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作品数:5,080 被引量:19,275H指数:41
相关作者:张朝升徐忠根吴旷怀金建敏蔡旭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289篇期刊文章
  • 691篇会议论文
  • 2篇标准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36篇建筑科学
  • 719篇交通运输工程
  • 43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45篇天文地球
  • 163篇文化科学
  • 150篇理学
  • 13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03篇化学工程
  • 86篇自动化与计算...
  • 46篇动力工程及工...
  • 45篇经济管理
  • 42篇机械工程
  • 34篇水利工程
  • 21篇电子电信
  • 20篇电气工程
  • 17篇医药卫生
  • 12篇农业科学
  • 11篇金属学及工艺
  • 9篇矿业工程
  • 8篇社会学

主题

  • 510篇混凝土
  • 447篇隔震
  • 380篇抗震
  • 351篇地震
  • 331篇建筑
  • 306篇阻尼
  • 255篇减震
  • 251篇阻尼器
  • 248篇有限元
  • 243篇抗震性
  • 242篇抗震性能
  • 190篇支座
  • 186篇桥梁
  • 163篇荷载
  • 154篇有限元分析
  • 154篇钢管
  • 145篇振动
  • 135篇力学性能
  • 135篇力学性
  • 131篇隔震结构

机构

  • 4,983篇广州大学
  • 210篇华南理工大学
  • 136篇哈尔滨工业大...
  • 82篇北京工业大学
  • 78篇同济大学
  • 65篇湖南大学
  • 52篇广东工业大学
  • 51篇广东省地震工...
  • 47篇中山大学
  • 43篇教育部
  • 39篇中国地震局工...
  • 36篇广东省建筑设...
  • 34篇西安建筑科技...
  • 32篇学研究院
  • 30篇大连理工大学
  • 28篇东南大学
  • 25篇清华大学
  • 25篇江西理工大学
  • 24篇西南交通大学
  • 22篇广东科学中心

作者

  • 359篇周云
  • 288篇谭平
  • 250篇周福霖
  • 194篇张季超
  • 145篇张朝升
  • 125篇荣宏伟
  • 122篇邓雪松
  • 121篇张永山
  • 118篇张可方
  • 114篇焦楚杰
  • 114篇汪大洋
  • 107篇马玉宏
  • 102篇丁云飞
  • 101篇张俊平
  • 98篇徐忠根
  • 92篇刘爱荣
  • 86篇赵桂峰
  • 86篇崔杰
  • 86篇吴从晓
  • 83篇童华炜

传媒

  • 400篇广州大学学报...
  • 180篇广东建材
  • 124篇建筑结构
  • 124篇地震工程与工...
  • 114篇振动与冲击
  • 110篇工程抗震与加...
  • 95篇工程力学
  • 79篇华南地震
  • 78篇中国给水排水
  • 69篇混凝土
  • 65篇建筑结构学报
  • 56篇广东土木与建...
  • 54篇科学技术与工...
  • 49篇制冷
  • 46篇工业建筑
  • 46篇高等建筑教育
  • 44篇建筑科学
  • 43篇世界地震工程
  • 42篇低温建筑技术
  • 36篇公路

年份

  • 26篇2025
  • 158篇2024
  • 196篇2023
  • 208篇2022
  • 205篇2021
  • 207篇2020
  • 225篇2019
  • 338篇2018
  • 298篇2017
  • 233篇2016
  • 237篇2015
  • 247篇2014
  • 230篇2013
  • 188篇2012
  • 217篇2011
  • 251篇2010
  • 261篇2009
  • 233篇2008
  • 227篇2007
  • 226篇2006
5,0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iTi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形状记忆合金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兼有感知和驱动功能的新型智能材料,其力学性能与材料本身的元素构成比例、马氏体相含量、应力状态和环境温度等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笔者进行了NiTi形状记忆合金丝的温控拉伸试验,研究了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丝的主要力学性能,着重探讨环境温度、加载速率、应变幅值和循环加载次数等因素对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在奥氏体初始状态下加卸载循环时等效割线刚度、最大单圈循环消能能力和等效阻尼比等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相应的变化规律。
赵祥王社良周福霖黄襄云赵西成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力学性能刚度
混杂纤维混凝土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分析了混杂纤维混凝土的纤维混杂类型、混杂效应以及工程应用情况,从强度和韧性、耐久性方面介绍了国内外二元及多元纤维混杂混凝土的研究进展。从规范指导、研究方法、增强机理和施工工艺等方面讨论了其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李习波焦楚杰高俊岳王龙艾武波
关键词:混杂纤维混凝土
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14年
介绍了轻骨料混凝土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轻骨料混凝土的传荷路径、热工性能、变形性能,探讨了轻骨料混凝土的离析、坍落度损失、收缩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该材料的科研与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意见。
焦楚杰高俊岳王龙赖学全黄瑞
关键词:轻骨料混凝土
隔震支座拉压刚度比对高层隔震结构抗倾覆性能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本文针对某实际高层隔震结构,对比分析了考虑重力荷载与地震非线性组合与传统线性组合情况下,5种不同拉压刚度比对罕遇地震作用下支座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和最大位移的影响,同时在考虑非线性组合的前提下,对比了不同结构高度下,不同支座拉压刚度比对三个抗倾覆性能指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相对于线性组合的分析方法,非线性组合下,支座拉压刚度比的变化对于三个抗倾覆性能指标影响不显著;2结构高度增加,拉压刚度比的变化对隔震层中受拉最不利位置支座的拉应力计算结果差异性影响降低;3非线性组合下,随着拉压刚度比的增加,受拉最不利支座的拉应力也相应增加,基于工程设计安全富余的考虑,建议在非线性组合时隔震支座拉压刚度比采用1/5进行设计。
冯启浩周云卢德辉
关键词:高层隔震
墩底隔震桥梁设计方法研究
2016年
从桥梁震后可修复性理念出发,提出了一种墩底隔震的弯桥结构体系,以某高架弯桥为例,探讨了新型结构体系的设计原则,并进行了数值分析,论证了墩底隔震体系比传统墩顶隔震体系具有的较优性能。
关青锋陈逸彬孙培扬
关键词:最大弯矩
废水生物处理中有毒物质毒性阀值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存在对微生物具有抑制的毒性物质,影响废水的生物处理。不同控制条件下,有毒物质毒性阀值有很大差异。文中就pH、水温、溶解氧、处理工艺、水力停留时间、生物体浓度、驯化等因素对有毒物质毒性阀值的影响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废水生物处理中毒性阀值需要解决的问题。
郑秋辉胡晓东
关键词:生物处理
再生骨料混凝土等高变宽梁抗剪强度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比较普通混凝土与再生骨料混凝土,两者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再生混凝土的抗剪性能还末见研究成果发表,两者的抗剪性能可能存在不同而需要研究。试验采用等高变宽梁,考虑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再生骨料取代率,研究了再生混凝土梁的抗剪强度和变形及其发展规律,获得了以下成果:①再生骨料混凝土可以达到或接近试配强度,抗压强度随取代率增加而降低;②再生混凝土梁抗剪极限承载力与取代率没有直接的关系;③极限切应力与fcu的回归关系呈开口向上的凹曲线;④再生混凝土梁切应力-主应变曲线接近直线,试验所得抗剪强度相对普通混凝土较低。
刘丰白国良柴园园吴淑海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取代率剪切主应变
中山古镇灯都商厦超高层结构计算分析及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2011年
针对中山古镇灯都商厦结构的特殊性,提出了相应的抗震性能要求,为求证结构体系的合理性,经过反复的计算分析和不断调整,结构各主要技术指标在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均能较好地满足规范相关要求和预期的抗震性能要求。为验证计算分析的准确性,进行了相应的地震振动台试验,各主要技术指标和关键点性能要求均与计算相一致。通过多渠道确保了该特殊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王华林李娜陈星赖鸿立沈朝勇
关键词:刚度突变弹塑性分析地震振动台试验
增强胶合木直梁的受弯性能研究综述
2017年
针对胶合木梁的受力特点,主要是木材的抗拉能力较弱,抗压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为此,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对普通胶合木梁进行增强改善的方法,还有许多提高其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的措施,并且对此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曾昭日
关键词:胶合木梁受弯性能预应力
上下盘断层参数对RC框架结构地震响应研究(Ⅱ:隔震)被引量:3
2018年
为研究上下盘断层参数对隔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动响应的影响,对四种不同高度的框架结构进行了隔震设计,从隔震层抗风性能、偏心率、支座压应力三个方面验证了隔震设计的合理性,在160条上下盘地震作用下以验证的隔震结构模型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震级、土体剪切波速、断层倾角、上界埋置深度等断层参数对其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隔震框架结构在上盘地震动作用下的控制效果优于下盘地震动,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和隔震层位移随下盘场地距离的变化基本保持不变,随上盘场地距离呈现"下凹型"变化趋势,以上盘20~30 km场地范围内结构的隔震效果最优;隔震结构的控制效果随震级、结构高度的增大而降低,随土体剪切波速的增大而增大,随断层倾角和上界埋置深度的增大在下盘保持不变、在上盘逐渐减小。
汪大洋张永山唐承志韩启浩
关键词:断层参数隔震动力响应
共49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