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 作品数:41 被引量:65 H指数:4 相关作者: 葛巧玉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政治法律 哲学宗教 经济管理 更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理念探究 2019年 发展是关系一个国家社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历史已经无数次证实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时代新课题,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摄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的十四条方略。新发展理念从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在要求、重要保障、途径和方法、目标与归宿等五个层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谋篇布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邱龙虎关键词:发展方略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结构、动力与生成路径探讨 2019年 从文化自信的主体、客体、表征等方面考虑,大学生文化自信指大学生对中国文化持积极肯定态度,并表现为积极的文化行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由文化认知、文化感情、文化个性、文化行为四部分构成。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文化需求,并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主动养成与外在强化两方面同时发力来实现。 贺兰英新时代高校政治生态评价体系的价值维度与构建路径 被引量:1 2019年 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建构高校政治生态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建设,党内政治生活,选人用人工作,党风政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是建构高校政治生态评价体系的五个价值维度。 余维法少数民族文化商业化开发的风险及其对策 被引量:1 2016年 在"时空压缩"的全球化时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商业化开发得到迅速推进,然而民族文化商业化开发未能在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间取得平衡,引发了民族文化的失真,破坏了民族文化的保护机制。要实现既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收入,又保持民族文化的"本真性",亟须抑制民族文化商业化开发的过度膨胀,探讨民族文化保护的策略,对民族文化开发中的政府功能进行合理定位。 黄成华关键词:民族文化 《中庸》之“性”:基于文本语境的辨析 被引量:1 2019年 《中庸》围绕“性”作了四层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论述:一、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阐述什么是“致中和”的“中庸之道”;二、通过对“诚”及其与“性”之关系的阐述,论述了“率性”即统率、整合自己各种性情“天赋的善性”;三、综合前面两个方面,论述“尽性”(即“尽人之性”)及其意义;四、通过对“诚”的内涵的阐释,进一步论证“率性”之“性”的形而上根源。综合这四个层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庸》之“性”隐含有两个层面的具体内涵:其一指人天赋的各种性情(如需要、欲望等);其二指人天赋的统率、整合自己各种性情的能力,即成己、成物的趋向或动力。所谓“中庸(之道)”,就是用成己、成物的天赋之性,统合人天生的各种欲望、需要,使人在与外物相交感过程中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表达适中得体,即合乎社会礼仪制度的诸种规范。 曾小五关键词:中庸 先秦儒家 道德哲学 湛江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三个先行考量 2021年 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发《关于支持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给湛江新阶段新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湛江应科学精准把握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主动研究落实措施,乘势而上,加快推动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让湛江肩负起省域副中心城市责任,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希望。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是《意见》中对湛江新阶段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 黄祖辉关键词:沿海经济带 省域副中心城市 《意见》 对接 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人格教育融入点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教育人、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基本功能,人格教育充分彰显高校思政教学理念,是贯穿思政教学的一条主线,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备环节。当前由于文化多元、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冲击,大学生出现人格不健全、不健康现象。把人格教育引入思政课教学构建协同的育人体系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葛巧玉 沈玉洁关键词:人格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 信息和虚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逻辑起点的重构 被引量:1 2017年 互联网的信息和虚拟(技术)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起点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虚拟实在"这两种"存在者"很难在现有"世界的物质性"这一逻辑起点中找到它们的归属,并且这二者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现象也没有能够被基本原理给予足够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叙述体系的逻辑起点。首先"存在"具有作为逻辑起点必需的"三重规定性";其次马克思明确把"(人的社会)存在"(ihr gesellschaftliches Sein)归结为"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Das Sein der Menschen ist ihr wirklicher Lebensprozeβ),用"(人的社会)存在",避免了把"存在"等于"物质";再次,避免了陷入"抽象物质观";第四,避免了混淆"存在"与"存在者"层次;最后,"存在"内在地包含了"物质"概念没有很好解释的"信息""虚拟实在"。 操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互联网 逻辑起点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四重呈现 被引量:1 2019年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体现在其对国家理性与社会生活之间矛盾的现实切近,其中包括共同体的公共舆论空间诉求、特殊私利批判、运行逻辑反思以及自由理性期待。马克思通过批评颠倒了制度与人、个体与类之间关系的书报检查令,阐明了自由报刊之于建构公共舆论的意义;通过批判特权者利益亵渎法的普遍性的林木盗窃法案,指出理性国家不能沦为私利工具;通过揭示地区贫困问题中管理机构的官僚本质,提出消除管理贫困是消除地区贫困的根本进路;通过批判基督教国家观,指出国家的建构基础是自由理性而非宗教精神,国家应当是自由个体与理性国家互为生成的“相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王喜关键词:《莱茵报》 共同体 高校思政课互动教学再思考 被引量:1 2019年 思政课是高校的必修课,当前并未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相当数量的研究者认为原因在于思政课课堂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而要改善思政课教学就要采用互动教学模式。事实上,所谓的传统教学模式与互动教学模式不是完全对立的,大学生不喜欢思政课并非完全因传统教学模式而起。思政课互动教学问题需要再做更加深入的思考。 沈丽平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互动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