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大学文学院

作品数:7,684 被引量:13,421H指数:34
相关作者:曾军董乃斌徐有威朱子彦黄景春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6,670篇期刊文章
  • 38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16篇文学
  • 1,300篇历史地理
  • 985篇文化科学
  • 670篇语言文字
  • 578篇哲学宗教
  • 557篇经济管理
  • 455篇政治法律
  • 423篇社会学
  • 396篇艺术
  • 61篇医药卫生
  • 41篇自动化与计算...
  • 30篇建筑科学
  • 30篇军事
  • 18篇轻工技术与工...
  • 15篇天文地球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4篇农业科学
  • 11篇自然科学总论
  • 8篇电子电信
  • 6篇生物学

主题

  • 670篇文学
  • 416篇文化
  • 304篇小说
  • 279篇社会
  • 207篇叙事
  • 201篇主义
  • 192篇政治
  • 163篇教育
  • 160篇艺术
  • 157篇汉语
  • 142篇方言
  • 136篇代文
  • 131篇写作
  • 128篇档案
  • 107篇电影
  • 107篇语言
  • 103篇学术
  • 102篇诗歌
  • 101篇女性
  • 100篇审美

机构

  • 7,054篇上海大学
  • 66篇复旦大学
  • 37篇华东师范大学
  • 30篇上海社会科学...
  • 29篇上海师范大学
  • 25篇北京大学
  • 2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0篇中国人民大学
  • 15篇安徽大学
  • 15篇上海政法学院
  • 14篇广州大学
  • 14篇苏州科技学院
  • 14篇苏州大学
  • 13篇中国社会科学...
  • 1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1篇东华大学
  • 11篇武汉大学
  • 10篇南京大学
  • 10篇淮北师范大学
  • 9篇南通大学

作者

  • 166篇曾军
  • 74篇朱子彦
  • 73篇黄景春
  • 71篇徐有威
  • 58篇董乃斌
  • 55篇刘长林
  • 50篇李向平
  • 49篇陈勇
  • 47篇王光东
  • 41篇许道军
  • 39篇王淑华
  • 38篇葛红兵
  • 38篇董丽敏
  • 38篇张薇
  • 38篇张萍
  • 36篇钱乃荣
  • 34篇陈晓兰
  • 32篇朱羽
  • 30篇蔡翔
  • 30篇张永禄

传媒

  • 370篇上海大学学报...
  • 218篇美与时代(美...
  • 138篇艺术科技
  • 82篇消费导刊
  • 77篇大舞台
  • 74篇汉字文化
  • 73篇社会科学
  • 68篇学术月刊
  • 61篇史林
  • 55篇当代作家评论
  • 52篇文艺争鸣
  • 51篇探索与争鸣
  • 50篇电影文学
  • 48篇文学评论
  • 44篇今传媒
  • 43篇上海文化
  • 41篇秘书
  • 41篇中国图书评论
  • 39篇电影评介
  • 38篇东南文化

年份

  • 10篇2024
  • 285篇2023
  • 309篇2022
  • 389篇2021
  • 371篇2020
  • 384篇2019
  • 393篇2018
  • 317篇2017
  • 354篇2016
  • 273篇2015
  • 300篇2014
  • 301篇2013
  • 293篇2012
  • 315篇2011
  • 323篇2010
  • 325篇2009
  • 392篇2008
  • 368篇2007
  • 260篇2006
  • 171篇2005
7,6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求实、精简、高效——提高公文处理水平的原则
<正>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公文处理办法》将“求实、精简、高效”作为公文处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并贯穿始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实施,提高公文处理水平。
张林华
文献传递
试析梁漱溟对中国传统人生态度的阐说
1998年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在思考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时,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认为人类的未来就是中国原来态度的复兴。西方人也要走到这条路上来。这种路既指孔子的人生哲学,也指一般人的人生态度。梁漱溟不但不遗余力地阐扬孔子人生哲学的精华,而且也在批评中国传统人生态度的同时挖掘其中的积极价值,以实现他所说的“中国原来态度”的复兴。他的这些思考集中在探索中国文化传统中为什么不具备民主、科学以及宗教资源等问题中展开。
刘长林
关键词:宗教人生哲学中国社会民主共和制度
作为一种性别政治的文学叙事——以张爱玲的“参差对照”为个案被引量:2
2011年
如何从文学叙事层面对性别政治进行有效分析,一直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所面临的难点之一。张爱玲利用"细节"与"宏大"的变奏,探索了女性与政治新的关联方式,但在性别政治内涵方面建构性不够;借助"重复",张爱玲对女性与历史的关系进行了富有深意的改写,但离家别国之后个人生命体验的萎缩,又使得这一改写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因而,张爱玲的"参差对照"的叙事仍然是一种未完成的性别政治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语境中性别政治实践的艰难。
董丽敏
关键词:参差对照性别政治文学叙事
“历史化”性别:“关联”如何可能被引量:2
2012年
从社会性别(Gender)角度来重新解读当代文学史,对其进行质疑、颠覆甚至重构,在"新时期"的文学研究界,被看作是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或者说,被指认为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空间。近年来,随着"十七年"文学重新成为研究热点,"性别"被逐渐推进到该领域,俨然成为验证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是否正确的最为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如何来评价性别视角之于"十七年"文学乃至社会实践的分析?这种分析是否能为当代文学和性别研究带来彼此推进的空间?我们能否将对"十七年"
董丽敏
关键词:社会性别历史化当代文学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实践性别视角
《墨子》“籍设而亲VP”之“而”非代词辨析——从句法规律看文字之用一例
2018年
《墨子·鲁问》"籍设而亲在百里之外……"句中"而",多被看作第二人称代词,修饰名词"亲"。该句中"而"仍当是连词,连接动词"籍设"与后续"NP+VP"假设成分,表达语义上前者对后者的修饰关系,即说明后者为虚拟事件,而非真实事件。这一用法与《墨子·鲁问》另外2例"籍而VP"、2例"籍设而[(NP+)VP]"用法保持一致,是《鲁问》篇中"籍""籍设"尚未发展成为独立连词时的句法规律。将"籍设"简单看作假设连词,将"而亲"释为"你的父母亲",是受"籍设"语义虚化影响而忽略其句法上仍是动词的事实所导致的不当理解。
张萍
关键词:《墨子》文字使用
从政治英雄向智勇之士的转身——先秦两汉之际伍子胥形象流变及其原因
2019年
先秦至两汉时期,伍子胥从英雄形象向忠孝者、军事家、逃难者、智勇者的不同形象逐渐发展,直至《吴越春秋》渐趋完善。促使伍子胥形象的变化既是早期文本自身演变的内在原因,亦有社会教化与娱乐化需求的外在原因。梳理伍子胥形象的演变轨迹并探析其中的原因,有利于深入研究早期文本的特质和文学形象的典型化进程。
计敏
关键词:伍子胥
“金丹元先生美学思想与贡献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年
由上海市美学学会、上海市影视戏剧理论学会暨上海大学电影学院联合主办的"金丹元先生美学思想与贡献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成功举办,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钟雨晴
关键词:美学思想金丹戏剧理论专家学者
浅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2019年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文化现象的宗教和作为人类探索客观物质领域方式的科学,二者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方面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从宗教和科学产生以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一直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态,表现为既冲突又相互关联,了解两者的关系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它们本身的特点。本文的目的是阐述宗教与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并为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提出建议。
赵文静廖大伟
关键词:宗教
在博物馆中讲故事:博物馆叙事的新方向被引量:11
2020年
一个好的故事可以让人陷入其魅力中,并获得情感共鸣、心灵启迪甚至做出人生的某些转变。博物馆也致力于通过"讲故事"的手段来建构展览的意义和价值,而一个具有叙事潜力的展览并不意味着需要从各个方面展开诠释。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最重要的似乎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讲述故事的方法、如何在博物馆中"讲"故事以及如何将其"讲"成吸引、刺激观众的有趣故事。讲述数字故事、参观讲解中的故事、隐秘历史故事叙述等方面均为博物馆叙事的重要课题,其中,向观众提问、通过故事联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这两种最为有效的叙述手段值得深入探索。通过提问吸引观众从展览找寻答案,同时通过阐述与观众经历相关的故事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抒发情感。
关键词:讲故事第一人称叙事观众参与
浅谈融媒体语境下的网剧传播策略--以网剧《隐秘的角落》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融媒体逐渐发展成为潮流。融媒体的网络环境为文化产品提供了新型的批评空间,大众可以在网络空间里即时的、公开的参与文化热点的讨论。融媒体的语境,为日常生活提供了新型的公共空间——视频网站、微博、公众号等众多的媒介平台,大众可以在其中自由地进行思想碰撞,无形之中也就参与了文化的二次建构。可以说,融媒体的语境,为当下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契机与动力。
于宁
关键词:融媒体
共70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