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作品数:787 被引量:3,109H指数:23
相关作者:田海平许家星李祥俊章伟文吴向东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30篇期刊文章
  • 3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3篇哲学宗教
  • 109篇文化科学
  • 87篇政治法律
  • 51篇经济管理
  • 37篇社会学
  • 35篇自然科学总论
  • 18篇艺术
  • 18篇历史地理
  • 9篇文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医药卫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语言文字
  • 2篇理学
  • 1篇军事

主题

  • 128篇哲学
  • 84篇主义
  • 69篇文化
  • 67篇社会
  • 46篇价值观
  • 38篇道德
  • 38篇自我
  • 38篇教育
  • 37篇社会主义
  • 36篇伦理
  • 32篇儒家
  • 29篇政治
  • 21篇民族
  • 21篇核心价值观
  • 18篇德性
  • 18篇伦理学
  • 18篇美学
  • 17篇社会主义核心
  • 17篇自由主义
  • 14篇意识形态

机构

  • 765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北京外国语大...
  • 4篇河南大学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伊利诺伊大学
  • 2篇保定学院
  • 2篇东南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河北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天津社会科学...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 2篇中国政法大学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共中央编译...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作者

  • 45篇吴玉军
  • 44篇李祥俊
  • 43篇韩震
  • 32篇张曙光
  • 29篇严春友
  • 21篇刘成纪
  • 21篇章伟文
  • 20篇孙亮
  • 16篇强昱
  • 16篇李建会
  • 15篇王葎
  • 14篇田海平
  • 14篇吴向东
  • 14篇沈湘平
  • 14篇李晓东
  • 12篇刘丹
  • 12篇许家星
  • 11篇兰久富
  • 10篇王虎学
  • 10篇杨述刚

传媒

  • 34篇哲学动态
  • 30篇北京师范大学...
  • 26篇哲学研究
  • 17篇自然辩证法研...
  • 17篇衡水学院学报
  • 16篇中国特色社会...
  • 16篇太原师范学院...
  • 15篇道德与文明
  • 12篇思想政治课教...
  • 11篇当代中国价值...
  • 11篇科学技术哲学...
  • 10篇学术研究
  • 10篇学术月刊
  • 9篇河北学刊
  • 8篇学习与探索
  • 8篇天津社会科学
  • 7篇社会科学战线
  • 7篇江海学刊
  • 7篇中国道教
  • 7篇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 7篇2024
  • 24篇2023
  • 20篇2022
  • 6篇2021
  • 11篇2020
  • 18篇2019
  • 23篇2018
  • 10篇2017
  • 28篇2016
  • 30篇2015
  • 40篇2014
  • 39篇2013
  • 67篇2012
  • 76篇2011
  • 72篇2010
  • 61篇2009
  • 70篇2008
  • 61篇2007
  • 38篇2006
  • 9篇2005
7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隋唐之际老子《道德经》诸注的思想倾向
隋唐之际老子《道德经》之注,仅有佚文留存至今者,为刘进喜与车惠弼、蔡子晃等,是成玄英的同时代人而略早。这三位活跃于隋唐之际的道教理论家以其强烈的逻辑思辩的追求,为成玄英重玄学的理论建构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从这三位曾被杜...
强昱
关键词:道体无心正解
人的尊严与生命伦理
“尊严”是频繁出现在生命伦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但美国学者麦克琳却在最近认为,尊严在生命伦理学中是个无用的概念,可以毫无损失地用其它概念比如尊重人的自主性概念所代替。文章反驳了麦克琳的观点,定义了尊严的含义,认为生命伦理学的...
李建会
关键词:生命伦理学
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概念被引量:3
2012年
近些年来,国内外哲学界在维特根斯坦思想研究中,逐渐关注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特别是试图从当代哲学的视角解读他的语法概念的思想内容。(Forster;陈嘉映;韩林合,第11章)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维特根斯坦对"语法"概念的使用完全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严格,而如何理解其"哲学语法"概念,实际上意味着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
江怡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法概念哲学界当代哲学
欧美学校的公民教育及其价值观教育被引量:1
2008年
一、公民教育课程不乏意识形态性质 对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长期以来,有人习惯性地认为他们缺乏明确、系统、严格规范的关于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的规训与教化,尤其是没有类似我们国家目前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等形式的“意识形态”课程。实际上,西方国家非常重视价值观教育和价值观影响力的争夺,他们把自己的所谓价值观视为西方主导地位或霸权的软实力。
曲瑞华王葎韩震
关键词:公民教育课程价值观教育意识形态基础教育思想政治
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的典范
2002年
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是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根本点;体现时代需要,推动时代发展,是二者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坚持与时俱进,是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共同本质,是二者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表现形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和发展过程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全面发展的主旋律。
慧文与天台法统
2007年
慧文号称天台宗二祖,但他在天台宗法统中的地位和对天台宗创宗的贡献一直有争议。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认为慧文之所以成为天台宗二祖,是因为灌顶建立天台宗法统的需要,并非由于他的实际地位和对天台宗的创立有多大贡献。灌顶的这一说法在后世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
徐文明
关键词:法统
确定性追求与自我的解构——早期现代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后果被引量:2
2006年
与古代哲学从自我以外的本原或上帝当中寻求确定性的做法相反,早期现代哲学选择了从自身寻找确定性根据的道路。无论是笛卡尔的实体性自我,还是康德的功能性自我,都体现着这种确定性追求的努力方向。然而早期现代哲学在从自我当中寻求确定性的根源时,也将人本身的感性的、流动的成分宣扬开来。因而从自我本身出发寻找确定性的根基,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内在的矛盾和冲突,而后现代主义恰恰又将自我当中感性的、流动的成分推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最终导致自我的解构。
吴玉军
天人感应的审美具象化——论庄子的“真人”思想被引量:2
2010年
《庄子》中有多处论及"真人"的地方,而其最根本的特性就在于,此"真人"是一种天人感应的审美具象化。尽管在庄子哲学那里还没有十分明确地提出"天人感应"的说法,但是类似的思想在《庄子》中却无处不在。天人相应思想传神地体现在"真人"能与天地万物相通共感的诸多品性中,而"真人"则又是以具体感性形象出现的。万物禀"道"以生,"道"借万物彰显盎然生意,正是此"本真之道"确立了"真人"形象得以落实的逻辑起点。而这种"真人"境界的获得,则必须将对诸如有无、死生存亡等终极问题的抽象追问转化为具体的感性体验过程。这样最终落成的"真人"则表现出心灵的自在悠游而又具有感性生动的审美形象。
肖云恩
关键词:庄子《大宗师》真人天人感应
生成论批判被引量:2
2012年
当前学术界流行着一股生成论思潮,好像一旦使用了这一理论,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实则不然,生成论并不比预成论更加优越,因为其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比预成论少。生成论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即要生成某物,就必须预先存在生成某物的能力,而且被生成的某物的性质也必须是预定的,否则生成的过程就是无序而混乱的,从而无法生成任何事物。因此,被生成的事物就以生成过程的"目的"的形式制约着生成的过程,使这一过程所生成的不是别的事物,而只能是这个事物。失去了这一约束性的生成过程,就不可能生成任何事物。生成论在本质上是解构主义的,彻底的生成论必定导致事物的解体。生成论不承认事物的预定性,认为有来自于无,这就使事物失去了来源,成为神秘之物。预成论的实质是无不能生有,这一原则是正确的,但其也存在着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同的理论之间不应是一种代替关系,而应是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可以更加完善地解释世界。然而,即使这样的互补仍存在着不可解释的问题,从而不可能提供一种无懈可击的说明。这表明,人的认识一旦超出某个界限或限度,即不再具有解释力。
严春友
关键词:生成论预成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形成--基于柯尔施的被批判及其反批判的一种历史述评
2023年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探源工程”有两个起点,1923年夏是潜在的理论起点,1924年夏是现实的实践起点,而这个实践起点实质上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生成的历史契机。文章以柯尔施为中心来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被塑造生成的历史过程,全面检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从1924年6月开始遭受的一系列批判。公开站在布尔什维克党的政治策略的对立面并公开批评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意识形态的列宁主义,是柯尔施思想发展中的一个分水岭,正是在这个分水岭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才第一次浮现。文章揭示了柯尔施1930年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中如何借用施弗林在1927年首次使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术语并对它进行理论化和概念化的途径和方式,阐明了柯尔施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奠立的哲学基础以及赋予这一概念的独特内涵。
周凡张艺媛
关键词: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共7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