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滁州学院地理系

作品数:26 被引量:347H指数:9
相关作者:钟宜顺陶嗣干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4篇历史地理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遗址
  • 4篇环境演变
  • 3篇地貌
  • 3篇地图
  • 3篇矢量
  • 3篇矢量化
  • 3篇全新世
  • 3篇考古
  • 3篇长江三峡库区
  • 2篇丹霞
  • 2篇丹霞地貌
  • 2篇地层
  • 2篇地理信息
  • 2篇地理信息系统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信息系统
  • 2篇遗址分布
  • 2篇神农架大九湖
  • 2篇数据库

机构

  • 26篇滁州学院
  • 12篇南京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5篇蚌埠学院
  • 3篇安徽师范大学
  • 3篇四川省文物考...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山大学
  • 2篇皖西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11篇朱诚
  • 11篇郑朝贵
  • 8篇马春梅
  • 5篇李兰
  • 4篇朱光耀
  • 4篇蔡爱民
  • 3篇钟宜顺
  • 3篇查良松
  • 3篇顾留碗
  • 3篇李中轩
  • 2篇戴仕宝
  • 2篇朱青
  • 2篇武弘麟
  • 2篇黄润
  • 2篇彭华
  • 2篇欧阳杰
  • 2篇俞锦标
  • 2篇刘东良
  • 2篇崔之久
  • 2篇黄林燕

传媒

  • 10篇滁州学院学报
  • 5篇地理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2004年地...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8篇2005
  • 5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54
2007年
湖北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1362处遗址时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西往东、从高往低逐渐增加的。旧石器时代海拔50 ̄500m的遗址数占当时遗址总数的78%,而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71% ̄95%的遗址分布于0 ̄200m的海拔区。该区遗址时空分布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各时代人类都需要选择既靠近水源、又便于抵御洪水的河流1 ̄2级阶地为生存地点。而全新世以来受区域构造抬升影响,河流下切会形成新河谷,且构造运动稳定期河流侧旁侵蚀与堆积也导致大量新阶地在低海拔区增多。因此,人类为适应河流阶地位置变化的迁徙,导致该省中东部低地区遗址逐渐增多。二是该区人类遗址时空分布变化还受气候条件影响。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十堰东北部汉水流域以及荆州西南和荆门以东,从河流地貌发育角度看,该时期遗址分布在较高位置与此时期河流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势区有关。城背溪文化时期原有的旧石器遗址分布区此时的遗址分布寥寥无几,相反,在西南部宜昌附近的长江沿岸却明显增多,并成为该时期一个重要的分布区。大九湖孢粉谱的特征表明,城背溪文化期遗址数只有23处主要与当时处于全新世湿热期降水量较大以及洪水较多有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Ⅳ的中上部,这一阶段总体上气候适宜,是有利于农业文明发展的全新世暖湿期,在湖北中东部地区各时代遗址数递增显著,但屈家岭文化时期,原先分布在长江三峡地区的34处大溪文化遗址有32处消失,而在襄樊—荆门—孝感一线以北的较高地势区却猛然增长了近90处,此种变化主要与当时水域范围扩大有关。楚文化时期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V,处于全新世温干气候阶段,但当时的温湿条件仍有利于农业耕种,故该时期遗址数骤增至593处。湖北东南部海拔0 ̄50m的湖群区因�
朱诚钟宜顺郑朝贵马春梅李兰
关键词:考古遗址河流地貌孢粉记录环境演变
近10年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兼论三峡工程蓄水的影响被引量:56
2007年
根据对近10年来长江入海泥沙量和河口冲淤的对比分析,探讨水下三角洲冲淤对长江入海泥沙锐减以及三峡工程运行的响应。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蓄水导致长江入海泥沙减少1×108t/a量级;(2)1995-2000年、2000-2004年和2004-2005年研究区淤积(冲刷)面积分别占75.5%(24.5%)、30.5%(69.5%)和14%(86%),垂向冲淤速率(负为冲刷)分别为6.4cm/a、-3.8cm/a和-21cm/a。(3)由于地形和水动力的变化以及工程的影响,研究区内冲淤对河流来沙减少的响应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结论包括:三峡水库蓄水加剧了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入海泥沙的锐减是水下三角洲从淤积为主向侵蚀为主转变的主要原因。随着水库拦沙能力的增强等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入海泥沙将进一步下降,河口口门区的冲刷可能加剧,值得有关部门重视。
李鹏杨世伦戴仕宝张文祥
关键词:长江三峡工程水下三角洲冲淤演变
MAPINFO7.0制作古文化遗址分布图的实践
2004年
从任务的相关要求和原始资料提供、矢量化工作的设计及相关技术应用的角度,利用MAPINFO7.0制做了一组古文化遗址分布图,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今后类似工作的建议。
王官勇
关键词:制图古文化遗址MAPINFO
神农架大九湖15.753kaB.P.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被引量:80
2006年
根据对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地层10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148块孢粉样品的分析,发现每块样品的孢粉(浓度)含量都很高,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于137(科)属,可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孢粉带Ⅰ(15.753~11.280kaB.P.)记录了该区域晚冰期及其向全新世过渡时期冷暖波动频繁的气候条件,其中亚带Ⅰ-1(15.753~15.549kaB.P.),Ⅰ-3(14.936~14.505kaB.P.)和Ⅰ-5(12.655~11.280kaB.P.)可能分别对应最老仙女木期、老仙女木和新仙女木冷期,而亚带Ⅰ-2(15.549~14.936kaB.P.)和Ⅰ-4(14.505~12.655kaB.P.)分别对应博令和阿勒罗德暖期。孢粉带Ⅱ(11.280~9.218kaB.P.)代表了由晚冰期冷湿气候向全新世温暖气候转换的早全新世缓慢升温的过渡时期。孢粉带Ⅲ(9.218~7.530kaB.P.)代表中全新世前期的气温波动上升期,7.7kaB.P.前后达到最高温。孢粉带Ⅳ(7.530~4.051kaB.P.)代表中全新世适宜期,水热配置条件最佳。孢粉带Ⅴ(4.051~0.911kaB.P.)体现晚全新世温干的气候。孢粉带Ⅵ(0.911~0kaB.P)反映了大九湖温凉稍湿的气候。
朱诚马春梅张文卿郑朝贵唐领余卢雪峰刘克新陈惠中
关键词:神农架大九湖环境演变孢粉记录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花岗岩坑穴成因研究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海拔1477m,在其山顶花岗岩表面发现大量直径几十厘米至1m 左右、深度10cm 至45cm的坑穴。经对60 处坑穴的形态量测发现,坑穴主要发育在山坡的NE 和SE 一侧;坑穴积水后出水口流向亦主要...
朱诚崔之久李中轩高洁王立新邬祥林郑朝贵沈庆凡郑献章
关键词:风蚀水蚀
文献传递
长江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0年
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工程文物抢救性发掘的宝贵机会,通过对重庆市忠县中坝遗址、丰都县玉溪遗址等典型遗址和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层环境考古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利用年代学、沉积学、重矿物组分鉴定、锆石形态统计、地球化学和环境磁学方法辨别考古遗址地层中古洪水沉积的方法;建立了该区地表孢粉-气候的转换函数,并将其用于对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层的研究,弄清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背景,并将自然沉积地层环境演变记录与典型考古遗址地层古洪水事件作了对比分析。遗址时空分布研究表明:长江三峡库区旧石器时代至宋代677处遗址时空分布总趋势是从西往东、从高往低逐渐增加的,遗址多沿江河分布,且在河流交汇处呈聚集状态,这与人类多选择河流1~2级阶地为生、河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有关。研究表明:中坝遗址能延续5000a的原因一方面与其盐业遗址的属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其长期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有关。从该遗址T0202探方出土近20万件动物骨骼的分类统计证明了这一点。7.6kaBP以来,水位在吴淞高程147.024m以上的古洪水至少在玉溪遗址T0403探方中留下了16次沉积记录。神农架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及其148个孢粉样品和10个AMS14C测年数据表明,该泥炭地层为本项目提供了理想的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背景,尤其8.2kaBP前后的降温事件很明显,6.7~4.2kaBP为中全新世最适宜期,4.2kaBP前后由暖湿转为凉干,3.5~0.9kaBP季风降水整体较弱,0.9kaBP前后转为较凉湿。根据对中坝和玉溪两处遗址地层的研究,在8.2~6.7kaBP期间出现有10个古洪水层;在6.7~4.2kaBP全新世最适宜期遗址地层中出现有8个古洪水层;在3.5~0.9kaBP降水减少的时期,中坝遗址中仅出现2个洪水层(即西周时期的37-1和战国早期的第21层);在0.9kaBP以来降水较多的时期,中坝遗址中存在3个洪水层(即宋
朱诚马春梅李兰孙智彬郑朝贵白九江朱光耀黄润
关键词:长江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环境考古古洪水事件
长江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
本项研究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工程文物抢救性发掘的宝贵机会,通过对重庆市忠县中坝遗址、丰都县玉溪遗址等典型遗址和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层环境考古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利用年代学、沉积学、重矿物组分鉴定、锆石形态统计、地球化学和环境磁学...
朱诚马春梅李兰孙智彬郑朝贵白九江朱光耀黄润
关键词:长江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环境考古古洪水事件
文献传递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花岗岩坑穴成因被引量:9
2008年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海拔1477m,在其山顶花岗岩表面发现大量直径几十厘米至1m左右、深度10cm至45cm的坑穴。经对60处坑穴的形态量测发现,坑穴主要发育在山坡的NE和SE一侧;坑穴积水后出水口流向亦主要朝向NE和SE。对岩石标本的偏光显微镜和X荧光光谱鉴定分析发现,该处基岩为易风化、泥化明显的中细粒钾长花岗岩。该处年平均气温9.2oC,年降水量在1700mm以上,每年12月至翌年3月会经历4个月日气温在0oC上下波动的冰缘作用期,雨雪水冻融交替对基岩的崩解作用明显。该处位于夏季台风雨迎风坡(NE和SE坡)一侧,暴雨常伴随有10级以上大风。现场常可见风力吹蚀带动坑穴中细岩屑对坑穴内壁产生加速旋转磨蚀作用。上述研究表明,该处花岗岩坑穴形成的主要动力成因首先是冰缘寒冻风化作用,暴雨和山顶大风的风力吹蚀加速了坑穴的形成。观察表明,此种作用目前仍在进行之中,风向的转变是造成坑穴出现多种形态的主要原因。由于此处海拔距雪线尚有1500m高差,即使在第四纪盛冰期也仅是接近雪线高度,且因山顶无积雪屯冰的低洼地形,因此,第四纪"冰臼"成因说难以成立。
朱诚崔之久李中轩高洁王立新邬祥林郑朝贵沈庆凡郑献章
关键词:风蚀作用
GIS数据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分析被引量:10
2005年
GIS数据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常使数据质量的优劣具有模糊性,给数据质量评价带来困难,影响了GIS应用。本研究尝试将模糊数学概念引入GIS数据质量评价中,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GIS数字化产品质量评估模型。介绍了模型中评判因子、评价集、权重确定和模糊集合隶属函数的建立过程,并举例说明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矢量化产品的评判过程。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GIS数据质量优劣的客观定性问题,使矢量化数据产品的评判简便、直观,保证了数据质量。
蔡爱民查良松刘东良顾留碗
关键词:矢量化GIS数据
黄山典型地貌类型区DEM坡度提取分析被引量:4
2005年
地面坡度是重要的地形指标,确立坡度类型是进行有关科学研究的环节。选取黄山地区中部山地峰岭、中部山地谷地、外围中低山作为黄山代表实验样区,研究了山区不同分辨率DEM提取坡度的演变特征,对开展相关坡度研究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蔡爱民
关键词:DEM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