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翻译研究所

作品数:34 被引量:401H指数:12
发文基金: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语言文字
  • 10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5篇翻译
  • 6篇诗歌翻译
  • 5篇翻译规范
  • 4篇文学
  • 4篇文学翻译
  • 3篇译者
  • 3篇文化
  • 2篇学科
  • 2篇译介
  • 2篇译诗
  • 2篇语言
  • 2篇语言规范
  • 2篇晚清
  • 2篇历史语境
  • 2篇抗战
  • 2篇国文
  • 2篇翻译研究
  • 1篇地名
  • 1篇典籍
  • 1篇典籍英译

机构

  • 34篇四川外语学院

作者

  • 25篇廖七一
  • 3篇祝朝伟
  • 3篇杨全红
  • 1篇陈历明

传媒

  • 5篇中国比较文学
  • 4篇解放军外国语...
  • 4篇外国语文
  • 3篇中国翻译
  • 3篇译苑新谭
  • 2篇四川外语学院...
  • 2篇外语研究
  • 2篇外国语
  • 2篇上海翻译
  • 2篇东方翻译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外语教学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6篇2004
  • 3篇2003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译者职责的翻译伦理解读被引量:21
2010年
中西方翻译伦理模式的表述虽然不同,但从整体性要求来看,都可以归结到"忠实性翻译伦理",隐藏在纷繁复杂的学术术语与学术框架之后的乃是传统一元化的"忠实"伦理的现代变体与多元呈现。基于这种认识,Chesterman的圣哲罗姆誓约为评价Newmark的观点提供了参照依据:译者应该以忠实再现原文为目标,奉行圣哲罗姆誓约说规约的职业伦理,这样才能不辱译者的使命。
祝朝伟
关键词:NEWMARK译者职责翻译伦理
硬币的另一面——论胡适诗歌翻译转型期中的译者主体性被引量:16
2003年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强调历史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强调翻译研究的高度概括性而忽视对个体译者翻译实践的考察;因而很难解释胡适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从主题思想、语言到诗体的全面转型.诗歌翻译的转型表现出胡适作为译者主体性的增强,同时也反映出他的文学理念、诗歌翻译功能观和诗学的演进,以及胡适创造中国白话新文学的强烈愿望.
廖七一
关键词:译者诗体文学观
主流话语与重庆反法西斯文学的翻译被引量:1
2012年
在抗战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反法西斯文学、纪实性文学和德国、日本流亡作家的作品翻译不再是单纯的文学活动,而是主流政治话语的强化与建构。翻译对揭露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本质、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念、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廖七一
关键词:主流话语翻译
梁启超与拜伦《哀希腊》的本土化被引量:20
2006年
梁启超是翻译拜伦《哀希腊》的第一人。在其翻译中,他有意识地突出目的文化本位,强调诗歌翻译的社会政治功能,并以此协调政治目标与翻译规范与策略的冲突,塑造出中国化的拜伦与《哀希腊》的想像,使其成为民族救亡和复兴的符号象征。
廖七一
关键词:翻译本土化
胡适译诗与现代翻译规范的构建
2009年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的翻译与他的创作一样,为新的翻译规范指明了方向。他译诗的主题从爱国尚武到宗教、哲学和爱情的扩展,独语、爱情诗、哲理诗和悲剧观念的引进,以及表现语言从文言到白话的演变,不仅反映出自身文学和翻译观念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和构建了转型期翻译的主流话语和诗学规范。
廖七一
关键词:诗歌翻译
“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探源及相关二三事被引量:11
2008年
美国"非正式桂冠诗人"弗罗斯特对poetry多有界说,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是"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一论。因为查核出处失败,有的学人因此生出疑惑:弗氏这句话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他另外有关表述之讹传;论者同时指出,前句话的汉译"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亦不正确,主要是句中的poetry不应理解为"诗歌"而应诠释为"诗意"。本文对上述问题分别进行探源与跟进。
杨全红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论谢天振教授的翻译研究观被引量:10
2008年
在长达30年的翻译研究中,谢天振教授从跨学科的视角介入翻译研究,创立了独到的译介学理论体系,将翻译文学置于特定时代的文化时空进行考察,使翻译研究超越了"术"的层面而上升为一门显学。谢天振教授的学术思想中体现出的问题意识、"学"的意识和理论创新和建构意识,不仅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学术空间,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中国译学的进程和走向。
廖七一
关键词:译介学
翻译与现代白话规范被引量:3
2010年
翻译是引发中国传统语言流变的最重要中介之一。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晚清以来的语言通俗化趋势及《新青年》等杂志围绕白话展开的论争,构建了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白话语言规范的形成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学向现代化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国人语言与思维的现代化。
廖七一
关键词:翻译现代白话语言规范
从“信”的失落看清末民初文学翻译规范被引量:7
2011年
1898年严复提出信、达、雅三原则,译界普遍认为是中国现代译学的肇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三原则的核心"信",在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实践中被悬空,并未产生规范和引导文学翻译的作用。通过对翻译文本、相关的副文本和元文本的研究发现,文学翻译的实用理性、译意的翻译策略、归化的表现形式,以及译家与读者"共谋"而认可和接受的多种译作形态,构建了当时主流的翻译规范。
廖七一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规范
晚清集体叙述与翻译规范被引量:6
2011年
社会叙述理论为翻译规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晚清主流叙述中的"陆沉"、"睡狮"和"老大帝国"首先经由"士大夫"的概念叙述逐渐进入集体叙述。政治小说和爱国诗歌受到译者和读者的青睐,而与中国情势不太相干的文学翻译也通过选择性挪用或元文本的诠释而与民族的救亡启蒙产生关联。翻译成为表征、建构和强化社会集体叙述的主流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廖七一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规范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