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丹

作品数:22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1篇病毒
  • 10篇肝炎
  • 7篇乙型
  • 7篇乙型肝炎
  • 5篇乙型肝炎病毒
  • 5篇慢性
  • 5篇肝炎病毒
  • 4篇抗病毒
  • 4篇抗乙型肝炎病...
  • 3篇有偿献血
  • 3篇献血
  • 3篇抗病毒药
  • 3篇基因
  • 3篇肝炎患者
  • 3篇感染者
  • 3篇TELAPR...
  • 3篇BOCEPR...
  • 3篇HIV-1感...
  • 3篇HIV-1感...
  • 3篇丙型

机构

  • 2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解放军302...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22篇刘丹
  • 16篇于敏
  • 10篇徐小元
  • 10篇席宏丽
  • 5篇张国庆
  • 5篇斯崇文
  • 5篇陆海英
  • 4篇王勤环
  • 4篇郑颖颖
  • 4篇曾争
  • 4篇王贵强
  • 4篇王艳
  • 4篇鲍毅
  • 4篇田地
  • 4篇张霞霞
  • 3篇吴赤红
  • 3篇霍娜
  • 2篇张乃临
  • 2篇李芳
  • 2篇季伟

传媒

  • 4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北京医学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2013北京...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中国病毒学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九届全国疑...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06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感染性疾病Q热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发热待查的精准诊治一直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常规的血清学、影像学和微生物学检查等可提供大部分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向,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明确诊断。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手段普及成本相对较低,在常见病原体的识别中具有一定价值,但存在假设驱动和单通量等缺点,使包括Q热在内的不典型病原体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容易被忽视而漏诊。近年来,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明显提高了Q热,尤其是慢性Q热的诊断率。本文对Q热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加深临床对Q热的认识,提高Q热的诊断率。
董琳菲潘静程浩姚甜甜钱建丹张宇涵刘丹马嘉蹊王贵强王艳
关键词:发热待查Q热
基础慢性肝脏疾病对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肿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经被批准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与此同时,接受ICI治疗且具有慢性肝脏疾病背景的肿瘤人群大幅增加。慢性肝脏疾病是否影响ICI的疗效和安全性逐渐成为热点问题。本文简要概述合并不同类型慢性肝脏疾病(慢性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等)基础的肿瘤(原发性肝癌、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患者应用I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CI治疗后HBV再激活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存在慢性肝脏疾病基础的肿瘤患者ICI使用诊疗规范的制订和完善提供依据。
刘丹姚甜甜张宇涵王贵强王艳
关键词:肝疾病肿瘤
人干扰素-α基因转移、表达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00年
目的 研究人干扰素 α(hIFN α)基因的转移、表达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 ,体外扩增hIFN α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hIFN α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pDOR IFN α) ,用NIH 3T3细胞扩增法测定其假病毒颗粒滴度 ,用染料吸收法检测hIFN α活性 ;将假病毒颗粒感染 2 .2 .15细胞 ,用固相放免法检测其上清HBsAg和HBeAg ,用斑点杂交法结合计算机扫描检测其细胞HBVDNA密度。结果 PCR克隆出 6 48bphIFN α全基因 ;假病毒颗粒滴度为 1× 10 6CFU/ml;hIFN α生物活性为 2 39IU/ml/1× 10 6/4 8h ;对HBsAg的抑制率随培养时间 (2、4、6和 8d)的延长而逐渐增高 ,抑制率分别为 33%、5 5 %、5 5 %和6 2 % ,而对HBeAg的抑制则在转染后的第 2天抑制率最高 ,以后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 ,其抑制率分别为 6 7.7%、40 %、19.5 %和 2 5 .3%。而对照组对HBsAg第 2、4、6、8天的抑制率分别为 0 %、10 .8%、0 %和 13% ,对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 0 %、0 %、0 %和 1.2 %。而且对HBVDNA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抑制率达 6 6 % ;而对照组 (空白载体 )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 hIFN α基因可以成功地转移和表达 。
曾争斯崇文刘芳华于敏席宏丽刘丹张国庆
关键词:干扰素-A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治疗乙型肝炎
HBsAg及其与小鼠白介素-18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和DNA免疫被引量:13
2001年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基因表达质粒 (pS)及其与鼠白细胞介素 18基因融合表达质粒 (p18S)的构建及其诱导BALB/c鼠免疫应答的能力。 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获得的S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1+上 ,构建 pS。另用三步PCR法将小鼠白细胞介素 18基因融合到S基因的 5′端 ,再插入到 pcDNA3.1+的EcoRI位点上 ,构建了 p18S。分别免疫 10只和 6只BALB/c小鼠 ,阴性对照用 pcDNA3.1+免疫 4只BALB/c小鼠。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每份血清的抗 HBs的效价。采用3 H标记法检测脾细胞HBsAg特异性细胞毒反应。 结果 pS质粒免疫BALB/c小鼠多数于 4周时出现抗 HBs,最高可达 5 30mIU/ml,平均为 135mIU/ml。p18S质粒也能诱导低水平的抗 HBs ,平均为 2 0mIU/ml。pS和 p18S诱导的HBsAg特异性的细胞毒活性分别为 37.1%和 34 % ,而 pcDNA3.1+载体质粒免疫小鼠血清未能检出抗 HBs,细胞毒活性为 13.2 %。结论 pS质粒能够有效地诱导BALB/c小鼠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 ,白细胞介素 18基因与S基因融合表达质粒免疫似乎不能增强免疫应答 。
柯亨宁斯崇文成军于敏刘丹
关键词:DNA免疫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白细胞介素18小鼠
反义基因转移表达及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被引量:3
1997年
目的观察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包装细胞系统介导反义基因转移表达和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将HBVayw1402-2906片段和2839-1986片段反向插入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分别转染PA317包装细胞,分别感染NIH3T3细胞和2.2.15细胞。结果转导的NIH3T3细胞内有HBV反义RNA转录表达。HBV反义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2.2.15细胞后第3天,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表达量减少,感染后第5天,HBV抗原表达抑制率达高峰。preS/S片段反义基因转移后,HBsAg表达抑制率为71%,HBeAg抑制率为23%;preC/C片段反义基因转移后,HB-sAg表达抑制率为23%,HBeAg抑制率为59%。结论逆转录病毒载体-包装细胞系统能够介导HBV反义基因在真核细胞内转移和表达,并对HBV复制和表达均有抑制作用。
季伟王勤环于敏张国庆刘丹刘丹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疗法反义基因
北京市某医院发热门诊奥密克戎感染成年病例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2023年
目的了解新冠病例临床特征与严重程度、不良临床结局的关系,探索发热门诊快速筛查的有价值预警指标。方法回顾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发热门诊病例,分析与临床分型和临床结局相关的因素。结果共纳入1021例。平均年龄(66.1±18.3)岁,男性占57.0%,重型/危重型占18.5%。67.1%病例胸部CT出现肺部炎性改变,其中10.1%的病例受累面积超过25%,97.0%表现磨玻璃密度影。实变灶、小叶或小叶内间隔增厚、索条影、少量胸腔积液等早期、进展期或转归期征象也较常见。随访88例非轻型病例,住院占17.0%,死亡占30.7%。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男性、未接种疫苗是疾病严重的风险因素,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大是死亡的风险因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可以预测死亡结局。65岁以上病例短期内NLR值无显著性变化,早期1周内NLR变化预测其住院或死亡复合结局的最佳临界值为3.7。结论CRP可以反映疾病严重程度,NLR是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早期NLR变化是预测不良预后的敏感指标。
张宇涵程浩姚甜甜刘丹马嘉蹊董琳菲胡林慧王贵强王艳
关键词:临床分型
含sofosbuvir的治疗方案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目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快速发展使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治疗进入了新的时代。然而随着DAAs的广泛应用,不断有关于其肝肾毒性及药物相互作用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DAAs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的改变。方法收集201...
陈建宏张霞霞罗皓于敏刘丹席宏丽徐小元
关键词:丙型肝炎肾毒性
文献传递
真实世界中不同ALT、AST水平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病毒学应答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不同ALT、AST水平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的病毒学应答,以及治疗后肝硬度测定(LSM)值、4项因素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和AST/PLT比值指数(APRI)的变化情况。方法纳入2017年12月—2020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门诊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计算患者治疗病毒学应答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不同组间基线及治疗结束第12周LSM、FIB-4和APRI的变化;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4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基线ALT或AST出现异常的患者为33.3%。所有患者DAA治疗第4周病毒学应答率为85.4%,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12、24、48周均为100%;治疗结束第12周较基线LSM[6.1(5.1~12.4)kPa vs 8.6(5.7~16.9)kPa,Z=-1.676,P=0.043]、APRI[0.24(0.19~0.48)vs 0.42(0.23~1.17),Z=-2.050,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或AST异常的患者治疗结束12周与基线LSM[8.9(5.6~13.1)kPa vs 14.4(8.0~28.2)kPa,Z=-1.679,P=0.047]、APRI[0.44(0.25~0.50)vs 1.29(0.99~2.09),Z=-3.42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DAA治疗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率高,基线ALT或AST有异常较无异常的患者在治疗后LSM及APRI改善更明显。
陈宏宇亢倩罗皓谭宁潘家莉程然韩一凡杨雨晴刘丹席宏丽于敏徐小元
关键词:抗病毒药持续病毒学应答
不同剂型苦参素体外抗2.2.15细胞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研究不同剂型苦参素(肌肉注射用、静脉滴注用及口服用苦参素)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以 HBsAg、HBeAg 及细胞存活率为观察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剂型苦参素体外抗2.2.15细胞 HBV 效果,进一步用荧光定量 PCR 方法测细胞内 HBV DNA、HBV RNA 及细胞上清HBV DNA 的拷贝数。结果:肌肉注射用苦参素的治疗指数(TI)>2,对 HBsAg 和 HBeAg 的 ID_(50)分别为2.5mg/ml 及3.2 mg/ml,CD_(50)为16.6 mg/ml,对细胞内、外 HBV DNA 及细胞内 HBV RNA 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型抑制作用(P<0.01)。结论:肌肉注射用苦参素有明显抗 HBV 作用,对 HBV 抑制位点可能在 HBVDNA 水平。
陆海英王勤环曾争于敏席宏丽张乃临公维波张国庆刘丹
关键词:2.2.15细胞PCR苦参素
全文增补中
不同盐的左氧氟沙星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及机理的研究
2001年
目的 研究不同盐的左氧氟沙星体外抗 HBV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以 HBs Ag、HBe Ag及细胞存活率为指标 ,评价药物体外抗 HBV效果 ;检测 HBV DNA、RNA的拷贝数 ,结合 Southern杂交 ,推测其体外抗HBV的作用机理。结果 磺酸左氧氟沙星对 HBs Ag和 HBe Ag的 ID5 0 分别为 63.1μg/m l及 81.3μg/ml,CD5 0 为182 .0 μg/ml,TI>2 ;对细胞内、外 HBV DNA及细胞内 HBV RNA均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P<0 .0 5 ) ;Southern杂交显示 ,其对细胞内 HBV DNA及复制中间体有抑制作用 ,对 sc DNA有部分抑制作用。结论 磺酸左氧氟沙星有抗 HBV作用 ,作用位点在 HBV DNA及 sc
陆海英王勤环曾争傅希贤于敏席宏丽张乃临公维国张国庆刘丹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定量PCR抗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