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 作品数:60 被引量:152H指数:7
- 相关作者:岑山更多>>
- 相关机构:皖南医学院药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清肺排毒汤的体外抗冠状病毒作用研究被引量:13
- 2021年
- 清肺排毒汤由中医经典方剂组合而成,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考察了清肺排毒汤(Qing-Fei-Pai-Du decoction,QFPDD)对冠状病毒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PrestoBlue细胞活性检测试剂检测QFPDD的细胞毒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RT-PCR)和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检测QFPDD在RNA和蛋白水平对冠状病毒的抑制作用;qRT-PCR检测QFPDD对冠状病毒吸附和穿入的作用;qRT-PCR检测QFPDD对干扰素(interferon,IFN)以及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ISGs)的作用。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在RNA和蛋白水平,QFPDD在无毒浓度下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冠状病毒复制,时间进程分析发现,QFPDD主要在冠状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发挥作用。此外,初步机制研究表明,QFPDD一方面可以通过抑制病毒的吸附阻碍其入胞过程,另一方面QFPDD也通过上调IFN和ISGs的表达发挥抗病毒作用。本研究为QFPDD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王琨颜海燕吴硕王辉强李玉环蒋建东
- 关键词:冠状病毒干扰素
- 复方鱼腥草合剂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研究被引量:7
- 2021年
- 复方鱼腥草合剂属于OTC甲类药物,成分为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和金银花五味药材。鱼腥草合剂作为一种中药复方制剂,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疼痛、急性咽炎和扁桃腺炎。本研究对复方鱼腥草合剂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初步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采用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s,CPE)、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RT-PCR)和病毒滴度等多种方法测定了复方鱼腥草合剂的抗流感病毒作用。采用时间进程分析研究鱼腥草合剂作用于流感病毒复制周期中的阶段。结果表明,复方鱼腥草合剂体外具有广谱抗流感病毒作用,对流感病毒国际通用株、我国临床分离株耐药株、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和H7N9均有抑制作用,主要作用于流感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
- 颜海燕王萌王辉强张评浒金汉台李玉环
- 关键词:高致病禽流感耐药株抗流感药物
- 青霉菌I09F484抗菌活性物质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分离纯化青霉菌Penicillium sp.109F484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方法利用大孔树脂、MCICHP20P、凝胶等色谱技术对菌株484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评价各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并初步评价其抗病毒活性。结果从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是棒曲霉素(patulin,1)、龙胆醇(gentisylalcohol,2)、3-羟基苯甲醇(3-hydroxybenzylalcohol,3)、2-甲基氢醌(2-methylhydroquinone,4)、(4S,5S)4,5-二羟基-2-甲基环己-2-烯酮[(4S,5S)-4,5-dihydroxy-2-methylcyclohex-2-enone,5]、表环氧型菌素(epiepoformin,6)、胸苷(thymidine,7)、环(L-脯-L-酪)二肽[cyclo(,J—Pro—L—Tyr),8]。化合物1对多种致病菌具有抑制活性,MIC值范围为64~128μg·mL^-1化合物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表现出抗菌活性,MIC值分别为64和128μg·mL^-1;化合物2对流感病毒A/FM/1/47(H1N1)和A/汉防/359/95(H3N2)具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5.0和5.9μmol·L^-1化合物4对柯萨奇病毒B3型有抑制作用,ICst,值为149.4μmol·L^-1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菌株中分离得到,棒曲霉素(1)是该菌株的主要抗菌活性成分。化合物2和4具有显著的抗流感和柯萨奇病毒活性,其抗病毒活性为首次测定。
- 刘玉凤甘茂罗杨延辉刘忆霜关艳肖春玲
- 关键词:棒曲霉素耐药菌
- 依博素对THP-1细胞炎症细胞因子的作用被引量:3
- 2013年
- 在THP-1细胞中,研究依博素对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作用,以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采用荧光标记底物,证明了依博素对IL-1β转化酶(ICE)和TNFα转化酶(TACE)活性的抑制作用;应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确定了依博素对上述炎症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降低作用;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 (ELISA)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明,依博素对3种炎症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抑制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在THP-1细胞中,依博素可通过抑制ICE酶和TACE酶活性、降低炎症细胞因子mRNA合成作用而使各炎症细胞因子的生成量下降。本研究在细胞水平初步考察了依博素的抗炎作用机制,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新药研究奠定了相关基础。
- 张洋郭连宏李元
- 关键词:抗炎作用THP-1细胞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 基于胰腺癌细胞的杂化外泌体的不同制备方法与表征的比较研究
- 2022年
- 本研究基于外泌体的高亲和力、良好稳定性和低免疫原性,以及脂质体的长循环和被动靶向性的特点,结合外泌体和脂质体的各自优势,利用人胰腺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通过与脂质体膜融合后自组装,成功构建一种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即杂化外泌体,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孵育和冻融法两种制备方法的比较和表征。结果表明,分别利用人胰腺癌HuP-T3和Panc0403细胞系连续培养48 h后提取的外泌体产量最高,利用前者的外泌体产量为0.83±0.07 mg/10^(8)细胞,后者为0.79±0.10 mg/10^(8)细胞;并且,与经12 h、37℃孵育法相比,经冻融法获得的杂化外泌体的膜融合度高,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值较低, zeta电位绝对值大,提示该方法制备的杂化外泌体稳定性更好。研究表明,冻融法得到的杂化外泌体具有更简便的制备方法和适宜的理化性质,这为后续包载不同抗癌药物以构建载药递送系统治疗胰腺癌等实体瘤提供了较为扎实的前期实验基础。
- 周晓菲庄月棠李睿张丽姚红娟李亮
- 关键词:外泌体脂质体
- 以QbD理念(质量源于设计)研究替加环素API杂质分析方法
- 替加环素是一种对抗超级细菌的特效药,它被赋予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审批,批准于2005年6月17日。替加环素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腹泻,恶心和呕吐。一些研究显示副作用与替加环素的杂质有关。因此,迫切需要寻找...
- 王宾宋丹青胡昌勤
- 关键词:替加环素柱切换
- 文献传递
- 抗肿瘤抗生素与分子靶向治疗
- 抗肿瘤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极其复杂多样,是发现与研制抗肿瘤新药物的丰富资源。从已报道的抗肿瘤抗生素可以看到其化学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1)醌类,其中又可分为:蒽环类,...
- 甄永苏
- 文献传递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和2双靶向寡肽融合蛋白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的构建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构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双靶向寡肽融合蛋白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并研究其抗血管生成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抗血管生成寡肽A7、G6与力达霉素辅基蛋白的融合蛋白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表达载体;利用亲和层析进行蛋白纯化,产物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与内皮细胞的结合活性;CCK-8法检测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增殖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分析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影响;划痕法分析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迁移的影响;小管形成分析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成功获得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融合蛋白,产量20 mg.L-1培养基,纯度较高;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具有与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结合的活性;较高浓度能够抑制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的增殖;能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和体外血管生成;其作用机制是通过G6和A7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中AKT蛋白的磷酸化引起的。结论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构建的双靶向寡肽融合蛋白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具有抗血管生成的活性,为A7/G6-力达霉素辅基蛋白进一步体内活性研究和作为药物输送载体研究奠定了基础。
- 姜文国尚伯杨李毅甄永苏
- 关键词:融合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抗血管生成
- 靶向β-catenin/TCF4相互作用小分子抑制剂酶联免疫吸附法高通量筛选模型的优化与应用被引量:1
- 2021年
- 在经典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β-catenin/TCF4(T-cell factor 4)相互作用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生长分化、化疗耐药、转移复发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已成为新型靶向性抗NSCLC转移药物开发的理想靶标之一。为了高效地发现抑制β-catenin/TCF4相互作用的苗头化合物,本研究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优化GST-TCF4βBD包被浓度和β-catenin反应浓度,建立ELISA高通量筛选模型并成功应用于苗头化合物的筛选。ELISA筛选模型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选用2μg/mL GST-TCF4βBD和0.5μg/mLβ-catenin建立ELISA高通量筛选模型,其Z′因子值为0.83,并成功筛选到具有良好抑制活性的白花丹素(Plumbagin)。肿瘤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白花丹素对A549、H1299、MCF7和SW480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TOPFlash实验结果证实,白花丹素对转染的HEK293细胞内β-catenin介导的转录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β-catenin/TCF4相互作用可能是白花丹素抗癌活性的潜在分子靶标之一。文中以β-catenin/TCF4相互作用为靶标,通过系统的实验优化方案,成功地建立了适用于药物高通量筛选的ELISA筛选模型,为高效筛选靶向β-catenin/TCF4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剂奠定了实验基础。
- 付正豪闫干干朱小红刘晓平陈云雨
-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高通量筛选白花丹素
- 9-取代巴马汀衍生物抗幽门螺杆菌活性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本研究共设计合成了15个9-取代巴马汀(palmatine,1,异喹啉生物碱类)衍生物,首次评价了其体外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活性。初步构效关系表明9-位引入适当的二级胺取代基利于抗菌活性提高。其中,代表性化合物5a对部分甲硝唑耐药菌株显示较好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s)值为4μg·mL^-1,优于先导物1。另外,5a显示良好安全性,口服LD50>1000 mg·kg^-1。分子对接实验结果提示,化合物5a可能通过作用于Hp脲酶而发挥抑菌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巴马汀类衍生物发展成一类新颖抗Hp联合用药组分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
- 范田运庞晶曾庆轩汪燕翔游雪甫宋丹青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构效关系分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