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汕头大学医学院组织与胚胎学教研室

作品数:37 被引量:73H指数:5
相关作者:张锦堃潘可更多>>
相关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分子心脏病学实验室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泰山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2篇细胞
  • 10篇树突
  • 10篇树突状
  • 10篇树突状细胞
  • 8篇肿瘤
  • 5篇蛋白
  • 4篇乳头
  • 4篇毛囊
  • 4篇抗肿瘤
  • 4篇基因
  • 3篇琥珀
  • 3篇琥珀酸
  • 3篇琥珀酸脱氢酶
  • 3篇毛乳头
  • 3篇免疫
  • 3篇肝癌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多聚
  • 2篇多聚赖氨酸

机构

  • 37篇汕头大学
  • 7篇汕头大学医学...
  • 5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九江学院
  • 2篇青岛医学院
  • 2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南京铁道医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汕头市中心医...
  • 1篇化工部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珠海市人民医...
  • 1篇铁道部北京铁...

作者

  • 12篇陈海滨
  • 8篇张锦堃
  • 3篇黄铿
  • 3篇苏中静
  • 2篇吴楚英
  • 2篇石嵩山
  • 2篇孙劲旅
  • 2篇林若薇
  • 2篇周志韶
  • 2篇徐锡金
  • 2篇林常敏
  • 2篇纪影畅
  • 2篇姚俊国
  • 2篇李军
  • 2篇吴灵飞
  • 2篇李宇
  • 2篇李晓昀
  • 2篇任会均
  • 2篇徐以琳
  • 2篇李鹏

传媒

  • 5篇解剖学研究
  • 4篇汕头大学医学...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国外医学(临...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广东微量元素...
  • 1篇广东解剖学通...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4
  • 3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4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7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树突状细胞与肝癌细胞融合瘤苗的制备和特性
目的制备小鼠肝癌H22细胞与树突状细胞(DC)相融合、经筛选获得新的高表达共刺激分子的融合瘤苗,并观察融合瘤苗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Metrizamide密度梯度离心从小鼠脾脏中分离出纯度较高的DC;再用粒细胞-巨噬细胞...
张锦堃张娟李军
文献传递
916塑料包埋剂及块染法在组织学与组织化学制片技术中的应用
1991年
吴楚英林若薇
关键词:组织学组织化学制片技术
细胞因子对树突状细胞抗肝癌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9
1999年
目的研究人血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TNF,GMCSF或IFNγ联合DC对淋巴因子和PHA激活的杀伤细胞(LPAK细胞)体外杀伤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L组(LPAK),D组(LPAK+DC),T1组(LPAK+DC+TNF5000kU/L),T2组(LPAK+DC+TNF500kU/L),G1组(LPAK+DC+GM-CSF500kU/L),G2组(LPAK+DC+GM-CSF100kU/L),I1组(LPAK+DC+IFNγ500kU/L)和I2组(LPAK+DC+IFNγ100kU/L).每组效靶细胞比分别采用5∶1和10∶1两种.培养48h后用中性红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活性.结果L,D,T2和T1组的细胞毒活性依次增强,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G1和G2组均高于D组(P<001),但G1,G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I1,I2组与D组相比,也无显著性差异.随效靶比增加,各组细胞毒活性均相应增强.结论DC能增强LPAK细胞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细胞毒活性;TNF或GMCSF与DC联用,两者有协同作用;但与IFNγ联用。
陈海滨黄子亮孙劲旅周燕琼
关键词:肝肿瘤细胞因子树突细胞抗肿瘤
ENPP1基因K121Q多态性与泰安地区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2010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内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1(ENPP1)基因K121Q多态性与泰安地区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对居住在泰安的100例无血缘关系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ENPP1基因K121Q多态性,观察Q、K等位基因和KK、KQ、QQ基因型在正常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糖尿病患者中KK基因型89例(89.00%),KQ基因型11例(11.00%),QQ基因型0例(0.00%),K、Q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50%和5.50%;正常对照组中KK基因型131例(87.33%),KQ基因型19例(12.67%),QQ基因型0例(0.00%),K、Q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3.67%和6.33%。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未发现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显著差别(P>0.05)。结论ENPP1基因K121Q多态性和泰安地区人群2型糖尿病没有显著相关性。
张良吕雷立桑慧王宁杨娜娜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2型糖尿病
小鼠H22-DC杂交瘤苗抗肝癌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正>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体内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以DC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防治研究是当前关注的热点。本实验研究针对肿瘤抗原的弱免疫原...
张锦堃李军张娟
文献传递
树突状细胞对LPAK抗人肝癌细胞的促进作用被引量:5
1998年
目的观察人血树突状细胞(DC)联合LPAK细胞(L)体外抗人肝癌BEL-7402细胞(B)的杀伤效应,并对死亡细胞进行形态学分析.材料和方法LD组为DC+L+B,L组为L+B,二组均采用L:B为5:1和10:1两种放靶比,应用TUNEL法及杀伤细胞检测技术,比较LD和L组的抗肿瘤效应。结果人血DC联合LPAK细胞与单用LPA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比较,LD组>L组(P<0.01),但二者均能诱导BEL-7402细胞调亡;调亡的肿瘤细胞是TUNEL阳性,在LD组较L组明显增多。结论DC能明显增强LPAK细胞对人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但不改变LPAK细胞诱导肿瘤细胞调亡的死亡模式。
孙劲旅张锦堃陈海滨程继东邱殷庆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免疫疗法凋亡肝脏肿瘤
核基质及其研究方法被引量:4
2002年
真核细胞核内除染色质、核膜与核仁外,还有一个以非组蛋白为主的核基质三维网架结构体系。近年来,核基质的研究在医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世界上常用的核基质制备方法,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它们的优缺点,这将为有关核基质的研究提供借鉴。
熊兴东李恩民陈海滨许丽艳韩雅莉
关键词:核基质研究方法核基质蛋白
树突状细胞对LA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1998年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DC)是一种高效的抗原呈递细胞,它在抗肿瘤免疫方面的作用已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在成功分离获得人外周血DC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浓度的DC对LA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旨在探索DC提高LAK细胞活性的最适剂量,为进一步...
王骏张锦堃陈海滨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LAK细胞免疫疗法抗肿瘤活性
人体组织学中的美被引量:3
2007年
美在自然界无处不在。从人体细胞形态、切片的色彩、组织结构的形态以及层次比例等方面展示了显微镜下的人体组织结构的形态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和谐构成的生命之美是人体组织学美的顶峰。感受人体组织学中的美,有助于陶冶情操,启迪创意,增加学习的乐趣。
苏中静陈海滨张锦堃
关键词:组织学形态美
负载HPV18E7基因脐带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抗食管癌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制备人脐带血CD34+造血干细胞来源的负载HPV18E7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并观察其在体外对人食管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采用微磁珠分选系统(MiniMACS)从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CD34+干细胞,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各200ng/ml和100U/ml诱导其向DC分化,采用阳离子脂质体DMRIE-C介导HPV18E7基因进入DC,制备DC疫苗。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DC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疫苗表面目的基因E7蛋白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DC疫苗致敏的同种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体外对表达HPV18E7的食管癌细胞EC-109的杀伤活性。结果脐带血CD34+干细胞在细胞因子诱导下,细胞体积增大,形状由圆形变得不规则形,细胞数量增多,形成细胞集落。经过14d的培养,大部分的细胞从集落上脱落下来成为成熟的DC,具有典型的树枝状突起。E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7.5%,说明基因转染成功。DC疫苗致敏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对EC-109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强于未转基因DC致敏的淋巴细胞组、T淋巴细胞组和对照组(P<0.01),且随效靶比的增高而增强(P<0.05)。结论人脐带血干细胞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能扩增分化为DC,经肿瘤相关病毒抗原基因转染获得的DC疫苗,高表达目的基因蛋白,并能显著增强淋巴细胞对相应人食管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
吴林郑永平孔晓霞杨伟陈慎仁张锦堃
关键词:树突细胞胎血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