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

作品数:9 被引量:79H指数:6
相关作者:张腾陈宇亮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玉米
  • 5篇大豆
  • 4篇套作
  • 4篇磷素
  • 3篇磷组分
  • 2篇玉米-大豆
  • 2篇栽培
  • 2篇栽培模式
  • 2篇作物
  • 2篇无机磷
  • 2篇无机磷组分
  • 2篇根际
  • 1篇堆肥
  • 1篇羊粪
  • 1篇玉米秸
  • 1篇玉米秸秆
  • 1篇预处理
  • 1篇生理生化
  • 1篇生理生化特征
  • 1篇施磷量

机构

  • 9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宋春
  • 5篇徐敏
  • 3篇毛璐
  • 2篇赵伟
  • 2篇徐锋
  • 2篇张腾
  • 1篇雍太文
  • 1篇杨文钰
  • 1篇郑艳
  • 1篇陈宇亮
  • 1篇肖霞

传媒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磷素吸收利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套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制,为优化套作体系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在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的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作物吸磷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间的差异。【结果】同一施肥处理下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显著提高了收获期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而对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影响不大。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玉米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玉米成熟期各施肥处理玉米吸磷量均表现为NPK>NK>CK。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大豆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各施肥处理间单株大豆吸磷量均以NK处理最低。玉米收获时,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提高了玉米根际土速效磷、大豆根际土速效磷含量;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的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玉米施磷处理最高。大豆收获时,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套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结论】相同土地面积内,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相比,能显著提高单株玉米和单株大豆的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
肖霞毛璐宋春徐敏雍太文杨文钰
关键词:玉米大豆套作互惠
施磷量与施磷深度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利用率及磷流失风险的影响被引量:14
2018年
为充分发挥间套作种植体系磷素高效利用优势、降低土壤磷素流失,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3种施磷(P_2O_5)水平(CP:168 kg·hm^(-2);RP_1:135 kg·hm^(-2);RP_2:101 kg·hm^(-2))与3个施磷深度(D_1:集中施在距离地面5 cm处;D_2:集中施在距离地面15 cm处;D_3:于距离地面5、15 cm处各施一半)处理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磷吸附-解吸特征,以期为优化西南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磷处理(P_0)相比,各施磷处理显著增加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相同施肥深度下,处理RP_1与CP相比,作物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植株地上部吸磷量,因此RP_1处理的磷素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CP处理.相同施磷量下,不同施磷深度间比较,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以D_2处理最高.依据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参数可知,当施磷深度为D_2、施磷量为RP_1时,土壤对磷的固持能力最强,在降低磷素流失上表现出较强优势.因此,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适当减少磷肥施用量和加大磷肥施用深度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有利于提高磷素利用率,减少土壤磷流失.
赵伟宋春周攀王嘉雨徐锋叶芳王小春杨文钰
关键词:施磷量磷素利用率吸附-解吸
羊粪-玉米秸秆高温堆肥优化配比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添加量对羊粪好氧高温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寻求羊粪高温堆肥时与玉米秸秆的最佳配比。【方法】将羊粪和玉米秸秆按体积比10∶0、8∶2、6∶4、4∶6和2∶8设置5个堆肥处理,通过测定不同配比有机物料堆肥过程中温度、pH、养分含量和发芽指数的变化情况,判断各处理堆肥的腐熟速度及预期肥效。【结果】相比纯羊粪,添加玉米秸秆的处理缩短了堆肥进入高温发酵期的时间,延长了高温期的持续时间。堆肥结束时,体积比6∶4的羊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堆肥有机质含量较堆肥初期下降33.47%,速效N含量较初期下降14.15%,在所有处理中降幅均为最小;相反,全N含量较初期提升19.97%,全P含量提升8.07%,速效P含量提升31.16%,全K含量提升24.81%,速效K含量提升25.44%,在所有处理中升幅均为最大。将种子发芽指数>80%作为堆肥腐熟的评价标准,羊粪和玉米秸秆体积比为6∶4堆肥的发芽指数最先达到80%,腐熟时间为27 d,比纯羊粪堆肥腐熟时间减少1/2。【结论】添加玉米秸秆可以加快羊粪进入高温发酵期的速度,加快堆肥腐熟的进程。实际应用中,建议羊粪与玉米秸秆按体积比6∶4进行堆肥。
宋春徐锋赵伟叶芳王齐利杨文钰
关键词:羊粪玉米秸秆高温堆肥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根际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被引量:6
2015年
通过根箱试验比较了根系不分隔与分隔2种处理方式下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植株吸磷量。采用Hedley磷分级方法,测定根际土壤水溶性磷、NaHCO3-Po、NaHCO3-Pi、NaOH-Po、NaOH-Pi、HCl-P和残留磷7种磷素形态,力图阐明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作物根际土壤磷素形态转化机制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不隔根处理比隔根处理高12.6%,大豆籽粒产量在隔根与不隔根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隔根处理与隔根处理下,玉米对磷肥的回收率分别为57.1%和54.7%,大豆对磷肥的回收率分别为127%和98.3%。磷素分组结果显示,与隔根处理相比,不隔根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成熟期和大豆成熟期水溶性磷含量、玉米灌浆期NaHCO3-Po和NaHCO3-Pi含量、大豆分枝期V4和成熟期R8NaHCO3-Po含量;显著降低了玉米成熟期NaHCO3-Pi含量、大豆分枝期V4NaHCO3-Po含量及分枝期V12和成熟期R8NaHCO3-Pi含量;显著提高了玉米灌浆期NaOH-Po含量、大豆分枝期V4 NaOH-Po含量及分枝期V12 NaOH-Pi含量,显著降低了玉米灌浆期和成熟期NaOH-Pi含量、大豆分枝期V12NaOH-Po含量及分枝期V4NaOH-Pi含量。除大豆分枝期V12外,玉米和大豆各生育时期根际土HCl-P和残留磷均表现为隔根处理显著高于不隔根处理。无论隔根与否,随生育时期的推进,玉米根际土NaOH-Po、NaOH-Pi、HCl-P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而残留磷呈升高趋势;大豆根际土NaOH-Po含量略有升高,NaOH-Pi、HCl-P含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残留磷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宋春毛璐徐敏雍太文王小春杨文钰
关键词:玉米大豆根际土壤磷组分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研究了四川西南部丘陵紫色土区玉米地、油菜地、水稻田、枇杷园地、柏树林地、撂荒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仁寿县东南部为土样采集区,测定了土壤无机磷素组分、土壤磷吸附参数以及相关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溶性磷、速效磷、全磷含量以水稻田最低,枇杷园地最高。油菜地土壤的速效磷/全磷、水溶性磷/全磷、水溶性磷/速效磷均高于玉米地。磷流失风险表现为水稻田<油菜地<玉米地<柏树林地<撂荒地<枇杷园地。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壤有效Fe、Mn、Cu、Zn、Mg与Fe-P、Ca-P 2个无机磷组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在研究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磷素管理上,建议减少枇杷园地的磷肥施用量,以降低土壤磷素流失风险,耕作方式上可采用水旱轮作以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
宋春徐敏赵伟徐锋张腾杨文钰
关键词:土地利用紫色土无机磷组分微量元素
栽培模式及施肥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15年
栽培模式及施肥管理对作物吸收利用土壤磷素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为探明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根系交互作用下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动态变化特征,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和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以及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和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玉米和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及吸磷量和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磷、无机磷组分含量,以期为优化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施肥水平下,套作玉米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单作玉米;施磷显著提高了单作玉米籽粒产量,而对套作玉米籽粒产量影响不大。无论施肥与否,套作大豆秸秆及籽粒产量均高于单作大豆。所有施肥处理均表现为套作模式下单株作物地上部磷积累量显著高于单作模式。玉米成熟期,CK、NK处理下套作玉米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单作玉米高54.2%和71.8%;大豆始花期,NPK处理下套作大豆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比单作大豆高19.8%。大豆成熟期,NK、NPK处理下套作大豆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单作大豆高23.8%和108.0%。无论是单作还是套作模式,玉米根际土壤Al-P含量在3个施肥处理下均低于非根际土壤。CK和NK处理下单作玉米根际土壤Al-P含量分别是套作玉米的1.19倍和1.22倍;NPK处理下单作玉米根际土壤Fe-P含量是套作玉米的1.21倍。在CK、NK和NPK施肥处理下,单作大豆根际土Al-P含量分别是套作大豆1.12倍、1.30倍和1.25倍,单作大豆非根际土Al-P含量分别是套作大豆的1.22倍、1.30倍和1.06倍。CK、NK处理下单作大豆根际土壤Fe-P含量分别是套作大豆的1.47倍和1.12倍。研究得出结论,低磷条件下,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更有利于作物对土壤Al-P、Fe-P的活化吸收。
毛璐宋春徐敏雍太文王小春杨文钰
关键词:套作玉米根际磷素有效性
浓磷酸联合过氧化氢(PHP)预处理农林废弃物用于酶水解的研究
农林废弃物含有丰富的木质纤维素资源,生产生物质乙醇是资源化利用农林废弃物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采用浓磷酸联合过氧化氢(PHP)预处理农林废弃物进行酶水解生产可发酵糖。
王卿沈飞
关键词:农林废弃物木质纤维素过氧化氢PHP预处理
不同玉米与大豆栽培模式的能值效益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合理的田间配置是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研究采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分析2∶2玉米-大豆带状套作(M/S1)、1∶1玉米-大豆传统套作(M/S2)、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4种栽培模式下系统能值投入产出、环境负载率及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为优化农田配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4种栽培模式下能值投入表现为M/S2>M/S1>M>S,工业辅助能以肥料为主,可更新有机能以人工投入为主,能值产出表现为M/S1>M/S2>S>M;与玉米相比,大豆具有能值产出高、能值投入低、环境负载率小、可持续发展程度高等特点;经济效益表现为M/S1、M/S2、M显著高于S;可通过降低化肥投入,特别是磷、钾肥,减少耕作次数或深度,适当提高大豆密度,降低玉米种植密度,降低环境负载率,提高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以优化M/S1栽培模式。
徐敏宋春陈宇亮张腾徐锋赵伟杨文钰
关键词:能值分析
土壤微塑料残留对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2
2021年
【目的】探明农田土壤中微塑料残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对农业可持续至关重要。【方法】利用盆栽试验,通过向土壤中添加粒径为<15μm的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颗粒,设置了4个微塑料添加浓度梯度处理,包括对照CK、T1(0.54 g/kg)、T2(1.62 g/kg)和T3(2.70 g/kg),模拟研究了土壤中残留微塑料(mPVC)对大豆幼苗生长及叶片光合色素、根系活力、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大豆出苗后第7和14天,中高浓度(T2and T3,1.62~2.70 g/kg)微塑料残留土壤显著降低了大豆幼苗的叶面积、株高和根鲜重;出苗后第21 d,各处理大豆叶面积、株高、根鲜重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高浓度(T3,2.70 g/kg)mPVC显著降低了大豆的根系活力。随生长时间延长,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总体呈上升趋,但微塑料胁迫激发了大豆自身的抗氧化体系,提高了SOD、POD和CAT活性,从而降低了MDA含量。【结论】土壤微塑料残留量较低时,随生育时期延长,大豆可通过自身抗氧化系统减小胁迫影响;残留量较高时,则植株叶面积、株高和根系活力等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受到较大程度影响。
安菁刘欢语郑艳程俊宋春
关键词:大豆根系活力光合色素抗氧化能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