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暨南大学纳米化学研究所

作品数:7 被引量:4H指数:1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2篇新型碳材料
  • 2篇碳材料
  • 2篇近红外
  • 2篇近红外发光
  • 2篇红外
  • 2篇发光
  • 1篇氮化
  • 1篇氮化物
  • 1篇乙烯
  • 1篇乙烯醇
  • 1篇英文
  • 1篇荧光粉
  • 1篇水热
  • 1篇水热法
  • 1篇水热法制备
  • 1篇热法
  • 1篇钛酸
  • 1篇钛酸钙
  • 1篇稀土
  • 1篇稀土掺杂

机构

  • 7篇暨南大学

作者

  • 3篇孟建新
  • 2篇范莉莉
  • 1篇刘关喜
  • 1篇刘应亮
  • 1篇万垂铭
  • 1篇满石清
  • 1篇徐萌
  • 1篇朱新海
  • 1篇彭文芳
  • 1篇张浩然

传媒

  • 2篇光谱实验室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无机盐工业
  • 1篇第11届固体...

年份

  • 5篇2011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Ca_8Mg(SiO_4)_4Cl_2:Eu^(2+),Nd^(3+)的近红外发光
2011年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8Mg(SiO4)4Cl2:Eu2+,Nd3+近红外发光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近红外,可见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荧光寿命等对样品进行了测试。研究了Eu2+、Nd3+的掺杂浓度对近红外发光性能的影响及相对强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Ca8Mg(SiO4)4Cl2:Eu2+,Nd3+是一种优良的近红外发光材料,Eu2+的掺入可提高Nd3+的近红外发光强度,Eu2+,Nd3+的掺杂量分别为1.0%、1.2%时,近红外发光最强。在该体系中有显著的Eu2+对Nd3+的近红外发光敏化现象,并初步探讨了该体系中Eu2+对Nd3+近红外发光的敏化机理。
范莉莉万垂铭孟建新
关键词:近红外发光敏化
Na_2SrSiO_4:Ce^(3+),Tb^(3+),Yb^(3+)的制备及近红外量子剪裁发光性质
2011年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新型N a2SrS iO4:C e3+,Tb3+,Y b3+的近红外发光材料。对样品可见和近红外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及荧光寿命的研究表明,N a2SrS iO4:C e3+,Tb3+,Y b3+中存在高效的Tb3+→Y b3+的量子剪裁下转换效应,下转换量子效率约为182.4%。C e3+的共掺大大提高了样品的紫外光吸收,显著敏化了样品的近红外发光效率。研究了C e3+,Tb3+和Y b3+掺入量对其发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 e3+的浓度为2%,Tb3+的浓度为13%和Y b3+的浓度为16%时,样品的近红外发光最强。
刘关喜孟建新
关键词:量子剪裁近红外发光YB3+
稀土掺杂氮化物LED用荧光粉的常压合成
雷炳富沙磊李清华阳区刘应亮
关键词:LED常压合成
高分散钛酸钙纳米粒子的水热法制备被引量:1
2011年
以氯化钙、钛酸丁酯为原料,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用一步水热法获得了高分散的钛酸钙纳米粉体。研究了合成条件对钛酸钙粉体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并利用XRD、TEM、纳米粒度仪和热重分析仪等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保持溶液总体积为43 mL的条件下,选取水热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为6 h,PVA溶液(4 g/L)用量为10 mL,NaOH溶液(5 mol/L)用量为18 mL,可得到粒度均匀、分散性好、粒径只有几个纳米的钛酸钙粉体。对分散剂PVA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所得产物在高温煅烧后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分散性。
范莉莉彭文芳孟建新
关键词:钛酸钙水热法聚乙烯醇高分散
金核壳纳米粒子的控制合成及其生物复合(英文)被引量:3
2010年
合成了一系列Au/SiO2核壳纳米粒子,并详细研究了Au纳米壳层的生长过程。发现在金纳米壳层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2个竞争反应。利用这一发现,可将金纳米壳层的吸收峰从524nm连续调谐至980nm处。恩度是一种临床抗癌药物,我们首次将其生物复合于吸收峰位于808nm的Au/SiO2壳层表面,得到Au/SiO2-Endo,通过FTIR测试证明该生物复合成功。将恩度特殊的饿杀肿瘤特性以及对肿瘤具有特异识别能力,与Au/SiO2纳米壳层结构的光学可调谐特性以及良好的光热转换能力复合于一体,我们期望得到一种治疗肿瘤效果更强的新型药物。
张浩然满石清徐萌朱新海
关键词:金纳米粒子核壳结构恩度
新型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我们发展了一类简单的方法构建了碳的空心结构。以醋酸盐为原料,无需模板,在醇类化合物诱导下,在600℃附近一步成功获得了不同形貌的碳空心结构,包括空心碳球,空心碳管和空心碳八面体等,并提出了反应机理。所获得的
刘应亮郑明涛贺文启肖勇袁定胜黄浪欢谭绍早
文献传递
新型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刘应亮郑明涛贺文启肖勇袁定胜黄浪欢谭绍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