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

作品数:16 被引量:50H指数:4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哲学
  • 3篇唯物
  • 2篇儒家
  • 2篇思维
  • 2篇思维方式
  • 2篇维度
  • 1篇道德
  • 1篇道德理性
  • 1篇道教
  • 1篇以德报怨
  • 1篇以直报怨
  • 1篇幽灵
  • 1篇游荡
  • 1篇哲学范式
  • 1篇哲学范式转换
  • 1篇哲学探索
  • 1篇政治正当性
  • 1篇证法
  • 1篇认识论
  • 1篇社会

机构

  • 14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崔秋锁
  • 1篇庞立生
  • 1篇蒋楼
  • 1篇姜国峰
  • 1篇荆雨
  • 1篇田冠浩
  • 1篇隋思喜
  • 1篇刘鹤丹
  • 1篇杨淑静

传媒

  • 3篇社会科学辑刊
  • 2篇古代文明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哲学研究
  • 1篇学海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毛泽东邓小平...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马克思主义哲...

年份

  • 2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政治正当性视角看儒家“民之父母”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政治正当性要求为政治支配提供服从的内在理据,或对政治秩序提供合理的、道德上的证明。发轫于《诗》《书》中的"民之父母"观念反映了周初政治正当性判断的根据从外在天命向内在德性转化的特征。先秦儒家对"民之父母"观念的内涵进行了各有侧重的关注与追问,并提出了实现"民之父母"的具体的德性修养途径或责任意识。在当代社会,既应发扬"民之父母"观念对动机与责任双重关注的优势,也应对其进行相应的反思。
荆雨
关键词:儒家民之父母政治正当性
马克思价值观的三重解读维度被引量:4
2012年
在以往关于价值和价值观的研究和探讨中,专门探究马克思价值观的理论成果并不多见。即使有少数论著在探讨马克思的价值观,但其内容也往往只是侧重讨论马克思价值观的理想目标"是什么",而很少涉及其本身是"如何产生"、"怎样确立"和"如何实现"的现实基础、生成过程和途径方式等问题。这就使得对马克思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或过于简单化,或以偏概全。正是基于这种状况,本文试图从生存困境的超越、自由个性的实现和改变现状的实践等三重维度,对马克思价值观之生成和确立的客观现实基础、终极关怀目标和实现途径方式等问题进行多维度的研究、探讨和解读,以求使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能有所深化并向前推进。
崔秋锁
科学理解范式的创新与转换被引量:1
2012年
科学的理解和阐释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它既是科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又是科学方法论的探讨内容.同时也是科学诠释学的根本课题。然而,在现代哲学中人们对此问题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种争论和分歧,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主要表现为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实在论、新历史主义学派等派别与唯意志论、新康德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解释学等思潮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
崔秋锁蒋楼
关键词:科学认识论理解范式逻辑实证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科学方法论
告别中世纪的三次理性革命——从霍布斯到马克思
2012年
"基督教中世纪"对于在其解体过程中出现的现代世界具有持续而重大的影响。这体现在:第一,现代理性从中世纪政治、思想方式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并非是在它的早期阶段一劳永逸地完成了的课题,在诸如自由主义(洛克)、道德主义(康德)、国家主义(黑格尔)等根本性的现代社会方案的创制中实际上都混入了重要的基督教中世纪元素;第二,现代性危机始终伴有中世纪危机的影子,现代理性正是在与"中世纪"艰苦卓绝的竞争中实现的自我更新,以及克服或缓解它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缺陷;第三,这种与"中世纪"的持续竞争使现代理性保持了自我批判和调整的可能性。注意到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尤为重要。
田冠浩
关键词:道德理性社会理性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被引量:2
2013年
怨是人之常情,亦是人之通病。自古及今因为利与情,人们心中之怨良多。孔子洞察于此,指出"怨"的产生主要是人们"放于利而行",他以一贯之道"仁"化解"怨",提出在原则上"以直报怨",在方式方法上以"忠恕"之道解怨,在目的上"求仁得仁"而"无怨"。
刘鹤丹
关键词:孔子忠恕
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处境被引量:29
2012年
精神生活是一种人类生活的基本维度,是人类生命获得意义和价值的重要的生活样式,也是人的存在本质、价值追求、文化教养乃至一个民族或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表征。伴随着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和时代精神的转变,精神生活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的焦点问题之一。反思人类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处境,构成了现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主题。现代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想对人类精神生活的现代性状况的批判性思考,既比较真切地反映了现代性社会所遭遇的精神焦虑与困境,也表达了希望恢复和坚守人类精神生活维度的思想期待。但是,如何超越对个体自我存在的主观体验的过分渲染和对精神生活原初状态的迷恋,赋予精神生活及其现代性处境以一种更为冷静与成熟的理性分析,依然是我们应当加以省思并解决的思想任务。
庞立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文明发展基本维度批判性思考生活样式
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
<正>近年来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阐释和讨论,不仅将人们的视野扩及到中外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而且也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或"人本思想"。显而易见,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解问题与对马...
崔秋锁
文献传递
从佛道关系的演变看北宋道教的理论转型被引量:2
2011年
北宋时期的佛道关系实现了从激烈的"对抗"到彼此间平等的"对话"与"共存"的重大转折,而转折的实现与佛道两家实力的消长变化、统治者的政策导向以及佛道思想的发展演变有紧密联系。佛道关系转折代表了最基本的观念态度的转变:"佛道一致"的关系模式因其强调佛道两教的高低优劣,侧重于阐述佛道思想的差异而仍然坚持"对抗"的观念态度;而"佛道合一"的关系模式则强调佛道思想的融合,侧重于阐述佛道思想的共通处,因而突出了强调彼此间平等的"对话"与"共存"的观念态度。正是由于道教率先突破"对抗"的观念态度,站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吸收佛教思想从而实现了理论的转型。
隋思喜
关键词:佛教道教北宋
诸精神的游荡:从“唯一者”到“幽灵”——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入手被引量:1
2010年
通过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找寻真正的马克思。马克思赞同施蒂纳的观点,要制服幽灵就必须终结幽灵,但是马克思不同意施蒂纳的方法。施蒂纳是通过赋予"唯一者"以形体来终结幽灵,但在马克思看来有形体的"唯一者"仍然是幽灵的游荡。要拒斥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等各种各样的先知,必须在驱赶幽灵的同时追逐幽灵,即德里达意义上幽灵的延异。马克思的重建,为我们今天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去向奠定了理论基调。
杨淑静
关键词:幽灵
伦理学创新与方法论转换
2010年
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学发展状况的理论反思.伦理学本身的创新问题在近年来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不言而喻,伦理学创新涉及许多复杂问题.其中最主要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基础理论创新,而其前提和基础则在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创新。然而,通常人们只是着眼于新立场和新视野的寻求,而对于这些立场视野之间的内在关联则往往重视不够。
崔秋锁
关键词:方法论原则伦理学思维方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