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师范大学中原文化生态研究中心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大型溞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 1篇底泥
  • 1篇营养盐
  • 1篇上覆水
  • 1篇生态研究
  • 1篇生物操纵
  • 1篇中原传统文化
  • 1篇中原文化
  • 1篇主流文化
  • 1篇文化
  • 1篇文化生态
  • 1篇相互作用
  • 1篇小环藻
  • 1篇磷浓度
  • 1篇金鱼藻
  • 1篇化生
  • 1篇间隙水

机构

  • 3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马剑敏
  • 2篇靳萍
  • 2篇高伟
  • 1篇王桂兰
  • 1篇杨程
  • 1篇徐婷婷
  • 1篇蔺庆伟
  • 1篇于飞
  • 1篇王洁玉

传媒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当代中原文化生态研究论纲被引量:4
2014年
当代中原文化生态研究缘起主要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时代命题;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中原历史文化具有典型代表性,传统文化资源丰厚但开发相对滞后;广大人民群众阶段性猛增的精神文化需要与供给相对滞后;以文化生态优化杠杆,快速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其内涵结构主要包括当代中原文化的外部生存环境、主要文化圈层存在形态、发展趋势及相互之间的合理结构与发展状态、良性文化圈层对消极文化的竞争态势和能力等。主流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价值与制度形态、理论与文献形态、媒体与舆论形态、遗址与文物形态、文学与影视形态等;大众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媒体舆论与娱乐节目形态、作品产品与休闲场所形态、民俗民风与礼仪行为形态、服饰饮食与流行风尚形态等;传统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历史文献典籍保存、历史文物遗址保存、传统人文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当代中原文化生态的优化,一是促进主要文化圈层内部环境的活跃与和谐;二是促进主要文化圈层之间的协调与互补;三是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互动。
王桂兰
关键词:文化生态中原传统文化
磷浓度对小环藻、大型溞和金鱼藻三者相互作用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解磷浓度对水生植被恢复和生物操纵效果的影响,分别用小环藻(Cyclotella sp.)、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代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沉水植物建立水生微宇宙模型,在25℃、2600 lx光强和11 mg/L氮浓度条件下,分别研究小环藻与大型溞、小环藻与金鱼藻、小环藻-大型溞-金鱼藻共培养时4种磷浓度(0.05、0.1、0.5和2 mg/L)下小环藻、大型溞、金鱼藻的增长率以及培养液中氮磷去除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小环藻与大型溞、小环藻与金鱼藻两两共培养时,磷浓度为0.05—2 mg/L时,金鱼藻和大型溞均生长良好,小环藻受到明显抑制,其密度保持较小幅度的正增长。在小环藻-大型溞-金鱼藻三者共培养时,在0.05—2 mg/L的磷浓度范围内大型溞和金鱼藻生长良好,与两两共培养相比,小环藻则受到了更大程度的抑制,在磷浓度为0.05—0.1 mg/L时藻密度呈现负增长.这说明在水生态系统中,大型浮游动物和沉水植物对浮游藻类的联合控制效果远好于各自单独的控制效果,该控制效果随磷浓度的提高而减弱,以≤0.1 mg/L的磷浓度为最佳。在实验结束后测定氮磷去除率发现,在最低磷浓度(0.05 mg/L),即磷限制时,水中磷去除率最高,在最高磷浓度(2 mg/L),即氮限制时,水中氮去除率最高。
靳萍徐婷婷杨佩昀高伟王洁玉马剑敏
关键词:小环藻大型溞金鱼藻磷浓度生物操纵
卫河新乡段底泥-间隙水-上覆水中营养盐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15年
为研究卫河新乡市区河段底泥-间隙水-上覆水中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3年1、4、7、10月对卫河新乡段上游(S1)、人口密集区(S2)、人工拓宽河道形成的牧野湖入湖水口(S3)、湖岸静水区(S4)、湖心处(S5)和湖区下游(S6)共计6个样点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1)S1和S2底泥中总氮(TN)、氨氮(NH^+_4-N)含量呈现随深度增加而上升的趋势,除S3外,各样点底泥中总磷(TP)含量的垂向分布在15~20 cm处比表层含量低,但并无明显规律性;(2)S2、S3、S4样点在4月时底泥(干重)中的TN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8、2.2、1.7 g/kg,10月时TP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88、0.22、0.21 g/kg,除S3号样点外,其余各样点底泥NH+4-N的含量均在7月出现最大值,按样点号依次为25.42、37.19、14.23、12.28、34.11 mg/kg;(3)间隙水中TN和NH^+_4-N含量的垂向分布与底泥中的分布相似,间隙水和底泥中的TN、NH^+_4-N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T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4)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各营养盐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杨佩昀于飞杨程蔺庆伟靳萍高伟马剑敏
关键词:底泥间隙水上覆水营养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