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研究中心
- 作品数:20 被引量:69H指数:5
- 发文基金:安徽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多排螺旋CT诊断成人永存镰状窦6例及文献回顾
- 目的分析成人永存镰状窦的多排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大脑深静脉发育异常的进一步认识。方法 6例经MSCT脑血管成像诊断为永存镰状窦的成人患者,经多排螺旋CT重组技术,对其静脉成像进行分析判断。结果 6例患者均为临床疑诊颅内...
- 宫希军郑穗生王龙胜江安红赵红相丽
- 文献传递
- 胸部良恶性病变中小淋巴结的MSCT对照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胸部良恶性病变的中小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对胸部中小淋巴结转移的认识。方法胸部良性病变和胸部恶性病变各30例行胸部MSCT检查,对两组胸部10mm以下的淋巴结进行观察,记录其形态、密度、数量、有无融合及位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观察到胸部良恶性病变中小淋巴结236枚,其中良性病变组142枚,恶性病变组94枚。良性病变组142枚淋巴结CT值为(17.1±22.6)Hu,有72(50%)枚淋巴结中间有低密度,5枚发生钙化,3枚发生融合,淋巴结形态非膨胀型形态(三角形、扁平形、不规则形、条形)共120(85%)枚,解剖分布多见于4R/L、5、6区淋巴结和双腋下淋巴结;恶性病变94枚淋巴结CT值(35.2±22.2)Hu;有18(19%)枚淋巴结中间有低密度,有11枚发生钙化,有3枚发生坏死,20枚发生融合,淋巴结膨胀型形态(圆形、椭圆形、边缘隆起三角形)共71(76%)枚,恶性病变组的中小淋巴结还可见分布于1、2R/L、7、8、10R/L区。结论对于胸部中小淋巴结,有恶性病变的病史,当中小淋巴结的密度较实、边界呈膨胀生长趋势、数个淋巴结有融合趋向、边缘模糊、或解剖分布于肺尖、上气管旁或食管旁时,要考虑到转移的可能。
- 赵红郑穗生王龙胜宫希军江安红
- 基于ADC图的影像组学模型在前列腺癌Gleason危险度分级中的诊断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讨基于ADC图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鉴别前列腺癌Gleason危险度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行前列腺MRI检查并行手术或穿刺病理学证实为前列腺癌的59例患者资料(28例Gleason评分≤3+4分,31例Gleason评分≥4+3分),采用ITK-SNAP软件对患者的ADC图像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共勾画病灶73个,采用Pyradiomics方法提取纹理特征Spearman去除相关性较高的特征,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回归进行特征筛选,最终采用迭代的方式建立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模型,筛选最优诊断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用曲线下面积(AUC)表示。结果共提取94个特征,通过Spearman去除相关系数较高的72个特征后,经LASSO筛选出最佳特征10个,构建SVM最优模型,在训练集中其AUC为0.95(95%CI:0.90~1.00),经交叉验证后,在验证集中AUC为0.87(95%CI:0.72~1.00)。结论基于ADC图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鉴别前列腺癌Gleason低危组和高危组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赵茹赵红宫希军虞红珍张志强王龙胜
- 关键词:前列腺癌表观扩散系数
- 基于QCT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质成分变化及骨密度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应用定量CT(QCT)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质成分变化及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维持性血透患者156例,另选取150例与血透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体积骨密度(vBMD)、皮下脂肪含量(SAT)、内脏脂肪含量(VAT)、椎旁肌面积及椎旁肌脂肪面积等体质成分的差异。将血透组患者分为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和非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N-SHPT)两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体质成分和骨代谢指标的差异;使用相关性分析研究两组患者vBMD与年龄、透析龄、体质成分及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血透组VAT和椎旁肌脂肪面积均高于对照组。血透组中SHPT组vBMD高于N-SHPT组(P<0.05)。SHPT组的透析龄、血钙、iPTH、ALP高于N-SHPT组(P<0.05)。SHPT组、N-SHPT组vBMD均与年龄、椎旁肌脂肪面积呈负相关;SHPT组vBMD与iPTH、ALP呈正相关,N-SHPT组vBMD与ALP呈负相关,与iPTH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VAT与椎旁肌脂肪面积较健康人群增加,椎旁肌脂肪含量越高vBMD越低;SHPT患者vBMD较N-SHPT患者高,可能与SHPT患者iPTH的升高有关。
- 詹昊陈其春刘田田王龙胜
-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骨密度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基于MR Q-Dixon序列和QCT测量小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可行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定量CT(QCT,quantitative CT)与MR Q-Dixon序列测量小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Dietinduced obesity,DIO)的小鼠动物模型,6周龄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只,第一组给予普通饲料饲养40周,第二组给予高脂饮食20周,第三组给予高脂饮食40周,2名医师利用QCT和MR Q-Dixon序列对小鼠肝脏脂肪含量进行测量,对QCT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Fat%Q)和MR Q-Dixon序列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Fat%M)进行一致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实验QCT肝脏脂肪含量测量值为17.6(6.00,28.95)%,MR Q-Dixon序列肝脏脂肪含量测量值为19.6(5.70,29.55)%。两种方法评估脂肪肝严重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χ^(2)=4.000,P=0.216),且一致性较高(Kappa=0.816,P<0.001);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呈正相关(r=0.978,P<0.01)。结论在定量测量小鼠肝脏脂肪含量方面,定量CT与MR Q-Dixon序列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即可在体定量研究小鼠脂肪肝动物实验。
- 蒋海波陈其春倪良平张岱胡锐薛琦张野王龙胜
- 关键词:脂肪肝小鼠
- 区域灰质体积和局部一致性与内外倾性的相关性研究
- 2018年
- 目的探究大学生艾森克人格与脑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0名健康大学生志愿者,行常规序列MRI平扫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行3D-T1WI全脑结构像及BOLD扫描,采用SPM8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分析,获取脑结构参数区域灰质体积(GMV)和功能参数局部一致性(REHO)。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评分。区域GMV和REHO值改变与评分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将年龄、性别及颅内总GMV作为外部回归因子。结果内外倾性(E)与神经质(N)分数无相关性(r=-0.39,P〉0.05)。E评分与右侧颞中回GMV负相关(r=-0.38,P〈0.05),坐标值(X=54,Y=-30,Z=-9),与左侧中央前回REHO值正相关(r=0.50,P〈0.05),坐标值(X=-42,Y=0,Z=48)。N评分与大脑区域GMV及REHO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大脑区域GMV及REHO值与人格特质具有相关性,人格特质的不同是基于个人在大脑中结构及功能的差异。
- 苏莲子邹立巍祁荣淼徐佳佳郑穗生
- 关键词:神经质
- 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诊断价值分析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评价肺栓塞患者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间接征象的诊断价值,提高肺栓塞的诊断率,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99例疑诊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以CTPA作为肺栓塞的确诊依据,分为肺栓塞组(40例)和非肺栓塞组(59例),观察CTPA间接征象的特点,包括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双侧胸膜明显增厚、右心室肥大伴室间隔偏移、肺梗死及马赛克征,对CTPA的间接征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D-二聚体的定性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栓塞组中胸腔积液发生率47.50%、双侧胸膜明显肥厚发生率25.00%、肺梗死发生率10.00%、右心室大伴室间隔偏移发生率12.50%、心包积液发生率5.00%、马赛克征发生率7.50%、D-二聚体阳性率100.00%,而非肺栓塞组中分别为27.10%、10.10%、0、1.70%、1.70%、0、59.30%。结论胸腔积液、肺梗死、马赛克征及右心室肥大伴室间隔偏移等CTPA间接征象的出现,结合实验室指标D-二聚体的升高,对疑似肺栓塞患者具有提示诊断意义。
- 祁闻赵红王龙胜郑穗生杨进杨进
- 关键词:肺栓塞CTPA胸腔积液D-二聚体
- 小脑囊性占位病变的MR诊断
- 目的分析各种小脑囊性占位性病变的MR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术前接受MR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小脑囊性肿瘤患者,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8~68岁,平均38.6岁。结合临床表现,观察其发生部位、信号特点。结果血...
- 宫希军郑穗生王龙胜鄢龙江安红赵红管松
- 文献传递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留学生临床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4
- 2018年
- 留学生医学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留学生医学教学质量是目前亟待探索的课题。笔者结合影像学、临床实习教学实践,分析留学生医学影像学临床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留学生医学影像学临床实习教学特点、师资准备、教材选择、教学形式方面寻找提高留学生医学影像学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方法和对策。
- 郑穗生王龙胜王龙胜赵红宫希军
-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留学生
- 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骨折预测模型的构建
- 2024年
- 目的基于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值和骨代谢指标构建骨质疏松症(OP)患者发生腰椎骨折的预测模型。方法以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52例(骨折组)和OP患者104例(未骨折组)为研究对象,分析骨折组腰椎QCT骨密度值与血清Ⅰ型原胶原C-端前肽(P1CP)、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及β-胶联降解产物(β-CTX)指标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腰椎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与未骨折组比较,骨折组的女性、跌倒史占比高,β-CTX水平高,维生素D/钙剂用药史占比、腰椎QCT骨密度值、P1CP、N-MID水平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骨折患者腰椎QCT骨密度值与血清P1CP、N-MID呈正相关,与β-CTX呈负相关(r分别为0.523、0.506、-0.53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水平的腰椎QCT骨密度值、P1CP、N-MID及维生素D/钙剂用药史是腰椎骨折发生的保护因素,较高水平β-CTX是危险因素(P<0.05)。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腰椎骨折的敏感度为84.62%,特异度为97.12%,曲线下面积为0.926(95%CI:0.873~0.962)。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良好,一致率为0.910。结论较高水平的腰椎QCT骨密度值、P1CP、N-MID及低水平β-CTX的OP患者腰椎骨折风险较低,使用维生素D及钙剂可有效预防OP患者,尤其女性腰椎骨折的发生。
- 王敏王龙胜王龙胜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密度LOGISTIC模型腰椎骨折骨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