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承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癫痫
  • 3篇基因
  • 2篇早发性
  • 2篇综合征
  • 2篇癫痫性
  • 2篇癫痫性脑病
  • 2篇难治
  • 2篇难治性癫痫
  • 2篇脑病
  • 1篇蛋白
  • 1篇休克蛋白70
  • 1篇遗传学
  • 1篇遗传学分析
  • 1篇乙醛
  • 1篇乙醛脱氢酶
  • 1篇神经元
  • 1篇神经元超微结...
  • 1篇生酮饮食
  • 1篇疼痛
  • 1篇疼痛阈值

机构

  • 6篇承德医学院
  • 5篇郑州大学
  • 1篇郏县妇幼保健...

作者

  • 5篇王媛
  • 2篇杨志晓
  • 1篇王莉
  • 1篇李艳娜

传媒

  • 4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乙醛脱氢酶7家族成员A1基因突变致吡哆醇依赖性癫痫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经二代测序确诊的5例吡哆醇依赖性癫痫(PDE)的临床表型、治疗及乙醛脱氢酶7家族成员A1(ALDH7A1)基因突变的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5例以早期癫痫起病的吡哆醇依赖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ALDH7A1基因测序,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一代Sanger验证,对其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5例确诊为吡哆醇依赖性癫痫的患儿中,男女比例为4∶1,就诊年龄为出生2~10个月。临床表型中5例患儿均为新生儿期起病,有反复癫痫发作,表现为肌阵挛发作、痉挛发作或局灶性发作;应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较差,长期大剂量口服吡哆醇疗效较好;5例患儿均来自其父亲和(或)母亲的复合杂合突变;例1为剪切纯合突变c.247-2(IVS2)A>T,例2为错义突变c.584A>G(p.N195S)及无义突变c.1003C>T(p.R335*),例3为错义突变c.1553G>C(p.R518T)及c.1547A>G(p.Y516C),例4为错义突变c.1547A>G(p.Y516C)及移码突变c.1566_1568delTAC(p.522_523delCTinsC),例5为错义突变c.1061A>G(p.Y354C)及无义突变c.841C>T(p.Q281X,259)。其中c.247-2(IVS2)A>T为未报道过的新生剪切位点突变。结论吡哆醇依赖性癫痫由ALDH7A1基因突变引起,早期临床表现多以新生儿期难治性癫痫起病;抗癫痫药物治疗疗效差,经吡哆醇有效控制,对该类患者应尽早行基因分析以早期确诊。
梅道启梅世月郑璇陈国洪王媛毕文静董世杰胡香玉杨秀安王潇娜张耀东
关键词:癫痫
6q25.3缺失致Coffin-Siris综合征1型1例被引量:1
2022年
总结1例6q25.3缺失致Coffin-Siris综合征1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突变特点。患儿为7岁6个月女童,有喂养困难、反复感染、语言及运动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喉软骨发育不良等表现,浓眉、牙齿稀疏、背部多毛,伴多动及攻击性行为、癫痫发作、共济失调。先证者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示染色体6q25.3区域存在约4.27 Mb杂合缺失,包含ARID1B基因在内的17个基因,其父母CNV-seq无异常。家系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示先证者ARID1B基因第1~20外显子全部缺失,父母为野生型。先证者临床症状较重,单倍剂量不足是先证者的遗传学病因。
梅道启梅世月成怡冰王莉王媛陈国洪孔京慧章波杨志晓张耀东杨秀安
关键词:拷贝数变异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质中热休克蛋白70、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蛋白表达和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应用不同浓度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干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蛋白的表达,观察其对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Cys C低浓度组(Cys C1)、Cys C中浓度组(Cys C2)、Cys C高浓度组(Cys C3),每组12只。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进行改良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 NSS)。Western blotting半定量检测损伤中心脑皮质组织中HSP70、LC3-Ⅱ/LC3-Ⅰ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70、LC3的阳性细胞个数;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皮质神经元自噬相关蛋白LC3和神经元核抗原(Neu N)共染的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值;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Cys C1、Cys C2组m NSS评分明显减少(P<0. 05),HSP70的表达较IR组明显升高(P<0. 01);而Cys C3组m NSS评分升高,与IR组差别无显著性(P>0. 05); Cys C3组HSP70的表达明显降低(P<0. 01); Cys C各浓度组LC3-Ⅱ/LC3-Ⅰ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 01); LC3和Neu N共染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逐渐增强(P<0. 05);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Cys C1、Cys C2组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有所改善,而Cys C3组脑皮质神经细胞损伤较重。结论 Cys C可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浓度过高则导致神经细胞自噬性死亡。
陈萌杜超田焕娜王爱乐夏晓晓
CDKL5基因相关早发性癫痫性脑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经二代测序确诊的7例CDKL5基因相关早发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以癫痫起病的早发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筛选出7例CDKL5基因突变阳性患儿,并对家系成员进行一代Sanger验证明确来源,对其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7例确诊为CDKL5基因相关早发性癫痫性脑病的患儿中,男女比例为2∶5,起病年龄为出生15 d至5个月;临床表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反复癫痫发作,表现为全面性发作、肌阵挛发作、痉挛发作或局灶性发作;应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较差,部分应用生酮饮食有效。CDKL5基因突变位点均为新生突变,分别为NM003159:c.772776del(p.K258Efs^(*)10)移码突变、NM003159.2 (外显子:9~15)杂合缺失、CDKL5半合子缺失、NM003159:c.268(外显子5)G>T(p.E90^(*),941)和NM003159:c.2578C>T(p.Q860^(*),171)无义突变、NM003159:c.211A>G(p.Asn71Asp)和NM001323289:c.545T>C(p.L182P)错义突变。其中c.772776del(p.K258Efs^(*)10)、c.268(外显子5)G>T、c.2578C>T(p.Q860^(*), 171)尚未见报道。结论 CDKL5基因相关早发性癫痫性脑病是一种起病较早的癫痫综合征,多见于女性,癫痫发作形式不一,脑电图特征早期呈严重异常脑部放电,病情进展呈多种形式演变,头颅磁共振成像无特异性改变。不同基因突变位点可能有不同表型及预后差异,多种抗癫痫治疗效果差,部分对生酮饮食有效。
梅道启陈国洪王媛梅世月唐志慧索军芳王潇娜张耀东董世杰郝新征杨秀安
关键词:难治性癫痫生酮饮食
GRIN2B基因错义变异致早发性癫痫性脑病27型1例报告被引量:1
2022年
早发性癫痫性脑病(EOEE)是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出现的的一种癫痫综合征,具有遗传异质性,表现为早发性、难治性和多种发作类型及全面发育迟滞或倒退等特征。文章回顾分析1例确诊GRIN2B基因变异致EOEE 27型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为12月龄女童,生后第2天起病,表现为难治性癫痫、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头颅磁共振示双侧额部蛛网膜下腔增宽;长程视频脑电图示醒-睡各期均有多灶性尖波、棘波发放,有与临床发作同期的脑部异常放电,提示睡眠期右侧额叶、中央区尖波、棘慢波发放。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发现患儿GRIN2B基因存在新生杂合错义变异c.2635G>A(p.Glu 879Lys)(NM_000834),父母及哥哥基因型为野生型,关联EOEE 27型,未见本位点变异相关文献报道。根据2015年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判定为可能致病。患儿应用托吡酯、奥卡西平及康复功能训练治疗。随访患儿发育较正常同龄儿落后,无癫痫发作,脑电图未见异常放电。GRIN2B基因错义变异(NM_000834):c.2635G>A(p.Glu879Lys)是患儿的可能病因。
梅道启梅世月王潇娜王媛陈国洪杨志晓陈晓轶张耀东杨秀安
关键词:难治性癫痫儿童
PPM1D基因突变致Jansen-de Vries综合征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1例Jansen-de Vrie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明确其基因诊断及遗传学特点,提高临床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10月确诊的1例Jansen-de Vrie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核心家系全外显子基因组检测(Trio-WES)及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分析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采用一代Sanger测序法对发现可能存在的致病突变进行家系成员验证,并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合PPM1D基因突变智力障碍患者的相关报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先证者女童,11个月,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语言及运动发育落后,自闭行为,胃肠功能障碍,身材矮小;鼻梁低平,低位耳,短指综合征。患儿核心家系Trio-WES结果提示:PPM1D基因新生移码杂合突变PPM1D(NM-003620):c.1216delA(p.Thr406Profs*3),染色体核型及染色体CNV分析正常。文献检索目前共报道有18例PPM1D基因突变的智力障碍患者,在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中描述为智力发育障碍伴胃肠道功能紊乱和痛觉阈值升高,其年龄分布在7个月至21岁,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疼痛阈值增高、行为异常、喂养困难、视力障碍、短指综合征、身材矮小、发热或呕吐及先天性发育畸形等相关的一组综合征。结论Jansen-de Vries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全面性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行为异常(孤独样行为、自闭症),颅面发育畸形(前额宽阔、鼻梁低平、低位耳、上唇薄),短指综合征(短脚、小手指粗短),胃肠功能紊乱(溢奶、喂养困难、便秘)。患儿诊断为PPM1D基因新发移码杂合突变变异,目前的治疗方式以康复训练为主,部分矮小症可予生长激素替代治疗,PPM1D基因[PPM1D(NM-003620):c.1216delA(p.Thr406Profs*3)]是该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梅道启王媛陈国洪梅世月杨秀安郝新征李艳娜王潇娜张耀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