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系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2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遗址
  • 2篇出土
  • 1篇东汉
  • 1篇东晋
  • 1篇学术界
  • 1篇遗址出土
  • 1篇商代
  • 1篇绳纹
  • 1篇史前
  • 1篇双圆
  • 1篇碳氮
  • 1篇同位素
  • 1篇同位素分析
  • 1篇欧亚
  • 1篇欧亚草原
  • 1篇欧亚大陆
  • 1篇青铜
  • 1篇青铜短剑
  • 1篇青铜时代
  • 1篇清代

机构

  • 7篇武汉大学
  • 3篇河南省文物考...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澳大利亚国立...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安徽省文物考...

作者

  • 1篇洪晓纯
  • 1篇徐承泰
  • 1篇何晓琳
  • 1篇姚政权
  • 1篇郭怡
  • 1篇杨娟

传媒

  • 3篇考古
  • 2篇文物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南方文物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颅骨测量数据揭示欧亚大陆东部史前人群扩散的"二层"模式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是基于考古发掘获取的人骨遗存在内的89组古代及现代的人群样本而做的颅骨形态测量研究,侧重说明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在欧亚大陆东部演化分布的“二层”模式。距今6.5万~5万年以前,“第一层”现代人经东南亚大陆向东、向南扩散,他们与现今安达曼人、澳大利亚人、巴布亚人的祖先以及日本绳纹时代人群最为接近。距今约九千年前,拥有东北亚血统的“第二层”现代人出现在中国中部地区,并于距今四千年前后向南扩张至东南亚地区,这些人群在颅骨形态上与西伯利亚人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上述两大人群最初交流有限,在农业能够支撑增加人口密度的情境下,“第二层”现代人增长速度较快,人口数量较多。这两层人群显著的二重结构特征,表明了现代人在欧亚大陆南、北不同迁移路线间的历时性差异。
松村博文洪晓纯Charles Higham张弛山形真理子Lan Cuong Nguyen李珍范雪春Truman SimanjuntakAdhi Agus Oktaviana何嘉宁陈仲玉潘建国贺刚孙国平黄渭金李新伟魏兴涛Kate DomettSin HalcrowKim Dung NguyenHoang Hiep TrinhChi Hoang BuiKhanh Trung Kien NguyenAndreas Reinecke邓婉文(译)赵春光(译)洪晓纯
关键词:欧亚大陆澳大利亚人二重结构
东汉五铢钱的分期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徐承泰范江欧美
关键词:五铢钱东汉清至民国时期清代前期学术界
河南淅川下寨遗址东晋至南朝墓发掘简报被引量:2
2016年
下寨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下寨村北,北临丹江,东、南临滔河,地处两河交汇处。遗址地处盆地之中,地势平坦,大致呈椭圆形沿滔河北岸分布,根据考古勘探,其面积约为60万平方米(图一)。
聂凡魏晓通孙广贺贾长有孙凯曹艳朋宋若虹楚小龙孙静祎李胜利丁保成李航董少清何晓琳何晓琳
关键词:遗址南朝墓东晋考古勘探
横断山区出土“双圆饼首”与“T形茎首”青铜短剑研究
2021年
横断山区的双圆饼首青铜短剑与T形茎首青铜短剑不晚于战国晚期,两者形制、分布、使用环境等各有特点。前者与冀北山地春秋至战国早期流行的双圆饼首短剑最接近,后者体现了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晚期文化的交流或与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的融合。它们的出现与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东端区域及宁夏南部有关。
郝晓晓
关键词:欧亚草原青铜时代
河南淅川县马岭遗址煤山文化遗存的发掘
2020年
马岭遗址于2007~2009年进行了发掘。其中煤山文化遗存包括房屋、灶、灰坑、灰沟、陶棺墓等遗迹,出土了侧装扁足鼎、鼓腹罐、深腹罐、高领罐、瓮、粗圈足盘等陶器,以及少量石器和动物骨骼。这批遗存可分为三期五段,年代从龙山时代晚期延续至二里头文化早期,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煤山文化接近。
郝晓晓余西云刘永信马小姣
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出土龟甲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
2022年
本研究以阜南台家寺遗址出土的商代龟甲及部分动物骨骼为材料,开展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揭示动物食物结构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先民对龟的使用及龟的来源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龟甲的同位素数据相互之间差异较大,通过聚类分析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δ^(13)C和高δ^(15)N值(δ^(13)C=-20.3‰±0.4‰,n=3;δ^(15)N=7.8‰±0.2‰,n=3);第二类是δ^(13)C值居中,δ^(15)N值偏低(δ^(13)C=-21.6‰±0.4‰,n=4;δ^(15)N=7.0‰±0.3‰,n=4);第三类是δ^(13)C值偏低、δ^(15)N值居中(δ^(13)C=-23.7‰±0.6‰,n=4;δ^(15)N=7.6‰±0.3‰,n=4),这意味着该遗址出土的龟甲可能存在多种来源。究其原因,可能缘于先民制作卜甲时使用的龟来源于不同的栖息环境,抑或来源于不同种属的龟。这种用龟行为,或许与殷墟甲骨上记载的“贡龟”密切相关。尽管本研究通过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商代先民的用龟行为尚属初步,但毋庸置疑,本研究为全面探索商代先民的用龟行为、拓展甲骨学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证据和视角。
杨娟姚政权郭怡谢诗雨何晓琳高颖彤胡耀武
关键词:龟甲商代
河南淅川县马岭汉代砖室墓发掘简报被引量:3
2016年
马岭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乡贾湾村马岭自然村,地处丹江与淅水交汇处西南的临江台地上,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2°55′49″,东经111°28′30″,海拔160~166.3米(图一)。该遗址于1957年被河南省文物工作队调查发现,1958年和1974年进行了两次发掘,1963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淹没区,2007~2009年武汉大学考古学系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发掘,发现了后冈一期文化至清代的遗存。
余西云郝晓晓赵新平
关键词:砖室墓汉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