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考古与博物馆学系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中国传统绘画
  • 1篇中国文人
  • 1篇中国文人画
  • 1篇中西融合
  • 1篇著录
  • 1篇文人
  • 1篇文人画
  • 1篇文人画家
  • 1篇理论家
  • 1篇美术
  • 1篇美术理论
  • 1篇美术理论家
  • 1篇明代
  • 1篇铭文
  • 1篇画家
  • 1篇绘画
  • 1篇古物
  • 1篇国文
  • 1篇传承
  • 1篇传统绘画

机构

  • 3篇中国美术学院
  • 1篇人民网

作者

  • 1篇任道斌
  • 1篇孔令伟
  • 1篇田梓榆

传媒

  • 1篇美术大观
  • 1篇中国美术
  • 1篇西泠艺丛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明代《宣和博古图》的传播与古物观念的转变--以文王鼎为例
2023年
明代自上而下的各个阶层对三代古物和宋代金石著录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古物考证之风渐微,仿古玩古之风渐重。在宋代金石学家的观念中,本应高居郊庙祭坛之上的鼎彝礼器,在明代重新仿制,用于装点宫廷内府或文人书斋,而明人品评与仿制古器物的样式指南就是《宣和博古图》。在15世纪上半叶,这种现象已然出现。上层官方对《宣和博古图》的推崇,引发了16世纪末《宣和博古图》的翻刻高潮。《宣和博古图》的普及、流通和大众化传播,继而影响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文人及民间文化圈中对待古物的态度。承载着“文王”意象的文王鼎得到了明代统治阶级的推崇,上层官方的偏好藉由《宣和博古图》下沉至民间文化圈,文王鼎被列“上赏”,并成为一种可以复制的图像和装饰纹样,由具象的器物变为一种图式和符号。
李采恩
关键词:古物
《怀米山房吉金图》著录的嘉礼壶尊铭文模本探源
2022年
清代金石学家曹载奎编著的《怀米山房吉金图》中收录了一件政和礼器——嘉礼壶尊,此器底部铭文流露出宋人新意,大致可知嘉礼壶尊铭文的制作模本来源主要有三:一为宋代编著的古器物图谱《先秦古器记》《皇祐三馆古器图》《胡俛古器图》《考古图》《宣和博古图》等;二为当时所能见的三代铜器;三为宋代刊布的传抄古文的研究成果,以上三者,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嘉礼壶尊铭文的制作。
李采恩
关键词:铭文
文人画的血脉与传承被引量:4
2012年
陈师曾归结文人画的四要素是"一为人品,二为学问,三为才情,四为思想"。文人画的精神内涵究竟是什么?古代文人画家多为衣食无忧、不以卖画为主业的官僚、隐士,故其心态平和,作品画面萧散简远。而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是否仍有文人画?怎样的画家才能被称为文人画家?清代出现的"群众文人画家"和当代以卖画为目的而自诩"文人画"的"商业文人画家"能否算做真正的文人画家?对于文人来说,作画亦如同行文,目的是抒发个人的情感。看似单纯的物像背后,往往有着深层的寓意。后人在欣赏文人画的时候,怎样才能发觉文人画背后那些丰富的故事?我们常说"睁眼看世界",并曾无数次讨论"中西融合"、"以西入中"的问题。那么西方学界对中国美术又有多少了解,他们又是如何看待中国文人画的呢?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人画历来受到画家和美术理论家的关注,从文人画的萌芽、兴起,产生背景到对画学发展的利弊皆有不少专论。本期"对画、对话"栏目邀请了任道斌和孔令伟两位老师,另辟蹊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独特的视角重新评价文人画。
任道斌孔令伟田梓榆徐声赵小来
关键词:文人画家传承中国传统绘画中国文人画美术理论家中西融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