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4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危机
  • 1篇学术转型
  • 1篇演剧
  • 1篇月刊
  • 1篇中国民俗
  • 1篇中国民俗学
  • 1篇中国戏曲
  • 1篇中国戏曲史
  • 1篇日记
  • 1篇商帮
  • 1篇商路
  • 1篇四大名旦
  • 1篇荀慧生
  • 1篇晚清
  • 1篇戏路
  • 1篇戏曲
  • 1篇戏曲史
  • 1篇岭南
  • 1篇旅游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

作者

  • 3篇陈志勇
  • 1篇王霄冰
  • 1篇宋俊华
  • 1篇张益嘉

传媒

  • 3篇文化遗产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民俗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荀慧生与1930年代京剧“四大名旦”的评选——以《戏剧月刊》《申报》等民国报刊为中心被引量:4
2017年
京剧"四大名旦"是对梅、程、荀、尚四位旦角名伶的特定称谓。它是1930年代初由上海捧荀慧生的"白党"策划并通过《戏剧月刊》"现代四大名旦"征文评选而产生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沪上色彩。尽管程、荀、尚三伶在"四大名旦"中的排序颇有争议,但这一名号负载着丰富的符号意义,被广泛认可和接纳,成为中国京剧旦角艺术的最高范本。本文从"四大名旦"术语生成史的角度考察其背后所蕴藏着的丰富讯息和文化意涵。
陈志勇
关键词:京剧四大名旦荀慧生
商帮、行会与近代汉口的会馆演剧——兼论中国戏曲史上“商路即戏路”之命题被引量:4
2018年
近代城市的商帮、行会,是戏班、伶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戏曲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汉口依长江和汉江的水路之便成长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全国各地的商帮汇聚至此,建造了大量的行帮会馆。会馆戏台常常演出家乡戏和本地戏,促进了声腔剧种的融合和城市演剧的繁盛。近代汉口商帮行会所主导的会馆演剧,是寻绎城市戏剧繁荣机制,诠释中国戏曲史上"商路即戏路"命题之新内涵的重要实例。
陈志勇
晚清岭南官场演剧及禁戏——以《杜凤治日记》为中心被引量:8
2017年
岭南远离中国的文化中心,清中叶以后岭南戏曲才迎来发展的高峰。同治、光绪年间,浙江人杜凤治在宦粤14年的日记中,较为清晰地记录了晚清广府官场宴戏及民间演剧的面貌,为我们触摸100多年前岭南戏曲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文献。《杜凤治日记》还以官员的视角展示官府禁戏的历史场域,重现各种禁戏指令出台和执行的始末,开显官方与文化传统、地方士绅及在华洋商等多重因素较力的隐幕。
陈志勇
关键词:禁戏
中国民俗学:从民俗主义出发去往何方?被引量:8
2016年
民俗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是指现代社会中对于民俗的二手传播和展演现象。在二十世纪里六十年代初,当德国民俗学者汉斯·莫泽首次使用它时还明显带有贬义色彩,随后经过学术界的广泛讨论,逐渐转化成了一个中性化的术语。以鲍辛格为代表的新一代民俗学家主张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对民俗主义现象展开经验性的文化分析,直至八十年代,东德民俗学家斯特洛巴赫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观出发呼吁放弃使用民俗主义的概念。中国民俗学目前也因面临学科边缘化等危机而从内部出发谋求学术上的转型,当前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民俗主义现象正可为民俗学者提供讨论的话题和研究的对象。从民俗主义的研究实践出发,中国民俗学可发展起一系列的学术分支,如公共民俗学、政治民俗学、经济民俗学、艺术民俗学、宗教民俗学等,通过与相关学科进行平等而富有建设性的对话,以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
王霄冰
关键词:民俗学学科危机学术转型
从旅游开发角度浅谈乌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被引量:12
2014年
旅游开发能否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一直是学术界颇具争议的论点。乌镇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蕴含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通过旅游开发的模式,为保护、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努力。但在经济效益主导下,也产生了"空心化开发"、缺乏特色文化、文化氛围遭损、商业化严重等弊端。为此,应当通过合理引导原住居民、开发品牌文化、限制客流、合理降价等手段加以改善。
张益嘉宋俊华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