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疾病与药物遗传实验室

作品数:15 被引量:89H指数:5
相关作者:苏君鸿王琛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微生物
  • 4篇肺癌
  • 4篇肠道微生物
  • 2篇多囊肾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体细胞
  • 2篇体细胞突变
  • 2篇突变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肿瘤
  • 2篇阻塞性
  • 2篇阻塞性肺疾病
  • 2篇微生物群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突变
  • 2篇慢性
  • 2篇慢性阻塞性
  • 2篇慢性阻塞性肺...

机构

  • 14篇昆明理工大学
  • 3篇云南省第一人...
  • 3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孔祥阳
  • 2篇赵建华
  • 2篇袁红伶
  • 2篇张晓芳
  • 2篇苏君鸿
  • 2篇王琛
  • 2篇康永波
  • 1篇张云辉
  • 1篇郭丽琼
  • 1篇王昆华
  • 1篇赵伟
  • 1篇周帅
  • 1篇黄杰
  • 1篇付玉
  • 1篇徐剑
  • 1篇冯超
  • 1篇李嵘

传媒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生命的化学
  • 2篇中国细胞生物...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遗传
  • 1篇肿瘤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糖尿病杂...

年份

  • 3篇2021
  • 3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肺部微生物组通过炎症反应介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转化为肺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1年
肺部微生物组存在于呼吸道和实质组织中,通过菌群紊乱、代谢产物、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基因毒性等方面介导肺部损伤。随着肺部微生物组的深入研究,发现肺部微生物组的相关活动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和肺癌息息相关,能够促使COPD向肺癌的转变。本文主要介绍了肺部微生物组稳态及其通过炎症反应导致COPD和肺癌,重点探讨了肺部微生物组如何通过炎症反应介导COPD转化为肺癌,以期为COPD和肺癌的临床预防、优化治疗以及新型药物设计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王娅洁吴爽爽储江孔祥阳
关键词:肺癌炎症
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对于人体,肠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它由造血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和T细胞)和非造血细胞(上皮细胞、帕内特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同时在它里面寄居着上亿万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群与宿主免疫系统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肠道微生物对炎性反应(包括自身免疫疾病、过敏症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人们正在进行肠道微生物对不同类型免疫反应的影响机制的研究,肠道微生物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它对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的诱导、CD4^+T细胞包括Th1、Th17和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的调节以及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的表达有重要作用,菌群产生的许多分子可能影响这些免疫反应。同时,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经证明调控肠道微生物是一种高效治疗和控制疾病的方法,如果这些机制被完全弄清楚,就可以通过益生菌/益生元来调控肠道微生物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为此,本研究前沿性地综述了肠道共生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
康永波孔祥阳张晓芳郭丽琼苏君鸿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群宿主免疫内环境稳态
肠道微生物的免疫调节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8年
在许多肠内和肠外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中,肠道微生物作为一个新的重要参与者,其群落的改变和紊乱在诱发和加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哺乳动物的肠道中含有多样化的微生物代谢分子,它们都具有调节宿主免疫的可能。这些代谢分子能够激活体内免疫系统,导致促炎症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慢性肝脏疾病的发生。近来的研究表明,微生物代谢分子在调节机体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且机体免疫系统也在不断巡视肠道微环境中微生物群的代谢状态和微生物组成结构。文章着重阐述了微生物及其代谢分子在调节机体免疫发展和活动中的作用,期望能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及其在NAFLD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为新疗法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杜余辉李昱康永波孔祥阳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免疫调节
浅谈中枢性性早熟的发病机制被引量:22
2021年
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PP)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性发育异常疾病。其中,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CPP)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提前激活,导致促性腺激素的激素释放提前且大量释放,使性腺提前发育,青春期提前开始的疾病。青春期的发生受到基因和环境等因素的共同调控。目前的临床研究发现,KISS1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KISS1R即GPR54基因的功能丧失性突变、MKRN3环指印迹基因的功能丧失性突变,以及DLK1印迹基因的功能丧失性突变均是中枢性性早熟重要的单基因致病原因。KISS1基因是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R基因编码1个G蛋白偶联受体,该受体与其配体Kisspeptin形成GnRH分泌的兴奋性神经调节系统。它们在HPG轴的上游发挥作用。MKRN3基因是一种母系印迹基因,DLK1基因是一种调节细胞生长的基因,它们在HPG轴的下游发挥作用。近年来中枢性性早熟的发病率愈来愈高,这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EEDs)的过多暴露有关。多项调查发现,儿童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暴露程度与性早熟的发病率显著相关。而在人体中,这些内分泌干扰物也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代谢。本文就目前中枢性性早熟的单基因致病机制、表观遗传修饰、肠道微生物以及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以期为该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帮助。
倪娜苏恒孔祥阳
关键词:表观遗传修饰肠道微生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Connectivity map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6年
Connectivity map(CMap)是基于RNA芯片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重定位的技术与数据资源,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够高效地对全基因组上的基因表达做整体分析。相对于低通量的药理学、毒理学方法以及色谱技术,该技术能以全面、高通量、准确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尤其对由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发挥疗效的中药,CMap技术可以突破"药物-靶标"测定技术的单一性困难,对中药的作用机制做综合性分析,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中药的药物作用机制,有利于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也为中药获取国际认可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系统介绍CMap技术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潜力,同时对该技术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药物重定位及鉴别有效成分进行评价,还对推动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做了具体分析与展望。
张晓芳康永波苏君鸿孔祥阳
关键词:CONNECTIVITYMAP技术中药
二代测序技术在结直肠癌基因组测序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016年
二代测序技术在结直肠癌(CRC)领域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根据测序目的的不同,二代测序技术主要分为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测序、转录组测序和靶向深度测序等。本文简要概述了这几种二代测序技术在CRC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鲁有望王昆华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基因组体细胞突变
肠道微生物群在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9年
近期多项研究一致表明,肠道微生物群是2型糖尿病(T2DM)病理生理学中一个新的、潜在的驱动因素,与肥胖、低度炎症、胰岛素抵抗和T2DM之间相互影响,甚至在其中可能扮演着关键枢纽的角色。此外,人体肠道微生物通过微生物-肠-脑轴不仅可以影响大脑功能,改变宿主行为,而且可促进宿主代谢和健康,如减轻体重、减少脂肪,改善血糖控制及胰岛素敏感性。这也成为一个籍以治疗T2DM等相关疾病的很有前景的靶点。
李昱杜余辉周帅赵建华孔祥阳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2型糖尿病微生物群T2DM胰岛素敏感性大脑功能
肠道微生物及益生菌治疗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被引量:10
2018年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研究发现其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密切相关。随着目前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我们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有了更深入了解,许多功能强大的有益菌如阿克曼氏菌、柔嫩梭菌被发现,并发现由多种厌氧菌产生的不同短链脂肪酸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益影响。补充有益菌和摄入益生菌制剂等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对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但由于肠道微生物的复杂性和益生菌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评估益生菌的最佳剂量反应效应,并应用多组学方法提高基于微生物干预的个性化治疗,缓解和治疗2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
李昱孔祥阳
关键词:2型糖尿病肠道微生物益生菌
DNA甲基化在肺癌与环境暴露间关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肺癌是目前全世界常见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遗传学内因和外界环境因素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吸烟和环境污染暴露因素(如多环芳烃、颗粒物和职业污染暴露)等都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在肺癌与环境暴露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过程中,表观遗传学机制(如DNA甲基化)的重要作用得以凸显。某些特定基因的DNA甲基化异常是肺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早期事件。本文对吸烟、多环芳烃和颗粒物等环境暴露因素所诱发的DNA异常甲基化与肺癌之间的关联研究进行综述。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基因的DNA甲基化在肺癌与环境暴露因素之间的关联作用,进一步阐明肺癌的发生和发展机制。环境因素诱发的DNA异常甲基化有望成为肺癌早期诊断或预防的一个潜在标志物。
黄镇铭肖靖雨付玉赵伟张云辉
关键词:肺肿瘤DNA甲基化环境暴露吸烟表观遗传学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8
2019年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上最具破坏性和难以治疗的神经疾病之一,尤其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我们对aSAH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包括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治疗)有所改善,但a SAH仍然是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严重和显著的健康问题。aSAH后造成脑损伤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传统上,在动脉瘤破裂后3~7天内出现的脑动脉痉挛被认为是脑损伤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所以大多数的体内研究都着重强调了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在aSAH后的病理生理学或形态学上变化的基本机制。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这一发现最终将重点转向了早期脑损伤对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脑损伤从动脉瘤破裂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患者的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将从a SAH后脑损伤机制开始,回顾aSAH的研究历史,以及早期脑损伤的当前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杜余辉赵建华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早期脑损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