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光耀

作品数:11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上颌
  • 4篇牙弓
  • 4篇正畸
  • 4篇上颌牙
  • 4篇上颌牙弓
  • 4篇扩缩
  • 3篇第二双尖牙
  • 3篇双尖牙
  • 3篇尖牙
  • 3篇矫治
  • 2篇第三磨牙
  • 2篇正畸学
  • 2篇组织学
  • 2篇下颌
  • 2篇下颌第三磨牙
  • 2篇磨牙
  • 2篇扩弓
  • 2篇骨缝
  • 2篇安氏
  • 2篇拔牙

机构

  • 10篇北京大学口腔...
  • 2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北京市房山区...

作者

  • 11篇冯光耀
  • 6篇高雪梅
  • 5篇邹冰爽
  • 5篇曾祥龙
  • 4篇阎燕
  • 2篇王秀婧
  • 1篇楚建强

传媒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口腔正畸学
  • 2篇中华口腔正畸...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畸拔除下颌第二双尖牙对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比较下颌第二双尖牙拔除和非拔牙的正畸病例中,发育中的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变化,以确定下颌第二双尖牙拔除是否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改善,从而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方法:从近3年已完成正畸治疗的患者中(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选取93名,分为两组,第一组为45名下颌第二双尖牙拔除者,第二组为48名非拔牙矫治病例,治疗前、后均已常规拍摄曲面断层片,然后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相对于参考平面的角度改变。结果: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患者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拔牙组右侧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变化(5.9±2.5)度,拔牙组左侧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变化(8.0±3.4)度,非拔牙组右侧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变化(1.8±2.4)度,非拔牙组左侧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变化(1.5±2.1)度。与非拔牙组相比,拔牙组患者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变化量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拔除下颌第二双尖牙对下颌第三磨牙的角度有积极的影响。
冯光耀邹冰爽高雪梅曾祥龙王秀婧阎燕
关键词:正畸学拔牙双尖牙磨牙
口腔正畸学进修教学探讨
目的:探讨正畸进修教学方法的总结.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正畸科2008~2015年进修的30名医师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口腔正畸学进修教学的方式和质量.结果:调查结果表明,进修教学是口腔正畸学研...
冯光耀王秀婧
关键词:门诊医师口腔正畸学
文献传递
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对大鼠环上颌周围骨缝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目的研究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对大鼠上颌周围骨缝的组织学影响。方法选择6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22只,随机分成3组:实验一组(单次扩弓组)9只,连续扩弓5天后处死;实验二组(反复扩缩组)9只,先扩弓5天,再缩弓5天,然后再扩...
冯光耀阎燕邹冰爽高雪梅曾祥龙
关键词:组织学
文献传递
正畸拔除下颌第二双尖牙对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影响
冯光耀邹冰爽
关键词:下颌第三磨牙
正畸拔除第一双尖牙和第二双尖牙对切牙牙根吸收的影响
目的比较第一双尖牙拔除和第二双尖牙拔除的正畸病例中,矫治前后切牙牙根的吸收状况及长度的变化,来探索不同拔牙方式是否对牙根吸收有一定的影响。材料及方法选取40名正畸患者(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前后所拍摄的曲面断层片进...
冯光耀阎燕柏实高雪梅
关键词:正畸拔牙矫治牙根吸收
文献传递
腺样体及上气道的二维和三维测量的相关性研究
2021年
目的对腺样体及上气道的二维和三维影像测量的方法学进行比较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正畸前因埋伏牙或颞下颌关节病而同期拍摄了头颅定位侧位片和锥形束CT(conebine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的患者30例。其中女18例,男12例,年龄7~14岁。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进行腺样体A、鼻咽腔N、软组织鼻咽长度R-PNS以及A/N值的测量,利用CBCT图像于正中矢状断层、轴面断层、冠状面断层分别进行A、N、A/N值测量,以及上气道三维测量。比较和评估头颅侧位片测量腺样体及上气道的准确度。结果头颅定位侧位片中A、N、A/N值的测量值[(13.01±3.04)mm、(26.50±3.05)mm、(0.49±0.10)]与CBCT图像正中矢状面相应的测量值(13.29±3.42)mm,(26.62±2.19)mm,(0.50±0.11),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较高的一致性(P<0.01);与CBCT轴截面相应测量值[(15.36±4.87)mm、(28.54±4.65)mm、(0.54±0.10)]和冠状面的测量值A:[(16.55±4.31 mm],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头颅定位侧位片鼻咽大小(R-PNS)、腭咽大小(VP)、下部气道大小(LP)与CBCT相应的鼻咽、腭咽、下部气道体积和平均截面积也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头颅定位侧位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腺样体、上气道的大小。
冯光耀高雪梅
关键词:腺样体上气道头颅定位侧位片锥形束CT
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配合较轻前方牵引力矫治安氏Ⅲ错(牙合)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 探讨应用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配合较轻前方牵引力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选取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Ⅲ类反(牙合)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戴用扩弓器后每天早晚各加力一次,每次转1/4圈(0.25 mm),反复扩缩至第9周扩大后停止加力,开始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器,每侧牵引力约300 g;对照组患者戴用扩弓器后每天早晚各加力一次,每次转1/4圈(0.25m m),连续扩大一周后停止加力,开始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器,每侧牵引力约500 g.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前牙反(牙合)均解除,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实验组患者矫治前后SNA平均增加2.62°,ANB平均增加2.97°,WITS值平均增加2.48mm,A点平均前移2.47 mm,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矫治前后,SNA平均增加1.80°,ANB平均增加2.06°,WITS值平均增加2.39mm,A点平均前移2.44 mm,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矫治前后相比上颌都发生前移,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配合较轻前方牵引力可以有效地前移上颌骨.
冯光耀邹冰爽曾祥龙高雪梅
反复扩缩式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器配合前方牵引的初步临床应用被引量:20
2008年
目的探讨应用反复扩缩式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器配合前方牵引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选择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5例,戴用双轴扩缩式快速上颌扩弓器,每天早晚加力各1次,每次转1/4圈,第1周扩大,第2周缩窄(即反方向加力),第3周扩大,第4周缩窄……,依此类推,至第9周扩大牙弓后停止加力,开始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至反抬解除,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采用双轴扩缩式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器配合前方牵引可以有效地前移上颌骨,A 点平均前移量达3.2 mm。结论反复扩缩式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器配合前方牵引能有效地矫形治疗以上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Ⅲ类错(牙合)。
邹冰爽高雪梅冯光耀曾祥龙
关键词:上颌快速扩弓
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建立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的动物模型并进行初步研究。材料和方法选择6周龄健康雄性 SD 大鼠22只,随机分成3组:实验一组(单纯扩弓组)9只,连续扩弓5天;实验二组(反复扩缩组)9只,先扩弓5天,再缩弓5天,然后再扩弓5天…,如此反复25天,扩三次,缩两次;对照组4只,不进行任何处理。实验组在实验前、扩弓结束、缩弓结束时,拍腭中缝X线片,取大鼠上颌石膏模型。结果大鼠上颌咬合片中可以看到:扩弓后,大鼠腭中缝被打开,而缩弓结束后,腭中缝回复到扩弓前水平。模型测量发现:单纯扩弓组扩弓结束时中切牙间距离及第一磨牙间的距离比扩弓前增大(P<0.05)。反复扩缩组每次扩弓结束时中切牙间距离及第一磨牙间的距离均增大(P<0.05);每次缩弓结束时,中切牙间距离及第一磨牙间的距离均缩小,与扩弓前水平相当(P>0.05)。对照组腭中缝宽度、中切牙间距离及第一磨牙间的距离均无变化。结论本研究利用扩弓和缩弓装置成功建立了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的动物模型;腭中缝宽度、中切牙间距离及第一磨牙间的距离随着扩弓或缩弓而增大或回复,并且随着扩弓次数的增加,每次扩弓后中切牙间距离及第一磨牙间的距离均比前一次扩弓增大,第一扩弓和第三次扩弓的差异有显著性。
冯光耀邹冰爽曾祥龙
关键词:动物模型SD大鼠
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对大鼠环上颌周围骨缝的组织学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对大鼠上颌周围骨缝的组织学影响。方法:选择6周龄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2只,随机分成3组:单次扩弓组9只,连续扩弓5 d后处死;反复扩缩组9只,先扩弓5 d,再缩弓5 d,然后再扩弓5 d,如此反复扩3次,缩2次共25 d后处死;对照组4只,不进行任何矫治,分别在第5天和第25天各处死两只。实验动物处死后,立即取腭中缝及与矢状方向改建密切相关的腭颌缝、额颌缝、前颌缝、颧颌缝,制作脱钙骨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酒石酸抗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破骨细胞,并进行破骨细胞计数。结果:组织学观察发现,单次扩弓组除腭中缝外,其他上颌周围骨缝与对照组类似,无明显组织学变化;而反复扩缩组的腭中缝及其他骨缝的多处区域受到牵拉,缝宽度增加,成骨细胞增多,纤维结缔组织被拉伸、变形,与骨缘分离,排列紊乱,亦有少数区域呈骨受压吸收现象,破骨细胞和骨吸收陷窝增多,成骨细胞减少,纤维结缔组织密集。破骨细胞计数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单次扩弓组只有腭中缝的破骨细胞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反复扩缩组各骨缝的破骨细胞数均比单次扩弓组和对照组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后,环上颌周围骨缝均有明显的组织学改建,具有更高的细胞活性。
冯光耀邹冰爽高雪梅曾祥龙
关键词:上颌骨牙弓组织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