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1
发文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哲学
  • 1篇笛卡尔
  • 1篇独立化
  • 1篇因果关系
  • 1篇三联书店
  • 1篇上帝
  • 1篇神圣
  • 1篇书店
  • 1篇偶性
  • 1篇我思
  • 1篇乌托邦
  • 1篇乌托邦精神
  • 1篇希望哲学
  • 1篇理智
  • 1篇个体化
  • 1篇光照
  • 1篇黑格尔
  • 1篇本体论
  • 1篇本体论证明

机构

  • 5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篇欧阳谦

传媒

  • 2篇哲学评论
  • 1篇世界哲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基督教学术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2017年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谢林与黑格尔对笛卡尔做出了相互联系但并不相同的解读,这归因于两人各自哲学体系的联系与差异。他们都将笛卡尔的我思视作近代哲学的革命性开端,但却对笛卡尔所遗留的自我意识统一性、神与主客体的统一性、自然与精神的撕裂等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克服与超越。本文通过梳理谢林《近代哲学史》与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对笛卡尔的不同解读,归纳出他们对笛卡尔的肯定与多角度批评,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他们的笛卡尔解释与各自哲学立场的内在关系。
雷思温
关键词:我思本体论证明
哲学支点的转向
2021年
赵汀阳先生的《第一哲学的支点》(以下简称《支点》,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5月版)一书,旨在将第一哲学的奠基从知识论转向以伦理、实践为导向的创造、生存活动,这一转向紧紧围绕着对第一哲学的整体理解以及对"支点"的重新锚定而展开。全书有三对核心概念,分别为"思"与"行"、"心灵"与"心意"、"物"与"事"。可以说这三对概念彼此之间的深刻差异,共同塑造了《支点》一书的核心关切与基本问题意识。
雷思温
关键词:三联书店
上帝与人类认知——托马斯论抽象与神圣光照被引量:1
2016年
关于托马斯认知理论中上帝与人类认知活动的关系,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认为人的认知活动并没有上帝的参与,并主要取决于亚里士多德主义式的自然化与经验化的抽象活动;另一种认为奥古斯丁主义式的神圣光照在人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其不充分的地方。本文论述了这两条道路在托马斯认知理论中相合相异的复杂关系。而在这一关系中,两条道路的异质性更为突出。这一复杂关系能够反映托马斯在消化亚里士多德主义认知理论时所面对的一些问题及其努力。他的这一处境对于理解经院哲学甚至现代哲学的认知理论具有普遍性,同时也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世纪天主教思想在消化与整合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时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雷思温
邓·司各脱论偶性的独立化被引量:1
2019年
在传统亚里士多德主义形而上学中,偶性依存于作为主体的实体,并通过存在的类比结构将实体作为存在的核心意义。邓·司各脱改造了这一形而上学结构。在圣餐问题的驱使下,司各脱认为偶性也可以像实体一样获得独立的个体化,而实体与偶性的因果关系是外在的、偶然的。由此,司各脱赋予了偶性以独立性,并使得实体与偶性的关系变得更为松散。这在某种意义上为近代物理学革命通过数学式的量化方式把握自然世界预备了理论基础。
雷思温
关键词:偶性个体化因果关系
“尚未存在”与“希望哲学”被引量:7
2013年
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不同的哲学派别及其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批判理由。比如,分析哲学用“证实原则”来拒斥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用“有根的存在论”来声讨“无根的本体论”。本文所论述的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则是从“尚未存在”出发指责传统哲学的停滞和保守。作为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哲学家,布洛赫力图伸张哲学思考的未来向度,用以证明实现人类自由王国的可能性。
欧阳谦
关键词:乌托邦精神希望哲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