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 作品数:9 被引量:6H指数:2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日常生活的迷魅——阿米蒂奇《磁场:马斯登诗歌》的交叉诗学
- 2023年
- 现任英国桂冠诗人西蒙·阿米蒂奇以日常生活书写获得了大众读者和批评界的一致推崇,《磁场:马斯登诗歌》便是他此类书写的代表作。诗人称其诗作主要使用了厨房水槽现实主义手法,但其中多数诗歌实际上采用了他此前提及的“西约克郡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这一手法是阿米蒂奇交叉诗学的体现。他试图通过诗歌形式和内容等层面的不和谐交叉,再现身份认同和地方生活的多元混杂性,呈现物质世界的动态关联性。诗人旨在通过描绘刹那间心灵对物质世界的迷魅体验,启迪现代人重新建立自我与外物的连接感。
- 张姗姗
-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 通向后(现代)田园之路——英美田园主义的生态批评转向
- 2024年
- 英美田园主义思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范式和意识形态,它试图以乡村—自然—弱势群体—生态的价值模块抵制和反抗城市—文化—强势群体—社会的价值模块。英美生态批评界虽高度评价田园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原始生态智慧,却对其是否足以认识和应对生态危机产生了异议。后田园和后现代田园概念是在后工业化社会生态危机语境下的复杂型田园想象。后(现代)田园理念继承了田园主义的多维框架,延续了田园话语的复杂性、时代性、批判性、适应性,以辩证和平等主义取代二元对立和等级化的思维方式,积极承担维养生态系统的伦理责任,是面向现实、融合矛盾、积极入世的田园主义理念。
- 张姗姗
- 关键词:意识形态生态批评生态伦理
- 何以为家——《沃伊采克》中的生存困境
- 2021年
- 戏剧《沃伊采克》描绘了社会最底层人物的生活,以反英雄人物作为主人公,空间与时间灵活转换,通过蒙太奇与意识流等“反戏剧”表现方式,传达了毕希纳对社会各阶层生活现状和生存困境的思考。
- 徐悠
- 俄罗斯诗学关键词:作为原型的乡村被引量:1
- 2020年
- 本文旨在考证俄罗斯文学发展的统一性。其研究基础是俄罗斯文学的主要原型之一——乡村。作者指的是18-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中这种主要原型的历史和文学的起源,考察它在从卡拉姆津和普希金的散文,经由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到"乡村最后的歌手"叶赛宁的诗歌中的发展。特别关注了20世纪下半叶的乡村散文,它是这种文学原型最后的艺术个性化。
- 阿·波尔沙科娃孙雪森(译)
- 关键词:文学原型俄罗斯文学
- 《荒原》中废弃物的经济解读
- 2023年
- 《荒原》之“荒”(waste)既可被理解为精神的空虚,也指向诗中物理存在的各式废弃物。有研究者指出这些废弃物客观反映了一战后英国的生产过剩问题,但未深入谈及诗人对该经济现象的看法。事实上,诗中各式固体废弃物呈现出英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一次性经济和快速消费的出现。艾略特既以荒原意象警示生产-消费-丢弃的线性经济模式可能导致的道德堕落和生态灾难,也在诗中埋下了通过死而复生拯救荒原的线索。这一线索逐渐发展为回归自然循环的有机社会理念,这一理念又与其回归秩序的保守主义主张相互印证。
- 张姗姗
- 关键词:《荒原》废弃物秩序
- “水中死亡”的文化意蕴被引量:2
- 2012年
- 水是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物质,在人类精神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人对其生发想象,影响人类的文艺创作、欣赏。中西方神话、传说及原始哲学中都有将世界解释为几种基本本原之说,水是其中之一。借助想象,水能产生"女性化"的极致美感,而这种极致美感的最终指向就是、也只能是死亡。文艺作品中出现的"水中的死亡"即是水、美感、死亡三者间奇妙关系的最好体现。其中包含的文化意蕴是:水是一种不断在改变着自身存在形式的物质本原与实体;"人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人在自身深处就具有流水般的命运;水每时每刻都很美丽,每时每刻都在前行、流去,其实就是每时每刻都在死去。
- 张璟慧
- 关键词:女性化
- 论《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的“疯癫”被引量:2
- 2013年
- 传记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情爱偏执到近乎疯狂的女主人公阿黛尔.雨果的形象,在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究其原因,除了影片主创人员对影片恰到好处的把握之外,还因为阿黛尔对虚幻情爱的偏执追求,隐秘地展示了人的一种无法直抒的需要:疯癫、虚幻与沉迷,使该影片及阿黛尔的形象具有超凡脱俗的魅力。这种常被视作病态的"疯癫"对人的自我满足及整个人类的文明史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 张璟慧
- 关键词:疯癫传记电影
- 巴什拉物质想象论观照下的“玫瑰”文学被引量:1
- 2012年
- 文学中,玫瑰的足迹到处可见。以巴什拉物质想象论透视这一现象,发现,与传统理性主义观念相反,作为物质的玫瑰构成了人之想象的始基;想象对物质的回应呈现了物质的"主体性";想象与物质是不断唤醒与生发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玫瑰"文学、文化正是"人"与"物"的深度互相创生:想象创造人自身。
- 张璟慧
- 关键词:玫瑰文学
- 审视嗅觉美学:可能性与意义
- 2024年
- 嗅觉是与原始本能最相近的感官,在西方传统理论话语体系中一向遭到贬抑,被赶出审美。而无论古代东西文化史,还是现代科学实验及身体研究都表明,嗅觉不仅是生理的,更是生命的、文化的、艺术的,充满诗意的不确定性与形而上意味。这也是建构嗅觉美学之可能性的基础,其意义就在于,嗅觉美学将在以视觉为第一的西方理论传统上有所突破,反思与视觉紧密相连的启蒙理性,最终理解人类的精神生活。
- 张璟慧
- 关键词:嗅觉视觉启蒙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