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气候中心

作品数:425 被引量:2,523H指数:26
相关作者:田红段春锋谢五三王胜吴必文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0篇期刊文章
  • 146篇会议论文
  • 27篇科技成果
  • 6篇专利
  • 6篇标准

领域

  • 288篇天文地球
  • 83篇农业科学
  • 26篇水利工程
  • 2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建筑科学
  • 6篇电气工程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131篇气候
  • 65篇降水
  • 64篇淮河流域
  • 57篇气象
  • 44篇气候变化
  • 38篇旱涝
  • 37篇灾害
  • 31篇暴雨
  • 25篇气温
  • 21篇环流
  • 21篇旱涝急转
  • 20篇汛期
  • 19篇气候特征
  • 18篇低频振荡
  • 18篇气候预测
  • 18篇城市
  • 17篇振荡
  • 16篇农田
  • 15篇风险区划
  • 14篇蒸散

机构

  • 425篇安徽省气候中...
  • 118篇安徽省气象局
  • 51篇南京信息工程...
  • 24篇中国气象局国...
  • 21篇中国气象局
  • 15篇安徽省气象信...
  • 14篇安徽省气象科...
  • 11篇安徽农业大学
  • 9篇国家海洋局第...
  • 9篇安徽省公共气...
  • 8篇武汉区域气候...
  • 7篇安徽省大气探...
  • 6篇南京大学
  • 6篇淮河水利委员...
  • 4篇安徽师范大学
  • 4篇合肥工业大学
  • 4篇江苏省气象局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蚌埠市气象局
  • 4篇合肥市气象局

作者

  • 121篇田红
  • 85篇谢五三
  • 80篇王胜
  • 59篇唐为安
  • 52篇段春锋
  • 52篇卢燕宇
  • 51篇徐敏
  • 48篇程智
  • 43篇罗连升
  • 42篇何冬燕
  • 41篇温华洋
  • 35篇丁小俊
  • 35篇吴必文
  • 31篇吴蓉
  • 23篇戴娟
  • 20篇鲁俊
  • 20篇邓汗青
  • 19篇曹雯
  • 19篇杨玮
  • 17篇陶寅

传媒

  • 17篇气象
  • 17篇安徽农业科学
  • 12篇暴雨灾害
  • 11篇气象科学
  • 10篇气象科技
  • 10篇气候变化研究...
  • 10篇大气科学学报
  • 10篇第33届中国...
  • 9篇长江流域资源...
  • 8篇中国农学通报
  • 8篇第30届中国...
  • 7篇气象科技进展
  • 7篇2011年第...
  • 6篇高原气象
  • 6篇应用气象学报
  • 6篇气象学报
  • 6篇干旱气象
  • 6篇气象与环境学...
  • 6篇第26届中国...
  • 5篇中国农业气象

年份

  • 3篇2024
  • 10篇2023
  • 14篇2022
  • 13篇2021
  • 23篇2020
  • 9篇2019
  • 24篇2018
  • 23篇2017
  • 27篇2016
  • 21篇2015
  • 20篇2014
  • 36篇2013
  • 25篇2012
  • 60篇2011
  • 44篇2010
  • 32篇2009
  • 20篇2008
  • 1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4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50年安徽省气候年景评估方法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安徽省196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灾情资料,依据极端气候事件及主要气象灾害评估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挑选主要气候事件及气象灾害评估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综合加权分别构建年干旱、雨涝、低温冷冻害、高温、风雹及雾霾等气候异常指数评估模型和灾损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方法构建气候年景模型,反演近50a安徽省年景指数序列,参照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百分位数法划分气候年景等级阈值,分别取0~10%,10%~30%,30%~70%,70%~90%,90%~100%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气候年景。近50a来,1965年、1973年、1975年、1993年和1997年为好气候年景;1966年、1969年、1991年、1996年和1998年气候年景差。通过综合灾损模型以及相关气象灾害文献资料验证表明,气候年景评估方法和等级标准可以较好地反映年度气候的真实状况,可为省、市、县级区域的气候年景评估提供科技支撑。
石磊王胜盛绍学
关键词:气候年景主成分分析
基于SPEI的安徽滁州市旱涝特征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利用1961—2019年安徽滁州地区7个国家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1980—2019年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单产数据,采用多时间尺度的SPEI旱涝指数,探讨分析滁州地区气象旱涝特征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滁州地区SPEI具有明显的月际、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各月的SPEI收敛性最强,夏季各月的SPEI离散度最大,且呈现明显的春旱、夏涝特征,季节性连旱、连涝中春夏连旱、春夏连涝造成的影响最重。滁州市2000年以后春季呈现干旱化态势,20世纪90年代后夏、冬季均转为变湿的态势,尤以冬季变湿趋势最为显著,而秋季干湿趋势不明显,但2009年以后略有增湿趋势。3月的SPEI3与小麦气候产量相关性最显著,两者存在二次项系数为负的抛物线关系,当3月的SPEI3值大于0.81或小于-1.93时,可能会造成小麦高度减产。
郁凌华谢五三熊世为张鑫童邢程胡姗姗
关键词:旱涝特征
未来RCPs情景下淮河流域夏玉米卡脖子旱风险预估被引量:2
2021年
针对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淮河流域夏玉米的可能影响,基于历史灾损构建的致灾阈值模型,应用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中的5个全球气候模式(GCMs)和3种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输出的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计算不同RCPs情景下致灾阈值以上气象干旱发生频率,结合承灾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构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开展淮河流域21世纪近期(2020—2039年)、中期(2040—2069年)和远期(2070—2099年)夏玉米抽雄—乳熟期卡脖子旱风险预估。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模式对淮河流域的气温和降水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气温模拟效果更佳。未来夏玉米抽雄—乳熟期将有所提前,该生育期日数缩短;预估未来淮河流域夏玉米抽雄—乳熟期气象干旱日数年际变幅大,从其线性趋势看,RCP4.5和RCP8.5情景下气象干旱日数线性趋势不明显,而RCP6.0情景下线性增加显著。在致灾因子及承灾体的综合影响下,未来淮河流域夏玉米卡脖子旱风险年际波动大,干旱灾害风险增大,21世纪各时期,其风险远期最高、中期最低;不同情景由低向高排放情景下干旱风险依次增高。预估的干旱风险空间差异明显,总体上该流域北部风险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
宋阿伟王胜段春锋谢五三唐为安戴娟丁小俊吴蓉
关键词:夏玉米淮河流域
滁州市汛期雨量多尺度时间变化特征及其GA-BP模型预测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分析了滁州地区汛期雨量的多尺度时间变化特征,以国家气候中心的百余项环流指数作为预报因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预测因子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汛期雨量气候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1961—2017年汛期雨量存在准2a、4a的年际尺度及准11a、16a的年代际尺度周期变化特征,总体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及21世纪以来3个时段分别对应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两种方案对滁州地区7个站的预测误差分别为122mm和144mm,其中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因子优化的方案预测效果更好。
熊世为张新民段春锋郁凌华胡姗姗
关键词:气候预测
西风角动量输送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急流关系研究
利用1958~1997年NCEP/NCAR一日四次的风场再分析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季节平均西风角动量(即u角动量)经向、垂直输送通量及其三个分量(平均经圈环流、定常波、瞬变涡输送通量)的气候特征,特别是讨论了12~2月、6...
杨玮王盘兴何金海李丽平成丽萍
关键词:输送通量气候特征
文献传递
冬季鄂霍次克海海冰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英文)被引量:3
2009年
利用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讨论了冬季鄂霍次克海及其邻近海区海冰异常与同期北太平洋风暴轴的联系。结果发现,冬季鄂霍次克海西南部海区海冰面积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共同作用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在西北-东南方向的伸缩及强度的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而在海温异常的共同作用下,鄂霍次克海东北部及舍列霍夫海海区海冰面积异常则主要影响风暴轴的南北位移和强弱。
何冬燕邓学良朱伟军
关键词:风暴轴海冰SVD分析鄂霍次克海
近50年安徽省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及区划研究被引量:46
2012年
利用安徽省70个台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根据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计算得到安徽省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GIS空间插值对气候舒适度进行综合区划和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气候舒适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分布特征,季节上每年4-10月气候总体舒适,而11月-次年3月气候相对不舒适;空间上南部地区气候较为舒适,而北部气候相对不舒适。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年气候舒适天数逐年增多,且在1986年左右存在一次显著性增多的突变;年不舒适日数明显减少,并且在1997年左右也发生一次显著性减少的突变。综合区划显示,全省气候最舒适区主要位于沿江地区和江南南部,而气候最不舒适区位于淮北东北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
王胜田红谢五三唐为安丁霞
关键词:综合区划
基于种植结构的安徽省气候生产潜力估算及粮食安全气候承载力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面向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揭示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探讨在特定种植结构下气候条件对粮食安全的承载能力,可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逐级订正法和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参数建立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和水稻(Oryza sativa)等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基于作物种植结构和粮食供需关系分析了安徽省气候条件对粮食安全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安徽省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种植结构格局总体匹配度较好,能够较好发挥各地气候资源优势。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潜力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导致玉米、一季稻、双季晚稻的气候生产潜力显著下降,线性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减少576、231、167 kg·hm^(-2),并且近年来小麦、玉米和一季稻主产区的气候生产潜力不稳定性增强。安徽省粮食潜在生产总量呈北高南低的特征,受种植结构和气候生产潜力的综合作用,不同作物对粮食潜在生产总量的贡献不一,从全省来看,小麦、一季稻、玉米和双季稻的贡献依次为42%、32%、18%和8%。小麦贡献了沿淮淮北地区粮食潜在生产总量的主要部分,占比超过50%,沿江西部则以双季稻为主,而江淮之间和江南地区一季稻的贡献可达60%以上。综合气候生产潜力、粮食供需结构和人口数量等因素,安徽省不同地区气候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大多超过了现有人口数,相对剩余率总体可达50%以上,但其地域分异显著,空间分布总体呈东北向西南递减的格局。为充分保障粮食安全,在部分超载地区需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供需关系。
卢燕宇孙维方砚秋唐为安邓汗青何冬燕
关键词:粮食安全人口规模自给率
中国天山区域云量的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被引量:15
2013年
基于1961—2008年天山区域24站云量的逐日资料,使用相关和M原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中国天山区域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春季、秋季和冬季,伊犁河谷以北总云量最多,夏季则在中天山和东天山的部分区域最多,低云量在夏季占总云量的比重最大;(2)区域平均总云量在春季和秋季呈减少趋势;低云量在各季节均呈增加趋势,尤其在冬季和夏季;(3)总云量的年代际变化不明显,而低云量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都处在高值期。(4)低云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在20世纪90年代,而冬季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由少到多的气候突变;总云量未发生明显的气候突变。(5)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和同期降水有较好的相关性。春季低云量和夏季降水,相关系数可达0.52。
赵勇崔彩霞贾丽红何冬燕
关键词:总云量低云量降水气候变化
基于GIS的芜湖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为了减少暴雨洪涝灾害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使用芜湖市气象、水文、地理信息、社会经济等资料以及FloodArea淹没模型,在GIS平台上提取制作出了T年一遇的芜湖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以及不同重现期下人口、GDP以及土地利用等风险区划图谱。以芜湖2016年7月2日暴雨为例,对暴雨洪涝风险区划方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7月2日暴雨过程中,芜湖市辖区青弋江一带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与实况较为相符,漳河一带风险区划等级较实况略偏低。总体来说,芜湖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较为合理,可有效减少暴雨洪涝灾害对环境的影响。
李鸾谢五三吴蓉
关键词:GIS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共4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