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南政法大学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基地

作品数:27 被引量:85H指数:6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司法
  • 5篇社会
  • 4篇调解
  • 4篇法院
  • 4篇法院调解
  • 3篇社会化
  • 3篇损害赔偿
  • 3篇赔偿
  • 3篇破产
  • 3篇民事
  • 3篇纠纷
  • 3篇法学
  • 2篇刑事
  • 2篇诉讼
  • 2篇违约
  • 2篇衔接
  • 2篇效力
  • 2篇民法
  • 2篇民事公益
  • 2篇民事公益诉讼

机构

  • 25篇西南政法大学

作者

  • 1篇侯国跃
  • 1篇陈伟
  • 1篇张楚

传媒

  • 2篇人民检察
  • 2篇法治论坛
  • 1篇当代法学
  • 1篇法学杂志
  • 1篇环境保护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学术论坛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重庆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公证
  • 1篇南京大学法律...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西南政法大学...
  • 1篇法律科学(西...
  • 1篇中国检察官
  • 1篇东方法学
  • 1篇刑法论丛
  • 1篇刑事法评论
  • 1篇法学教育研究
  • 1篇民商法论丛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损害赔偿请求权探析被引量:1
2021年
检察民事公益诉讼中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具有复合性特征,可以细分为补偿性损害赔偿请求权、惩罚性损害赔偿请求权和撇去不法收益请求权。在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中,补偿性赔偿请求权并无适用空间;惩罚性赔偿请求权未来可考虑由检察机关享有,以加强对不法主体的威慑;撇去不法收益请求权与个人信息侵权的小额分散性相契合,检察机关基于对“沉默的大多数”集合性公共利益的教济,应具有提起请求的权利。
颜卉朱刚庞伟华
关键词: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正当性证成被引量:1
2018年
法院调解社会化契合现代司法的发展规律,具有理论正当性与逻辑自洽性。在理论维度,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正当性体现为司法权的社会保留,调解权社会化与审判权运作之并行不悖;在实践层面,需从诉讼中的人案'剪刀差'、成本转嫁与收益的外部性、社会转型等方面阐释。法院调解社会化之限度体现为'两重视角、三项原则'。'双重视角'指制度构建角度与个案适用角度;'三项原则'是有限性原则、适宜性原则与优先性原则。
曾令健
关键词:法院调解社会化成本转嫁
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司法确认案评析被引量:8
2017年
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实施后法院办结的首例案件,贵州省人民政府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确认案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回顾该案,可以发现其在司法确认制度的适用范围和程序设置方面进行了创新,推动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同时就司法确认的审查标准、确认后的救济以及确认书的既判力问题引发了新的思考。
任世丹
关键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司法确认
区块链智能合约涉诈骗犯罪中数字货币的定性及价值衡量被引量:1
2022年
随着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的发展,利用智能合约的匿名性、去中心化和分布式记账功能进行犯罪的案件数量呈上升态势。现阶段,集中体现为行为人借助智能合约技术向被害人宣传可以通过对数字货币“搬砖”进行获利,从而骗取被害人持有的具有财产价值属性的以太币、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但通过智能合约返还的却是不具有市场流通性的虚假的虚拟货币。作为一种新型网络犯罪类型,本文重点对同类案件中数字货币的概念、特征、属性及价值认定展开探讨。
颜卉朱刚
关键词:诈骗犯罪区块链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匿名性
法院调解社会化:实践评价与学理反思被引量:2
2019年
当代中国法院调解社会化有邀请调解与委托调解两种主要形式,前者将社会力量“请进来”,后者将案件“送出去”。法院调解社会化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诸多学理、法律、社会及政治问题亟需反思、回应。邀请调解呈现制度表达与司法实践的背离现象,一个重要表征是运行目的明确性与运行边界模糊性并存。委托调解实践是斑驳、交杂的纠纷解决多元主义的一种体现,尚不构成具有独立品格、独特属性的纠纷解决领域。委托调解实践透露出的加大纠纷解决中的社会力量比重的讯息,有益于司法制度建设。我们既要认识到法院调解社会化实践对超越“审判调解”结构性困境、发展纠纷解决机制的意义,也要警惕其与现代司法特性、规律之间的张力。
曾令健
关键词:委托调解纠纷解决多元主义
我国《民法典》第10条中的“习惯”之识别被引量:14
2021年
学界关于《民法典》第10条中的“习惯”究竟是指事实习惯还是习惯法存有争议.就法与习惯的关系而言,可谓矛盾且既存,因为“习惯”不同于法律,但又必须具备“法”的要素,故,应以习惯法而不是事实习惯去定位“习惯”.为了有效对“习惯”进行识别,有必要对其进行类型化分析.“习惯”的基本分类为民事习惯和商事习惯,二者实质区别在于民事习惯形成于众多普通主体之间,而商事习惯仅形成于当事人双方之间,因而,前者可通过普遍知晓、内容确定的特性进行识别,后者可沿用《合同法司法解释(二)》对交易习惯的识别标准进行确定,即商事习惯应具有反复实践和当事人内心确信两大要素.
侯国跃何鞠师
关键词:民法典习惯法
被监护人侵权责任的学理分析与适用被引量:4
2021年
在被监护人侵权案件的司法实践中,裁判在责任主体、归责原则、责任形态、监护人尽职评价四大核心问题上的分歧表明,《侵权责任法》第32条所导致的“类案异判”现象较为普遍。然而,《民法典》第1188条并未对《侵权责任法》第32条进行实质性修改。随着《民法典》施行,如何避免前述现象在嗣后实践中重演,值得关注。其中,忽视注意义务的观点纷争导致了被监护人侵权定责模式的复杂化,进而造成了前述法律适用乱象。“注意义务补足说”是被监护人侵权四大核心问题的纾困之钥,由此出发,根据法律对注意义务的要求不同,以类型化为手段确立如下适用规则:并合监护人的监护义务与被监护人的注意义务,视同完全行为能力人的注意义务,依循法律对注意义务要求的不同,区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注意义务的差异,依照具体侵权类型(包括一般侵权)的法律规定,考量被监护人、监护人的责任构成。
朱福勇李春波
关键词:司法适用
我国个人破产程序设置的模式选择被引量:9
2021年
各国及地区因为历史成因、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等因素的不同,对个人破产程序的具体设置方式存在差异,但可根据功能将其划分为法庭内个人破产程序和法庭外债务清理程序,二者皆以个人破产法为依托,共同构成个人破产程序的完整内涵。基于个人破产程序功能及启动时间的差异性,对我国个人破产程序的设置模式进行考量:首先,可采取庭内加庭外二阶化架构,以清算、重整程序为标准程序,和解程序前移,并在特定类型案件中以法庭外债务清理程序为个人破产的前置条件;其次,在重整与清算程序二者的选择适用上,有自由选择和限制选择两种模式可供参考,从债权、债务人以及社会利益的整体角度进行考量,有条件的适用清算程序将更契合个人破产立法目的;最后,将破产主体、破产原因和收入测试结果作为启动清算和重整程序的评价条件,最终赋予进行破产清算的债务人相对宽松的余债免除条件。
颜卉
关键词:个人破产清算程序重整程序破产和解
法院调解社会化研究——一个法社会学的述评被引量:2
2017年
法院调解社会化是中国司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相关成果历经了从"只言片语"到"分散式研究"的道路。这些成果在学术谱系上为系统研究法院调解社会化提供了智识基础。域外相关研究展示出强烈的实践主义风格,可以为分析中国问题提供智识借鉴,但必须对其原有语境保持清醒的认识。基于"实践主义法学研究范式",有成果系统探讨了法院调解社会化并力求智识增量,提出了"纠纷解决合作主义"等具有"中层理论"意涵的学术命题,但仍存不足。在实践主义法学范式中,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向培育及完善社会化机制、域外实践及其研究之中国借鉴、制度实践研究之拓展与深化、"大数据"之于法院调解社会化、理论体系建构等方向延展。
曾令健
关键词:法社会学
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从严政策的反思与调控
2021年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时期,为了调整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宽严对象,从严惩治具有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的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实施了以主观故意的刑事推定、客观行为类型的兜底规制为内容的从严惩治的刑事政策。但是,这也诱发了对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的双重从重,以及过失妨害传染病防治行为犯罪化的运行风险。为了规范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从严惩治政策的实践运行,应当遵循以精准定罪为基础、以量刑从重为主线的运行方式。
陈伟霍俊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