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潍坊医学院附属青岛医院

作品数:15 被引量:70H指数:5
相关作者:赵勇王海燕杨妮周波李鹏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医药科研指导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手术
  • 3篇腹股沟
  • 3篇腹股沟疝
  • 3篇补片
  • 2篇修补术
  • 2篇腔镜手术
  • 2篇切除
  • 2篇肿瘤
  • 2篇疝修补
  • 2篇疝修补术
  • 2篇颌骨
  • 2篇无张力
  • 2篇局麻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腹腔镜手术
  • 1篇动脉
  • 1篇毒蛇
  • 1篇毒蛇咬伤
  • 1篇毒蛇咬伤患者

机构

  • 13篇潍坊医学院
  • 2篇青岛大学
  • 2篇青岛市第八人...
  • 1篇青岛市第三人...

作者

  • 4篇孙国志
  • 3篇刘群亮
  • 3篇王猛
  • 2篇王群先
  • 2篇葛卫宁
  • 2篇杜传亮
  • 2篇赵勇
  • 1篇姜德志
  • 1篇王淑琴
  • 1篇王淼
  • 1篇万淑红
  • 1篇赵勇
  • 1篇姜涛
  • 1篇张慧娟
  • 1篇袁显文
  • 1篇李鹏
  • 1篇王翠霞
  • 1篇邵艳梅
  • 1篇杨妮

传媒

  • 3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中华疝和腹壁...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口腔医学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16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局麻下应用改良Kugel补片治疗腹股沟疝34例体会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总结局麻下改良Kugel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应用改良Kugel补片在局麻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麻醉效果好,术后疼痛轻,手术时间35~70min,平均45min,术后住院天数3~7d,平均4d。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局麻下应用改良Kugel实施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可行性好,该方式具有简单、安全、患者耐受性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局麻下手术尤其适合于合并其它慢性疾病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
孙国志葛卫宁赵勇刘群亮
浅谈儿科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14
2012年
临床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给儿科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向新世纪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高质量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和目标。分析儿科临床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找出对策以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袁显文
关键词:儿科教学
腹腔镜技术治疗腹部闭合伤小肠破裂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腹部闭合伤小肠破裂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8例腹部闭合伤小肠破裂患者,均实施腹腔镜技术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8例均获明确诊断,56例腹腔镜手术成功,2例中转开腹手术。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腹腔镜技术治疗腹部闭合伤小肠破裂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安全可靠、诊断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
王猛孙国志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小肠破裂诊治分析
改良Kugel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278例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改良Kugel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78例腹股沟疝患者,均使用改良Kugel补片行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切口一期愈合,平均手术时间(35±5)min,平均出院时间(4.1±0.7)d。术后切口疼痛19例,尿潴留7例,阴囊肿胀5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及切口皮下积液等。随访6-24个月无复发。结论改良Kugel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操作方便、复发率低、术后恢复快及术后疼痛轻等特点,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赵勇王淼江守军刘群亮
关键词:腹股沟疝改良KUGEL补片疝修补术
索利那新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研究
2016年
目的观察索利那新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81例原发性夜间遗尿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1和治疗组2。3组患儿均接受行为干预治疗;治疗组1同时给予索利那新(5 mg/片,1/3片每次),治疗组2在治疗组1的基础上同时在肚脐处使用中药敷剂。结果有效率:治疗组2>治疗组1>对照组。结论索利那新和中药敷剂联合用药比单独口服索利那新效果更好。
王翠霞张慧娟李鹏
关键词:中药敷脐小儿遗尿症
512例毒蛇咬伤患者急诊救治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蝮蛇咬伤急诊救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2例蝮蛇咬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12例患者中治愈511例,死亡1例。有效率为99.8%。结论在蝮蛇咬伤的救治中,做好早期的急救、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同时还要做好蛇咬伤防治的普及教育。
王猛杨妮
关键词:蝮蛇咬伤救治
局麻下善愈补片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局麻下善愈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我院近4年来在局麻下施行的善愈补片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104例(114侧),对患者手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天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麻醉效果好,术后疼痛耐受好,不需常规应用镇痛药物,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平均45min(30~60min),术后住院天数3~7d,术后随访6~24个月无复发。结论局麻下应用善愈补片实施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可行性好,该术式具有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适合于成人各种腹股沟疝的治疗。
孙国志葛卫宁赵勇王群先刘群亮
关键词:疝修补术
上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探讨上颌骨骨折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治疗的21例上颌骨骨折病例,并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时机及方法进行深入探讨,着重讨论手术切开复位与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基础,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结果 21例病人中,均行骨折Ⅰ期处理,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技术的联合应用是治疗上颌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杜传亮万淑红王淑琴姜德志
关键词:上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
白血病化疗后免疫抑制所致感染后炎症因子表达对感染原研判的价值探讨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研究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免疫抑制所致感染后炎症因子表达对感染原研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白血病化疗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将其按照化疗后是否合并感染分成感染组77例与非感染组43例。比较两组血清PCT、CRP、IL-6水平以及基线资料。此外,将感染组按照病原菌差异分成细菌感染组53例与真菌感染组24例。比较两组血清PCT、CRP、IL-6水平。并对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免疫抑制所致感染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组血清PCT、CRP、IL-6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均P<0.05)。细菌感染组血清PCT、CRP、IL-6水平均显著高于真菌感染组(均P<0.05)。血清PCT、CRP、IL-6水平联合检测诊断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免疫抑制所致细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上述各项指标单独检测(均P<0.05)。感染组年龄≥70岁、前白蛋白<250mg/L人数占比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均P<0.05)。根据Spearman法分析相关性发现,患者感染与其年龄和前白蛋白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以感染为因变量,年龄、前白蛋白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情况如下:年龄<69岁=0,年龄≥70岁=1;前白蛋白<250mg/L=1,前白蛋白≥250mg/L=0。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70岁、前白蛋白<250mg/L均是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免疫抑制所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免疫抑制所致感染后患者血清PCT、CRP、IL-6水平均呈明显高表达,且联合检测上述各项指标水平有利于鉴别诊断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前白蛋白水平的降低,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免疫抑制所致感染发生风险越高,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单芹泮燕费海荣杜以萍
关键词:白血病化疗炎症因子
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率并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9月于潍坊医学院附属青岛医院行结肠癌切除术的363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89例, 女174例, 年龄45~75岁, 平均(62.36±10.69)岁, 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记录结肠癌切除术后患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 并根据是否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 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实验室资料及病理学资料,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肠癌切除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结果截止末次随访时间2020年3月23日, 共13例因不同原因失访, 共计350例患者完成随访, 最终纳入350例患者, 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率为22.29%(78/350), 将此78例患者定义为发生组, 另272例未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作为未发生组, 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年龄、合并症糖尿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397, P<0.001;χ^(2)=52.574, P<0.001;χ^(2)=137.931, P<0.001;χ^(2)=48.419, P<0.001;χ^(2)=2.099, P=0.036;χ^(2)=36.073,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41.113)、合并糖尿病(OR=0.055)、开腹手术(OR=21.913)、长手术时间(OR=25.069)、高肿瘤分化程度(OR=0.109)、淋巴转移(OR=0.068)是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结论结肠癌切除术后排便功能的发病率为22.29%, 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合并症、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是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影响因素, 在治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预防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乔永海盖俊杰姚芳蔡克
关键词:结肠肿瘤肠梗阻结肠癌切除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