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太阳能系统研究所 作品数:3 被引量:7 H指数:2 相关作者: 陈森荣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一般工业技术 电气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更多>>
利用金属辅助化学腐蚀法在硅表面获得纳米绒面结构以提升多晶硅太阳电池效率 2016年 在硅片表面制备绒面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太阳光在硅片表面的反射损失,是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真空热蒸发法在多晶硅片上沉积纳米银颗粒,利用金属辅助化学腐蚀(MACE)法,制备了不同腐蚀时间下的纳米绒面结构,其中,腐蚀时间为60 s 的纳米绒面的平均反射率低至4.66%(300~1100 nm)。同时,对腐蚀时间为60 s的纳米绒面用KOH 溶液进行优化处理,将KOH 处理前后的多晶硅片采用常规电池工艺进行电池制备研究。对比发现,经过KOH 处理后的电池效率比未经KOH 处理的电池效率提高了0.43%。 陈森荣 梁宗存关键词:多晶硅 太阳电池 CIGS/Si异质结太阳电池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2018年 利用软件wx AMPS模拟CIGS/Si异质结太电池的效率和不同工艺参数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前后端接触势垒分别为1.2 e V和0.21 e V,前(后)表面复合速率为1×107cm/s,选择功函数为5.4 e V的透明导电薄膜材料,p型CIGS的带隙和厚度为1.15 e V和3μm,并选择掺杂浓度为5×1016cm-3的n型硅片,最终模拟CIGS/Si异质结太阳电池的最佳效率为25.60%。希望该模拟数据为实际制备CIGS/Si异质结太电池作出正确的理论指导。 高兵 沈辉关键词:晶体硅太阳电池 数值模拟 户外运行17年单晶硅光伏组件性能失效研究 被引量:5 2019年 本工作对一批由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M55单晶光伏组件在深圳海边户外运行17年后的电性能失效原因进行了探究。944块组件的平均最大功率(Pmax)衰减23. 35%,电性能参数变化主要表现为填充因子(FF)和短路电流(Isc)明显下降。观察组件的EL和红外热图像发现,主栅处发亮和电池中间黑区是EL图像中的主要缺陷,而电池脱焊可能是造成这批组件填充因子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SEM与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电池表面细栅线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电池黑区部分正面细栅处有醋酸铅等针状物质形成,导致银栅线接触电阻和金属电阻增大。旧组件光伏玻璃表面受到污染后,靠边框部位有粘附性积灰,导致光伏玻璃透光率下降,而边缘处玻璃透光率下降更为显著,从而使得组件的Isc下降。同时采用正常片、EL正常的高串阻与云片高串阻三种电池片制备样品组件,并通过湿热实验来模拟电池制备因素对脱焊的影响,发现EL正常的高串阻电池组件进行湿热试验后,主栅处EL图像出现发亮现象,红外热图像显示EL发亮处温度相应较高。这说明EL正常的高串阻电池在湿热环境下可能会增加主栅处脱焊和腐蚀的风险。 赖海文 韩会丽 黄伟宏 董娴 李冰之 沈辉 梁宗存关键词:光伏组件 醋酸铅 透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