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作品数:201 被引量:697H指数:14
相关作者:王维佳刘建西范思睿林丹刘晓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6篇期刊文章
  • 75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1篇标准

领域

  • 168篇天文地球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农业科学
  • 4篇电子电信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9篇降水
  • 44篇增雨
  • 28篇人工增雨
  • 27篇人工影响天气
  • 25篇四川盆地
  • 25篇盆地
  • 23篇雷达
  • 21篇降水量
  • 20篇可降水量
  • 17篇水汽
  • 16篇飞机增雨
  • 13篇增雨作业
  • 13篇个例
  • 13篇反演
  • 13篇飞机人工增雨
  • 12篇水资源
  • 12篇冰雹
  • 11篇多普勒
  • 11篇气溶胶
  • 10篇多普勒雷达

机构

  • 200篇四川省人工影...
  • 24篇中国气象局
  • 2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8篇四川省气象局
  • 15篇成都信息工程...
  • 9篇河北省人工影...
  • 9篇绵阳市气象局
  • 7篇中国气象科学...
  • 7篇凉山州气象局
  • 5篇河北省气象科...
  • 4篇甘肃省气象局
  • 4篇北京市人工影...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四川省农业气...
  • 3篇四川省气候中...
  • 3篇雅安市气象局
  • 3篇巴中市气象局
  • 2篇中国民用航空...
  • 2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南充市气象局

作者

  • 77篇王维佳
  • 34篇林丹
  • 34篇刘建西
  • 34篇范思睿
  • 29篇张世林
  • 25篇刘东升
  • 25篇刘晓璐
  • 23篇刘平
  • 17篇郝克俊
  • 16篇余芳
  • 15篇刘志
  • 9篇孙林生
  • 9篇何奇瑾
  • 7篇李慧晶
  • 7篇郭守峰
  • 7篇张元
  • 6篇赵兴炳
  • 5篇陈碧辉
  • 4篇周嵬
  • 3篇董晓波

传媒

  • 33篇高原山地气象...
  • 15篇气象科技
  • 11篇干旱气象
  • 11篇成都信息工程...
  • 6篇第30届中国...
  • 5篇第29届中国...
  • 4篇四川气象
  • 4篇暴雨灾害
  • 4篇第27届中国...
  • 4篇中国气象学会...
  • 3篇气象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黑龙江气象
  • 3篇2011年第...
  • 3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2篇中国科技术语

年份

  • 7篇2024
  • 6篇2023
  • 8篇2022
  • 10篇2021
  • 8篇2020
  • 11篇2019
  • 12篇2018
  • 9篇2017
  • 10篇2016
  • 5篇2015
  • 10篇2014
  • 20篇2013
  • 16篇2012
  • 17篇2011
  • 24篇2010
  • 8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10篇2006
  • 2篇2005
2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南山地冰雹灾害的时空特征被引量:16
2016年
利用川西南山地1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78-2014年的逐日观测资料,分析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川西南山地的冰雹日数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东北部与西北部冰雹日数最多,南部次之,中部最少;冰雹日数与海拔高度显著正相关;近37 a川西南山地冰雹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冕宁减少趋势最为明显;冰雹日数春季最多,夏季次之,冬季最少;地理位置靠近和海拔高度相近的站点,降雹频率的月际变化特征相似。
刘晓璐张元刘建西
关键词:冰雹
四川盆地冬季一次层状云消散期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探测分析
2023年
为研究四川盆地层状云系结构及微物理特征,利用2019年12月18日机载DMT探测系统获取的云微物理资料,结合高空、地面、卫星等气象数据,通过时空序列分析方法,对四川省一次层状云降水消散期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探测云系为云顶温度较低的稳定性层状云,云顶以小云滴为主,对应地面降水较小。空中云垂直和水平结构分布不均匀,云粒子探头(CDP)、二维冰晶粒子探头(CIP)、二维降水粒子探头(PIP)探测粒子浓度范围分别为0.035~338.318个/cm^(3)、4.17×10^(-5)~18.203个/cm^(3)、3.28×10^(-6)~0.408个/cm^(3),粒子直径范围分别为2.50~49μm、25.32~1547.18μm、104.23~5525.68μm,随着高度增加,粒子浓度及粒子直径范围均变大。根据二维云粒子图像显示,2700~3000 m以过冷水滴及小冰晶粒子为主,4500~4800 m高层为枝状冰晶和宽枝冰晶粒子。云粒子谱均呈多峰分布,总体上云粒子越大,其浓度越小。本次探测过程中云中存在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可播区”,云中“可播区”呈不连续分布,本次飞行的可播区在-10℃~-15℃,对应高度在4500~4840 m。
张元范思睿刘晓璐王维佳王钦耿蔚
关键词:DMT微物理特征
一种用于飞机探测的大气颗粒物干燥恒压进样系统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飞机探测的大气颗粒物干燥恒压进样系统,包括气体干燥单元、样气温湿度监测单元、气压稳定单元和气压缓冲单元,气体干燥单元包括用以干燥环境样气的气体干燥管,气体干燥管上设置气流调节阀和高效空气过滤器;样气温...
高扬刘全李军霞张骁拓左懂飞张荣谢正帅
一种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飞机增雨效果评估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飞机增雨效果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多源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和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飞机增雨作业信息的综合使用,研判飞机增雨作业影响区,设置对比区,并分析影响区和对比区的云和降水宏微观物理...
王维佳李宏宇范思睿曹治强李兴宇何奇瑾赵兴炳董晓波耿蔚张亮
文献传递
催化效应的雷达回波变化统计特征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利用四川省2010年度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资料,统计每次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面积、回波高度、垂直累积液水含量等因子的变化情况,分析了适宜作业云系的一些雷达回波统计特征和催化影响的物理效应,得到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为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和效益评估提供了客观证据,对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技术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余芳刘东升张世林刘志王维佳
关键词:人工增雨雷达回波
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功能被引量:7
2012年
介绍了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应用情况。该系统集成度和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实时性和实用性强、业务化运行稳定;实现了多种尺度和不同种类信息的实时采集、快速传输和直观显示,具有业务管理、作业预警信息发布、作业决策指挥、作业效果评估结果及时发布等多种功能。该系统的运用,加强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管理,大大的提升了人影业务工作的效率。
耿蔚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B/S模式
成都地区云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被引量:3
2021年
为分析成都地区云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利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卫星CERES数据和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到雨日和无雨日的云水资源差别,并针对降水过程进一步分析云水资源分布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冰水路径和液水路径月分布特征不一致,冰水路径从3月开始逐渐增加,9月开始减少,液水路径在春季和秋季较多,其次为冬季,夏季最少;雨日的液水路径和冰水路径在各月份均明显高于无雨日;高层和中高层的液水路径和冰水路径高于中低层,尤其雨日时高层和中高层的冰水路径明显高于中低层;大部分降水过程伴随液水路径的增长和冰水路径的减少。当雨量大于2 mm时,降水中的冰水路径明显小于降水前。
林丹
关键词:气象学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
基于ArcGIS和MFC的飞机人工增雨航线软件设计
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如何缓解水资源的短缺就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人工增雨可以大幅提高空中云水资源的利用,也就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手...
马超刘志刘平
关键词:人工增雨软件设计
文献传递
四川地区雾的分布
本文利用长期的台站观测资料,对四川地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四川地区年平均雾日25.8天,其中高原6.4天,盆地43.3天.高原上凉山州的雷波雾日最多,年平均113.6天;盆地内峨眉山雾日最多,年平均...
耿蔚王维佳张世林刘平
关键词:月变化
2017年川东北首场暴雨过程水汽条件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本文利用NCEP1°×1°6小时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17年5月2~3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条件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1)暴雨开始前,水汽含量猛增,湿层厚度增加,并在整个过程中维持高湿状态;暴雨区水汽随时间由南向北逐渐增加。(2)暴雨区水汽总收支在整个时段都为正值,水汽收入大值与两个降水时段的开始时间重合,经向的水汽输入在此次过程中起主要作用。(3)水汽的来源主要是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输送以850~700h Pa为主,由南至北逐渐减弱,南部湿层更厚,与大暴雨落区相对应。(4)第一阶段降水开始时,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两阶段降水之间辐合减弱,然后又增强并持续到过程结束。
张恒范思睿冯禹文谢皓森
关键词:暴雨比湿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