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 作品数:60 被引量:37H指数:4
- 相关作者:任晓栋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初探艺术类专业资料室的功能拓展与角色转型——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为例
- 2014年
- 资料室作为院系的主要信息资源中心理应成为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但就艺术类系科而言,却因利用度低而面临"边缘化"的尴尬境遇。对此,跨媒体艺术学院的专业资料室针对目前艺术类系科资料室建设中存在的文献归类难、利用率低、学术活动参与度弱等问题,在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学术资料收集网络,提升资料室的资料加工与信息管理功能的基础上,以"大资料室"的理念促进资料室角色转型。将院系专业资料室打造成一个多向度、综合性、多层次的教研信息服务系统,以此来积极回应艺术类学科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的现实需求。
- 朱沈钰任晓栋
- 互联、共生的感受力
- 2023年
-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复兴,我们进行知识生产、思想生产的能力都受到极大的挑战.本文将探讨面对持续更新的世界,跨媒体艺术学院如何做好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双向合作,创造新的艺术标准,如何重新构造国际网络和社会网络以面对未来的艺术和教育,如何在前沿探索的同时保持批判性与反思,从而为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的亏空寻找解决途径.
- 闵罕
- 关键词:感受力跨媒体
- 从监控影像到影像监控——《蜻蜓之眼》的观看悖论被引量:2
- 2019年
- 徐冰的首部电影长片《蜻蜓之眼》,不仅对于艺术家的创作生涯、主题与风格的演进是一次重要的突破,同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包括探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原创性与"现成品"之间的辩证性的政治性表达,都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课题性。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经不仅仅是关于传统与现代转化之间的冲突与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急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全球化的境况中,对个体在自由与技术管控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试。《蜻蜓之眼》正是关于这一主题的一部艺术家电影作品。
- 董冰峰
- 关键词:中国当代艺术装置艺术
- 先锋性:批判或创造?
- 2023年
- 否定性、批判性是让一个机体内部不断自我更正、自我革新的非常重要的品质.自 2020 年启动并持续至今的"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项目便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将教学与创作相互结合从而展开工作的一例.作为艺术院校的师生,重读唐诗,重走唐诗之路,并不是说要我们假装生活在古代,而是以此去观照现实,体察现实,激活生命经验,追寻诗性的生发.
- 唐晓林
- 关键词:先锋性批判性
- 园思物语——东方空间美学介入当代艺术实践被引量:1
- 2016年
- 后冷战时代以来,伴随着世界战略情势与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进,一种新的全球化价值观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世界的各个地区和领域。当代艺术领域也无不例外,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走出自身封闭的文化系统的同时,也被这股西方现代艺术的价值标准和理论体系所牵制,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这个新的全球化文化共建的行列之中,并且追随着世界最新流行的美术样式。
- 管怀宾
-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物语美学意义西方现代艺术后冷战时代造园
- 物象·意象·影像——实验影像的语言探索
- 2019年
- 意象是主观抽象之情志思维透过客观的物象与事象,经艺术媒介和比喻、象征之手法表达出来的具体形象。相较于传统影像的叙事传统,在当代艺术影像实践中,注重意象化修辞的“个人影像方式”,以其独有的语言特征而成为艺术家在描绘思想、观念、感觉等看不见的世界时的有效手段。
- 赵莉
- 关键词:语言特征意象化影像物象叙事传统
- 对话Ⅲ:陈浩(主持),刘克成、宋向光、杨艺、刘畑、王晓松、黄洋
- 2022年
- 陈浩:按照我们主办方的议程,我们进入了交流与对话的环节。请三位评议人先说一说。首先请王晓松老师发表一下您的看法。王晓松:因为我从前到后听了一上午,前面刘老师(刘克成)和宋老师(宋向光)的发言我没有什么问题,一个比较专业,再一个说得非常完整。杨艺老师介绍的苏州博物馆西馆我没去过,我挺感兴趣,因为之前去过几次苏州博物馆,主要是看贝聿铭的建筑。
- 陈浩刘克成宋向光杨艺杨艺王晓松黄洋
- 关键词:贝聿铭
- 称之为命运——致“向阳花开”的一代
- 2014年
-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鲁迅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原不在你心外.——王阳明归一藏许江画葵,已逾十载.2003年8月的某日,在马尔马拉海附近的小亚细亚高原上,许江邂逅了那一片广袤的葵原.那是他生命中的重要时刻、艺术生涯的决定性瞬间,对他和葵的这次不期而遇,许江写道:
- 高士明
- 关键词:艺术生涯亚高原
- 以中国画为阵地的文化救亡事业——论郑午昌的现代知识分子属性
- 2021年
- 本文使用郑午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表于民国期刊的相关有价值的著述,希望能够在郑午昌的研究中打开更多元的面向,进而能在20世纪的美术史中找到更宽广的研究理路。本文以郑午昌如何以画学重建民族历史记忆,如何提倡发挥个性的创作欲求,以及如何让画家职业阶层成为社会核心力量的一部分为观察点,由此窥见个体在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过程中显示出的复杂性。
- 张雯
- 关键词:中国画现代知识分子职业阶层
- 跨媒体实践与实验艺术教育被引量:3
- 2016年
- 如果你是美术院校非实验艺术专业的在读大学生,你理解的当代艺术是何种状态?在信息爆炸与文化思潮不断进步的当下,当代艺术已不再是一堆不知所云的生活现成品,抑或是血肉模糊中湿淋淋的内容物;不再是一把具有攻击性的滴血的匕首和胳膊上带着刺青、耳朵上打着耳洞的不良少年。我们已经能够试着理解当代艺术中陌生的形式以及尝试了解当代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与成长的上下文。阻碍人们欣赏当代艺术的欲望和能力的因素正日益消减。作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带头人,管怀宾致力于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创作。他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和感知方式,解构并融入自身的语言系统和作品构架之中。与创作并驾齐驱的高校教学方面,管怀宾更关注:"当实验艺术正名艺术教育的属下,实验的针对性何在?经验不能简单地成为方法论而进入到艺术教育的建构,课程的设置需要符合一定的学术逻辑。"他一直在教学上保持警醒,希望自己的经验成为与学生交流中负责催化剂的那部分,而非左右学生做决定的那股力量。他希望提示多种可能的逻辑演变以及创造性方式的建立,培养学生遭遇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思想的维度与深度。任何新生事物都有老化、固化的可能,唯有深度的追问和前沿的思想令艺术魅力无穷,管怀宾的团队正在这条路上砥砺前行。
- 管怀宾
- 关键词:实验艺术艺术教育在读大学生媒体实践跨媒体感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