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作品数:389 被引量:1,530H指数:19
相关作者:王海杰谭玉珍彭裕文李文生沈馨亚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19篇期刊文章
  • 6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23篇医药卫生
  • 36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65篇细胞
  • 55篇干细胞
  • 41篇血管
  • 40篇蛋白
  • 40篇分化
  • 36篇内皮
  • 33篇视网膜
  • 33篇网膜
  • 30篇基因
  • 28篇小鼠
  • 28篇免疫
  • 24篇神经干
  • 24篇神经元
  • 23篇海马
  • 22篇心肌
  • 21篇神经干细胞
  • 21篇体外
  • 19篇胶质
  • 18篇凋亡
  • 15篇信号

机构

  • 38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25篇复旦大学
  • 21篇新乡医学院
  • 17篇徐州医学院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第二军医大学
  • 7篇赣南医学院
  • 7篇上海市第一人...
  • 6篇上海师范大学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九江学院
  • 5篇上海市肿瘤研...
  • 4篇广东医学院
  • 4篇富山医科药科...
  • 3篇蚌埠医学院
  • 3篇贵阳医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上...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青岛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作者

  • 67篇谭玉珍
  • 64篇周国民
  • 62篇王海杰
  • 61篇彭裕文
  • 53篇汪洋
  • 49篇李瑞锡
  • 31篇佘振珏
  • 30篇张红旗
  • 24篇钟翠平
  • 21篇肖虹蕾
  • 18篇王劼
  • 17篇孙燕
  • 17篇徐铁军
  • 16篇李文生
  • 16篇张凤真
  • 15篇冯东福
  • 13篇谭德炎
  • 12篇王玉兰
  • 12篇陈二涛
  • 11篇高璐

传媒

  • 47篇解剖学杂志
  • 30篇解剖学报
  • 28篇神经解剖学杂...
  • 15篇复旦学报(医...
  • 12篇中国解剖学会...
  • 1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1篇解剖学研究
  • 10篇解剖科学进展
  • 9篇中国临床医学
  • 9篇中国临床解剖...
  • 7篇中国临床神经...
  • 6篇中国病理生理...
  • 6篇中国解剖学会...
  • 5篇中国组织化学...
  • 5篇2007年中...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国外医学(生...
  • 4篇交通医学
  • 4篇2006(第...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5
  • 10篇2014
  • 12篇2013
  • 14篇2012
  • 22篇2011
  • 38篇2010
  • 27篇2009
  • 29篇2008
  • 43篇2007
  • 53篇2006
  • 40篇2005
  • 42篇2004
  • 19篇2003
  • 6篇2002
3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人耻骨肌孔和腹膜前间隙的应用解剖研究被引量:52
2010年
目的通过测量男性国人耻骨肌孔的面积,观察腹膜前间隙的解剖情况,为基于耻骨肌孔全覆盖理念的腹膜前间隙疝修补的手术方式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解剖男性国人尸体24具,其中新鲜尸体2具,共计48侧。测量耻骨肌孔的面积,观察腹膜前间隙的器官结构及其位置毗邻关系。结果国人尸体耻骨肌孔的平均面积为(19.5±3.7)cm2,左右两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耻骨肌孔大小与骨盆大小无相关性,腹壁下动脉的一些分支发至腹膜前间隙,在耻骨肌孔处的腹膜前间隙内下方有盆底静脉丛,有收集盆底血流的静脉(髂耻支)汇入腹壁下静脉,外上方有髂动、静脉,腹壁下血管斜行跨过耻骨肌孔,并发出2~3支小分支。结论本研究能为基于耻骨肌孔全覆盖理念的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为修补材料的改进提供数据,使之适合中国人的解剖构造。
董建许世吾吴钢周远航廖芝伟陈晓军黄琦胡星辰谭德炎
关键词:耻骨肌孔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
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至鞍上区和第三脑室的解剖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至鞍上区和第三脑室的解剖特点,寻找手术入路中各阶段的解剖标志点,并探讨从鞍上区进入第三脑室的不同方法。方法 4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和1具新鲜成人头颅标本,采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暴露鞍上区,0°和30°镜头观察视交叉下间隙和视交叉上间隙,然后分别通过视交叉下间隙及视交叉上间隙进入第三脑室,观察第三脑室内结构,解剖过程中测量相应结构。结果鼻腔阶段的解剖标志点是后鼻孔和蝶窦开口,蝶窦阶段的解剖标志点是视神经隆起、内侧和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颈内动脉隆起、鞍底、鞍结节、蝶骨平台、斜坡凹陷,硬膜内阶段的解剖标志点是终板和灰结节。5具标本中蝶窦内骨性分隔数量范围是1~4个,其中4具标本各有2个骨性分隔延伸至颈内动脉隆起。左侧后鼻孔到同侧蝶窦开口间距是(12.1±2.3)mm,范围是9.9~15.0 mm;右侧后鼻孔到同侧蝶窦开口间距是(13.3±2.6)mm,范围是9.6~16.8mm;内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间距为(9.5±3.0)mm,范围是5.5~13.8mm;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间距为(14.8±3.7)mm,范围是9.2~19.2mm;颈内动脉隆起间距是(16.0±3.1)mm,范围是11.3~18.8mm。视交叉下间隙和上间隙内各解剖结构显露充分。经视交叉下间隙打开灰结节可观察到第三脑室顶、后壁、底各结构,经视交叉上间隙开放终板同样可观察到第三脑室内相应结构。经终板观察第三脑室底更佳,而经灰结节观察第三脑室顶更佳,30°镜头能补充0°镜头的观察视野。结论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可以暴露鞍上区,并分别通过视交叉下方和上方间隙进入第三脑室,显露第三脑室内所有结构,是切除鞍上和第三脑室区域病变的安全方法。各阶段解剖标志点可以引导解剖入路方向、提供安全操作范围,必须正确地寻找和识别。
顾晔张晓彪李文生胡凡余勇谢涛徐文龙王学建
关键词:内镜鞍上区第三脑室解剖学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衰老的调控作用
张大勇谭玉珍王海杰
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培养、移植治疗大鼠PD模型
2005年
目的:研究原代培养的大鼠胚胎中脑前体细胞(mesencephalicprogenitorcells ,MPC)作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 ,PD)细胞替代疗法供体的可行性。方法:PD模型大鼠19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 =9)、假移植组(n =5 )和对照组(n =5 ) ;定期测定移植前后各模型鼠阿扑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的变化,免疫组化定性供体细胞在宿主体内存活和分化的情况。结果:术后6和16周,细胞移植组阿扑吗啡诱导旋转的相对频率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细胞移植组术后16周时的阿扑吗啡诱导旋转的相对频率平均值与对照组对应的相对频率平均值相比也有显著差异;供体细胞能在宿主体内分化为多突起的DA能神经元。结论:原代培养的胚胎MPC可能作为PD患者细胞替代治疗的供体细胞。
费力江澄川冯林音季耀东丁忠良
关键词:大鼠胚胎PD模型DA能神经元细胞替代治疗胚胎中脑体内分化
静脉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改善大鼠梗死心脏功能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途径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24h后经尾静脉注入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或磷酸缓冲液;分别于移植后3d和1个月取材,应用ELISA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细胞移植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并计数血管;超声心动图连续检测大鼠心功能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变化。结果:细胞移植术后3d,移植组VEGF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显示移植组心脏的梗死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细胞内VEGF阳性着色明显强于对照组,1个月时明显减弱。移植术后1个月,在部分移植细胞中检测到心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血管计数显示移植组血管数量较同期对照组增加1.4倍(P<0.01);同时移植组心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通过促进梗死周边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和移植细胞分化,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外周静脉移植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另一条有效路径。
马军葛均波张少衡汪洋虞勇孙爱军史剑慧程蕾蕾舒先红王克强
关键词:心脏功能急性心肌梗死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
β-连环蛋白在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中的表达变化和增殖作用
<正>目的:通过角膜上皮刮除,建立角膜损伤模型,探讨β -catenin 在小鼠角膜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和对创伤愈合的作用。方法:选择6~8周的 C57BL/6J 小鼠,通过刮除角膜上皮, 制作角膜损伤模型。将角膜损...
韩晓洁
文献传递
骨髓基质细胞对离体Parkinson鼠脑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2006年
为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对离体Parkinson鼠脑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新生大鼠离体“Parkinson鼠病”模型,取成年大鼠骨髓,培养、分离、纯化骨髓基质细胞,将骨髓基质细胞(MSCs)与离体脑片联合培养,应用高效液相法观察了脑片和培养液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3,4-二羟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经MPTP代谢产物mpp+损伤的脑片多巴胺含量与正常组、联合培养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而mpp+组培养液内DOPAC和HVA含量也减少(P<0.05)。但联合培养组与正常组相比DA,DOPAC和HVA的变化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提示,联合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对mpp+毒性损伤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该模型也为在脑片上测量单胺类神经递质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金莉蓉洪震钟春玖汪洋沈馨亚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PARKINSON病脑片
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修复作用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 探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tMCAO)模型,将tMCAO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液)的PBS液对照组、接受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的NSCs组、接受转染VEGF基因的NSCs移植的NSCs-VEGF组,采用立体定向法将相应移植物注射到tMCAO模型的右侧纹状体缺血半暗区。各组移植后2、4、6、8、10、12周进行神经功能损害程度(NSS)评分;移植后7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NSCs-VEGF组移植细胞的VEGF基因表达情况;12周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追踪NSCs-VEGF组移植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情况,并同时行各组移植区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半定量计数。结果 移植后2~12周,NSCs-VEG组的NSS评分均低于其它3组,第12周时的NSS评分与其它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7d,NSCs-VEGF组的移植细胞从移植点向周围迁徙,部分表达VEGF基因;移植后12周,NSCs-VEGF组部分移植细胞分化成神经元,其移植区血管内皮细胞数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结论 转染VEGF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所致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朱巍毛颖周良辅汪洋江永朱剑虹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转染脑缺血
BMP-4对视神经头处髓鞘形成的抑制作用
刘培培周国民
微小RNA对自噬的调控作用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自噬(autophagy)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细胞内稳态和细胞生存中具有重要意义[1].研究表明,自噬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自噬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激活及生物学功能受到多种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 associated gene,Atg)和信号通路的调节.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由22~2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分子,通过与靶基因不同程度的碱基互补配对,引起靶mRNA降解或阻遏靶mRNA的翻译,在转录后水平对基因进行调控.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通过调控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参与自噬过程的调节,在生物体发育、心血管疾病发生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吴学平王海杰谭玉珍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微小RNA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生发细胞生存
共3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