载能力。进行了九片实体简支墙梁在恒定垂直荷载和低周水平荷载反复作用下的破坏性试验,研究实体简支墙梁在复合应力状态下的受力机理和特性,为培梁的抗震验算,承载力以及构造措施提供合理的依据。
张正先陈止戈
关键词:墙梁抗震性简支梁承载能力
深圳京基金融中心气动抗风措施试验研究被引量:18
2010年
深圳京基金融中心高439m,风荷载是该超高层建筑的控制荷载。采用高频底座力天平方法对该建筑模型进行了风洞试验,考察了利用其顶部设备和避难层进行开敞形成不同的风走廊(气动措施)对结构风荷载和风致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重现期100a敏感风向作用下结构漩涡脱落频率明显低于结构基阶固有频率;气动措施可显著抑制和削弱脱落漩涡的强度,当没有受到明显干扰影响时,气动措施显示出良好的抗风效果。不同气动措施可使重现期100a结构基底弯矩减少8.2%~21.2%,使重现期10a峰值加速度减少5.3%~16.0%;受到来自于地王大厦的干扰效应的影响,在所关注重现期风速范围内的结构风振响应为上游地王大厦的尾流所控制,影响了气动措施的控制效果,但在发生涡激共振的临界风速时气动控制措施效果显著。
谢壮宁石碧青倪振华杜平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风荷载风致振动风洞试验
生态视角下的城市结构形态发展变化作用力研究——对道萨迪斯人类聚居地作用力的再思考被引量:3
2011年
城市结构形态的发展与演化过程是多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道萨迪斯将其归纳为11种作用力,注重人类聚居地的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没有解决各种作用力的作用特点和主导作用力的决定性问题。从生态学角度剖析,自然力与非自然力相互作用的生态过程确定城市结构形态的空间结构类型及形式;健康的自然生态环境网络系统作为"底",决定着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变化的空间模式;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主导结构形态发展的过程,这是对道氏理论的解释与补充。
黄耀志邓春凤刘业
关键词:图底关系
明清岭南地方县学的建筑类型与空间格局被引量:2
2019年
地方官学建筑作为儒家思想主导的地方教育文化中心,其选址对古代城市空间布局起到关键作用,而建筑群之格局亦是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的产物。本文从城市选址和建筑格局入手,对岭南地区典型县学建筑的选址原因、选址类型、建筑历史演变进行分析,寻求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地方官学建筑之格局类型。
刘国维李宾覃麒睿陆琦
岭南大学校园轴线空间的演变及文化建构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中国近代大学校园规划多以轴线统筹校园整体布局和空间形态,其中岭南大学是美国布扎式规划在中国校园建设中运用的典范,以南北轴线空间最为突出。但在近年的校园更新中,如何诠释和展示校园轴线空间的多元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档案研究、社会情境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从社会变迁的视角,研究轴线空间的演变及其文化建构的特征和动因,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岭南大学校园轴线空间的形式、功能和特征,探讨近代以来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社会价值取向变迁。发现岭南大学校园轴线空间通过节点营造赋予轴线使用、体验和象征意义。影响轴线空间文化建构的主要因素是时任政权、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校园轴线与整体空间关系的理解,完善对校园轴线空间的多元价值认知,并为我国校园建设和管理的提供历史借鉴。
黄雯雯林广思任静
关键词:校园规划文化景观
声学辐射度模型的实验验证
声学辐射度模型是建立在几何声学领域内的室内高频声场模型。本文在一个界面高度扩散反射的空间中测量了脉冲响应,并估计了匹配于该模型的界面吸声系数。在此基础上,通过该模型预测声传播的性能对该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对该理论...
张红虎
文献传递
地面与高架道路噪声缓冲距离与背景噪声关系仿真研究
我国道路交通环评噪声防治指导原则之一是规定对道路两侧设置缓冲距离(区),以保证道路两侧土地得以兼容使用.然而,一般道路环评报告中通常只包括了交通噪声贡献值达标距离的预测,直接用其作为噪声防治或者规划控制距离,但忽略了背景...
张继萍马克·博海吴硕贤赵越喆沈赛燕何利
关键词:高架道路地面交通背景噪声建模仿真
文献传递
共94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